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M101榴彈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M101榴彈炮(M2A1 105毫米榴彈炮)是二戰時美軍的制式榴彈炮之一,在1941年起生產,在各戰場作為師級支援火力大量生產並支援給個盟邦使用,其廉價設計簡便與火力適中的特性獲得炮兵肯定,直至今日仍有國家採用。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與許多美製火炮的開發歷史相同,M101的開發必須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軍進行的技術分析計劃。美國在那一場戰爭深切體認到國內缺少開發新型火炮的代價,在1918年成立威斯特韋爾德理事會收集各國戰爭資料,在亞伯丁測試場進行實驗,以評估未來美國軍隊的需求,到1919年5月理事會解散前,他們的其中一部分成果便是建議未來的美國炮兵核心將需要以105毫米與155毫米火炮為主。雖然最後理事會的成果並未立即落實,但美國自1919年後便推動105毫米榴彈炮的開發作業;石島兵工廠在1928年提出M1式105毫米榴彈炮的開發計劃,但因隔年的經濟大蕭條導致美國政府缺乏資金推遲開發。到1939年,石島兵工廠推出M2式105毫米榴彈炮,測試則到1940年6月結束,這時候M2榴彈炮僅生產14門。
租借法案通過後,美國開始將工業能力轉用在軍事上,M2榴彈炮自1941年起大規模量產並支援盟邦作戰,到1953年美國停產為止,共製造了10202門,如果納入盟邦授權生產者將超越此數字;雖然M2榴彈炮性能與各國同量級火炮相比沒有特別突出,但是伴隨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它的特點便是結構簡單以及零附件容易取得,與美國援助的運輸卡車配套讓同盟國都享受到機械化炮兵的機動優勢,因此戰後M2榴彈炮與105毫米炮彈成為許多國家炮兵的標準裝備。
二戰後美軍在1962年進行裝備編號重編,M2A1更名為M101榴彈炮,隨後修改部分炮架與炮盾設計成為M101A1,並經歴了韓戰及越戰,而其彈藥亦成為其他105毫米榴彈炮的標準彈藥。法國及越南國在法越戰爭皆有使用M101,美國介入越戰中M101A1大舉軍援越南共和國,105榴炮為軍援的基本炮兵武備,在1975年越南共和國滅國後,越南民主共和國善後整理時,從越南全境清點出至少1,000門M101A1,並由越南人民軍接收使用。美國空降部隊與海軍陸戰隊在1964年換裝同口徑輕量化炮架的M102榴彈炮[1],但因為價格因素沒有全數替換,直到美軍從英國引進M119榴彈炮後才將M101A1自陸軍除役。
加拿大軍隊使用C1榴彈炮(即M2A1,M101衍生型)至1997年,改良後的版本名為C3[2]並繼續裝備加拿大後備軍,C3採用更長的炮管及加裝制退器,增強炮尾拖架及拆除裝甲擋板。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亦後克羅地亞得到約50門M2/M101榴彈炮,另外南斯拉夫生產的M56榴彈炮仿製自德國的LeFH 18榴彈炮,但發射M101的105毫米彈藥。澳大利亞陸軍後備軍至今仍有裝備小量的M2榴彈炮,並逐步以L118榴彈炮及M198榴彈炮作取代。
中華民國使用M2A1是援引租借法案取得,最初由敗退撤入印度的駐印遠征軍換裝,後來在Y部隊(滇西換訓的中國遠征軍)有少量撥交,配備在軍級所轄之軍炮兵營,每營編制12門炮。除了軍炮兵營,國軍在1943年後將裝備匱乏的獨立炮兵團人員空運印度換裝M2A1榴彈炮,並劃歸駐印遠征軍司令部統率,獨立炮兵第四團、第五團在抗戰期間接受換裝。[3]據統計,截至抗戰勝利時,美國提供給國民政府476門M2A1榴彈炮,被國軍美械部隊當作軍級火炮使用。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直至1951年韓戰期間方重獲美國軍援,並於1957年獲得350門M2A1,編入各師炮兵指揮部管轄;1971年,61兵工廠開始測繪M2A1藍圖,後續獲得美國石島兵工廠提供生產工程圖,翻譯圖紙後在臺灣自行生產M101A1,更為六三式/六三甲式(63甲式105毫米榴彈炮),在1983年統稱為T63 105mm榴彈炮。[4] 目前M101A1/T63等仍在各聯兵旅及指揮部所屬混炮營內服役。[5]
抗戰勝利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場繳獲的105毫米美式榴彈炮統一編為各大野戰軍的炮兵縱隊(特種兵縱隊)集中使用。東北軍工系統已經能仿製美式105毫米榴彈彈頭並使用復裝的日式105毫米榴彈彈筒。1948年上半年,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轄6個炮兵團,其中4個榴彈炮團共裝備36門美制105榴彈炮和53門日制九一式105mm榴彈炮。淮海戰役後,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的105毫米榴彈炮超過150門。1949年渡江戰役時的「紫石英」號事件中,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炮兵第一團、第六團使用了該型號美制榴彈炮轟擊英國軍艦。中國人民志願軍使用105毫米美式榴彈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打滿全場,戰爭期間共損失了64門該型榴炮。第五次戰役前夕,志願軍直屬機動炮兵部隊擁有美制105榴72門,步兵部隊隊屬炮兵擁有45門。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擁有美制105榴230門。1951年底,志願軍的美制105榴190門。1951年10月文登川地區抗擊美軍坦克集群劈入的防禦作戰中,炮兵某團四連三班支援938.2高地防禦作戰而榮立集體一等功、獲「愈戰愈強」錦旗,該炮被授予二級英雄炮,陳列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6]。鑑於越盟軍隊的75毫米美式榴彈炮不能對抗法國殖民軍的重炮,1951年秋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在蒙自縣碧色寨以24門105毫米美式榴彈炮裝備、組建、訓練越南人民軍第34炮兵團,派出杜友方任該團軍事顧問[7];該炮兵團隸屬駐雲南省宜良縣湯池鎮鳳鳴村的越南軍事幹部學校(後稱越南人民軍陸軍第一軍官學校、陳興道陸軍大學),對外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特科學校」,越方校長黎鐵雄少將(越軍首任炮兵司令),政委陳子平(1959年-1967年為越南駐中國大使)。1953年年初,校長黎鐵雄奉調回國後,由政委陳子平率領,1953年1月26日起越軍第34炮兵團由中方配齊各型車輛、通信器材、武器,1667人於從蒙自出發經雲南河口入境越南,秘密集結於安沛,參加了隨後的越南抗法獨立戰爭的諸戰役。[8]
Remove ads
使用國家
M101榴彈炮曾為67個國家的裝備,包括[9]:
希臘
巴哈馬
阿根廷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哥倫比亞
克羅地亞
厄瓜多爾
薩爾瓦多
法國
危地馬拉
印度尼西亞
日本
立陶宛
北馬其頓[10]
墨西哥
新西蘭
巴拉圭
秘魯
菲律賓
烏拉圭
越南共和國
塞爾維亞
柬埔寨
南斯拉夫
澳洲
泰國
土耳其
緬甸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俘獲、繳獲)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陸軍
烏克蘭
及其他多個國家。
Remove ads
衍生型

主炮:
- M1920 - 樣版[11]
- M1925E - 樣版[11]
- T2-後成為標準型M1[11]
- M2(1934年)-改良以發射成型彈藥[11]
- M2A1(1940年)-改良後膛環[12]
- M3 - 輕量化型,炮管短了27吋
- T8,後成為標準型M4 - 車載型,改良了後膛及改用圓筒式後座系統[13]
- M101 - 二戰後重新命名配M2A1炮架的M2A1
- M101A1 - 二戰後重新命名配M2A2炮架的M2A1
- C3 - 加拿大的C1(M2A1)改良型,配33倍徑炮管
炮架:
自走炮型
- M4A4E1中型坦克 - M2A1配T70炮架[15]
- M4(105)、M4A3(105)中型坦克 - M4配M52炮架[15]
- M45重型坦克 - M4配M71炮架[16]
- 配霍爾特牽引車(Holt tractor)的測試型 - M1920[17]
- 克里斯廷(J Walter Christie)設計的測試型 - M1920[17]
- T9 105毫米自走炮-改良自科萊特拉克(Cletrac )MG-2牽引車[18]
- T19 105毫米自走炮-配M2A1,改良自M3半履帶車[19]
- T32/M7 105毫米自走炮-配M2A1[15]
- T76 / M37 105毫米自走炮-M4配M5炮架,改良自M24霞飛坦克[18]
- T88 105毫米自走炮-M4配M20炮架,改良自M18地獄貓[20]
彈藥
M101榴彈炮發射105毫米分裝式炮彈,發射藥裝於M14彈殼內,而空包彈則配M15彈殼及黑火藥裝藥[21]。發射藥包有7個位階可選,從1號裝藥(最小份量)至7號裝藥不等(最大份量),M3榴彈炮與M101系列的炮彈規格共通,但發射藥則是另外的減裝版本[21]。唯一採整合式炮彈的彈種只有M67反戰車炮彈,但後來也改成分裝式設計,只是裝藥量仍不可調整。
可用彈藥[19][21][22] | |||||
類型 | 型號 | 重量,公斤(彈體/彈頭) | 彈頭裝藥 | 初速,米/秒 | 射程,米 |
榴彈 | M1榴彈 | 19.08 / 14.97 | TNT或50/50阿瑪圖,2.18公斤 | 472 | 11,160 |
高爆反坦克彈 | M67反裝甲高爆彈 | 16.71 / 13.25 | 彭特來炸藥,1.33公斤 | 381 | 7,854 |
煙霧彈 | M84煙幕彈(HC BE) | 19.02 / 14.91 | 氯化鋅 | 472 | 11,160 |
彩煙彈 | M84彩煙彈(BE) | 17.86-18.04 / | 混合發煙劑 | ||
煙霧彈 | M60煙霧彈(WP) | 19.85 / 15.56 | 白磷,1.84公斤 | 472 | 11,110 |
煙霧彈 | M60煙霧彈(FS) | 20.09 / | 氯磺酸三氧化硫,2.09公斤 | ||
生化彈 | M60生化彈(H) | 19.43 / | 芥子毒氣,1.44公斤 | ||
訓練彈 | M1訓練彈 | 472 | 11,160 | ||
訓練彈 | M14訓練彈 | - | - | ||
空包彈 | - | - |
穿甲程度,毫米[19] | ||||
彈藥/距離,米 | 0 | 457 | 914 | 1,828 |
M67反裝甲高爆彈(平射,0°) | 102 | |||
穿混凝土程度,毫米[19] | ||||
M1高爆彈(平射,0°) | 457 | 427 | 396 | 335 |
不同的國家使用的測量方法有所不同,因此與其他裝備直接相比會有誤差 |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L118榴彈炮 - 1970年代的輕量化版本105毫米榴彈炮
LG1 榴彈炮 -現代輕量化版本105毫米榴彈炮
G7榴彈炮 - 現代化版本105毫米榴彈炮
63甲式105毫米榴彈炮
- M1 4.5英寸野戰炮
注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