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今日新聞 (德國)

德国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今日新聞(德語:Tagesschau)是德國的一檔電視新聞節目,1952年12月26日開播,由西北德廣播公司英語Nordwestdeutscher Rundfunk創辦,現由位於漢堡北德廣播公司的「ARD時事德語ARD-aktuell」製作,是德國最長壽且收視率最高的新聞節目。節目的20:00檔為主新聞時段,時長15分鐘。

快速預覽 今日新聞 Tagesschau, 類型 ...

節目在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下屬的德國電視一台今日新聞24頻道對德國全國播出,並在其官方網站上提供直播和回放。節目的20:00檔也在ARD大部分成員台的第三頻道德語Drittes Fernsehprogramm[2]3sat鳳凰台德語Phoenix (Fernsehsender)ARD-alpha德語ARD-alpha同步轉播。

在節目播出之前會有報時畫面,報時過後會有「這裏是德國電視一台的今日新聞(Hier ist das Erste Deutsche Fernsehen mit der Tagesschau)」的開場白。節目的開場音樂自1956年以來幾無改變。

1978年開始,今日新聞開始播出其夜間版本《今日話題德語Tagesthemen》,節目時長為30分,播出更多深度報導、分析和評論。播出時間是每天晚上22:15。今日新聞還曾在每天00:30播出夜間新聞雜誌節目《夜間雜誌德語Nachtmagazin》。

Remove ads

歷史

《今日新聞》在德國電視一台試播期間便已籌辦。1951年秋,西北德廣播公司英語Nordwestdeutscher Rundfunk(NWDR)與《新德國新聞影片德語Neue Deutsche Wochenschau》簽約,利用後者提供的新聞影片,整理剪輯出一檔電視新聞時事節目。節目最初由編輯馬丁·S·斯沃博達德語Martin S. Svoboda與另外兩名剪輯師共同製作[3],製作地點設於漢堡海維大街(Heilwigstrasse)116號,成片送至海利根蓋斯特費爾德德語Heiligengeistfeld防空塔的電視中心播出[4]

開播

《今日新聞》在1952年12月26日正式開播[4][5],是NWDR電視台(德國電視一台的前身)北部節目正式開播的第二天[6],也是民主德國電視台時事聚焦》欄目開播五天後。節目前身是1952年1月4日開播的《電視電影報道》(Fernseh-Filmbericht),節目在同年8月被命名為「今日新聞」[4][7]。節目最初每周播出三次,在周一、周三、周五晚8點播出,其他日子則在晚上10點重播。

節目播報的第一條新聞是艾森豪威爾訪問朝鮮,為數周前發生的事件,之後播報了漢堡新電視演播室的啟用儀式、一幕冰上滑稽劇和德國與南斯拉夫的足球賽。最初有約1000名觀眾可收看到《今日新聞》[4][8]。節目最初使用沃爾夫岡·弗里貝(Wolfgang Friebe)創作的《Leinen los》作為片頭曲,使用至1956年[9]

當時,《今日新聞》的內容主要為新聞影片的報道,以及評論員畫外配音的圖片報道(由凱·迪特里希·沃斯德語Cay Dietrich Voss配音),主要針對影片報道的內容[10]。新聞題材主要是災難、體育和趣聞,政治新聞僅佔次要角色。1953年之前,節目的內容全部節選自新聞影片[11]。節目最後播出天氣預報,最初在漢堡演播室播出,天氣預報員在天氣圖上繪製等壓線並講解天氣[12]

1953年1月4日,電視台開播《每周明鏡德語Wochenspiegel (ARD)》,作為《今日新聞》的梳理總結。

Remove ads

遷入漢堡-洛克施泰特製作中心

1955年,節目遷入漢堡-洛克施泰特德語Hamburg-Lokstedt的NWDR電視製作中心播出。節目與新聞影片公司的合約到期後,改用電視新聞機構提供的新聞片段,之後從1958年10月開始加入歐洲電視網的新聞交換。

1956年10月1日,節目改為每周一至周六播出。1959年3月2日,節目調整形式,在新聞片段中間插入主播播音,使用NDR電台提供的5分鐘新聞稿,卡爾-海因茨·科普克德語Karl-Heinz Köpcke成為第一位出鏡主播[10]。1961年9月,節目拓展至周日播出。

節目從1956年開始改用漢斯·卡爾斯特德語Hans Carste創作、羅爾夫·庫恩德語Rolf Kühn (Musiker)編曲的《Hammond-Fantasie》作為片頭曲,並在節目開頭加上鐘聲。片頭曲經過多次改編,沿用至今[13]

1960年3月1日起,天氣預報改由位於法蘭克福黑森廣播公司負責製作,天氣信息由黑森州美因河畔奧芬巴赫德國氣象局提供,不再有預報員出境,改為逐幀繪製的動畫,時長約1分鐘。1993年之前,天氣預報結束時還會播放「QAM」(航空領域用於詢問或應答天氣狀況的Q簡語)的摩爾斯電碼音。初期,天氣圖上展示的德國國界為1937年邊界,曾引起被驅逐者團體的抗議[12]

彩色播出之後

Thumb
2008年的《今日新聞》演播室

1970年3月29日,節目開始以彩色播出[14],節目調整圖形設計,增加了用於體現新聞主題的文字。天氣預報圖不再顯示國界,直至1990年兩德統一[12]。1972年1月,節目開始使用色鍵摳像背景[8]

1976年,節目首次有女性播音員出鏡,首位女播音員為達格瑪·伯格霍夫德語Dagmar Berghoff[8]

1978年1月2日,《今日話題德語Tagesthemen》(Tagesthemen)開播,替代原有的《今日新聞》夜間版。節目時長30分鐘,內容以時事新聞評論、分析、嘉賓訪談為主[15]

1988年7月25日,為聲援廣播電視電影工會德語Rundfunk-Fernseh-Film-Union對縮短工時、保障職位的要求,北德廣播公司的員工在《今日新聞》20點檔播出前罷工,節目無法正常播出。在頻道出現41秒的黑屏後,當天的節目臨時改由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公司製作,內容則選自當天下午6:45在巴伐利亞廣播公司第三頻道(巴伐利亞電視台德語BR Fernsehen)播出的《新聞回顧德語BR24 (Fernsehsendung)[16][17]

1992年,德國電視一台開始在《早間雜誌德語ARD-Morgenmagazin》節目期間插播《今日新聞》,每半小時一次。

1995年3月1日,《今日新聞》夜間檔改編為《夜間雜誌德語Nachtmagazin》(Nachtmagazin),作為全天新聞回顧欄目[18]。節目一直播出到2022年底,被常規版本的《今日新聞》替代[19]

1997年,節目將17點檔更名為「5點今日新聞」(Tagesschau um Fünf),之後12點、14點、15點和16點也對應更名。2001年,節目增設凌晨2:30、4:45檔。

Remove ads

數碼化

Thumb
2014年的《今日新聞》演播室
Thumb
演播室控制室

1996年底,節目增設網站tagesschau.de德語tagesschau.de,並提供每天節目的錄像回放和文字報道[20][21]

2007年,ARD推行數碼化戰略,《今日新聞》在7月1日改為16:9畫幅播出,並從7月16日起在EinsExtra頻道(現今日新聞24)和網絡平台推出《今日新聞100秒》(Tagesschau in 100 Sekunden),從早上9點至晚上9點每小時更新[22]

2009年底,ARD計劃將於2010年在iOS平台推出手機應用程式「Tagesschau-App」,向用戶免費提供新聞資訊。然而這一計劃引發德國傳媒界的不滿,由於不少傳統媒體採用付費訂閱方式提供線上新聞服務,出版商阿克塞爾·斯普林格集團認為ARD在線上提供免費新聞服務是在擾亂市場[23]。最終在2010年12月21日上線的Tagesschau-App只提供與網頁版相同的內容,沒有其他額外內容[24]。這一應用程式在2012年7月20日獲得格林莫在線獎德語Grimme Online Award觀眾獎[25]

德國11家報紙出版商此後起訴ARD,認為ARD作為依靠政府資助和收視費運營的機構,在《今日新聞》節目網站和應用程式提供類似報紙的服務,已構成不公平競爭。2013年12月,科隆地方高級法院德語Oberlandesgericht Köln駁回出版商的訴訟,認為現有的三階段試驗德語Drei-Stufen-Test (Rundfunkrecht)即可確保網絡平台的內容不超出公共廣播機構的內容許可範圍[26],但隨後在2015年4月,德國聯邦最高法院支持了出版商的上訴,判令將此案退回重審[27]

Remove ads

高清製作

2014年4月19日,節目遷入新演播室播出,演播室內裝有一面18米長的曲面大屏,為避免大屏畫面畸變,顯示內容會隨攝像機角度實時調整[28]。節目也在同日實現高清製作[29],並更換主題曲,改用亨寧·洛納德語Henning Lohner重新編曲的版本,開場白由克勞迪婭·厄布沙特-明格斯德語Claudia Urbschat-Mingues配音[30]

播出安排

周一至周五

若當天的《早間雜誌德語ARD-Morgenmagazin》由ARD製作,則《今日新聞》會在5:30至8:30之間每半小時播出一次;若由ZDF製作,則在9:00至9:55之間播出。中午12時為《今日新聞》全天首個詳細報道的時段,時長10分鐘[31]

若當天的《午間雜誌德語ARD-Mittagsmagazin》由ARD製作,則在下午1時左右會播出一節《今日新聞》;若由ZDF製作,則該節新聞會推遲至下午2時[31]。之後在下午2時至5時間,每小時播出一節10分鐘的《今日新聞》。

20時的《今日新聞》為全日主要時段。之後在22:15播出《今日話題德語Tagesthemen》,在午夜時段播出一節10分鐘《今日新聞》(該時段在2022年12月前播出《夜間雜誌德語Nachtmagazin》)[32]。凌晨1:45至5:30會播出兩次2分鐘左右的簡報。

更多資訊 播出節目, 播出時間 ...
Remove ads

周六及周日

周六的《今日新聞》在上午9:50、12:00、下午1:45、5:00、5:50播出,晚間8時為主要時段,之後在11:15左右播出《今日話題》,凌晨播出兩至三次夜間版,每次約5分鐘。

周日的《今日新聞》在上午10:00、12:00、下午2:00播出,時長均不超過5分鐘。之後下午5:45播出15分鐘。晚間8時為主要時段,之後在10:45播出《今日話題》。凌晨播出多次《今日新聞100秒》。

受到周末下午體育轉播安排的影響,周末下午的新聞時間往往有所變化。

過往節目重溫

今日新聞24以及部分第三頻道德語Drittes Fernsehprogramm會播出過往的《今日新聞》節目重溫(《以前的今日新聞德語Tagesschau vor … (ARD)》)。

簡單版《今日新聞》

2024年6月12日,《今日新聞》針對德語聆聽理解能力較差的人士推出簡單版新聞報道(Tagesschau in einfacher Sprache),使用簡單的詞彙以及較慢的語速播報新聞,以及為新聞事作出更詳盡的解說,逢星期一至五德國時間晚上7時在今日新聞24網站上播出[33]

播音員和主持人

首席播音員

更多資訊 姓名, 開始播音 ...

主要時段的播音員

更多資訊 姓名, 開始播音 ...

主要時段的播音員也會主持其他時段的節目,例如《早間雜誌》時段、周末日間及夜間檔。此外,詹斯·里瓦和康斯坦丁·施賴伯同時也是今日新聞24頻道的播音員。

2001年9月11日,克勞斯-埃里希·博茨克斯德語Claus-Erich Boetzkes曾代班20點檔[34],當天他持續主持《每日新聞》的日間版。2020年9月22日,克爾斯滕·格哈德德語Kirsten Gerhard曾主持過一次20點檔[35]。2021年11月25日,因當日播音員不在,安德烈·舒克德語André Schünke代班20點檔[36]

主持人

更多資訊 姓名, 開始播音 ...

評價

收視率和播出時段

《今日新聞》的晚間8:00檔是德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新聞節目,2023年,節目在德國電視一台、3sat鳳凰台德語Phoenix (Fernsehsender)和各地第三頻道德語Drittes Fernsehprogramm的總收視人數平均達到946萬人,市場佔有率達38.8%,相較之下德國電視二台的《今天》觀眾數量為367萬人,RTL電視台的《RTL時事德語RTL aktuell》則為270萬人。節目在年輕觀眾(14至49歲)中的市場佔有率同樣位居首位,達29.2%,即平均145萬人[37]。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居民因封城而留在家中,節目在2020年的平均觀眾人數達到1177萬人,為自1990年德國電視業開展觀眾行為全面調查以來的最高水平[38]

《今日新聞》晚8點檔結束之後的8:15,標誌着德國電視行業的晚間節目時段開始。1990年代,德國的收費電視頻道Sat.1Pro7德語ProSieben曾嘗試將晚間節目提前至8點開始,但僅數月後就撤回8:15,都與《今日新聞》觀眾的收視習慣有關。RTL電視台前董事赫爾穆特·托馬德語Helmut Thoma (Manager)曾稱:「《今日新聞》不是一檔節目,而純粹是習慣,你也可以用拉丁語來播報。」[39]

節目標題

節目標題「Tagesschau」為註冊商標,一些試圖採用這一名稱或類似名稱作為標題的新聞媒體曾遭ARD起訴,例如德國《日報》曾設有同名欄目,此後改稱「verboten」(封禁)。90年代開播的Pro7德語ProSieben頻道曾計劃將旗下的新聞節目命名為「Tagesbild」,此後被ARD起訴,漢薩地方高級法院德語Hanseatisches Oberlandesgericht在二審判決中以涉嫌混淆及名譽利用為由,裁定Pro7頻道停止使用這一商標,但隨後在2001年德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終審判決中,ARD敗訴,法院也允許媒體在節目標題中使用「Tages-」的前綴[40]。不過在經歷十年的訴訟之後,Pro7頻道最終沒有使用「Tagesbild」的標題。

批評和質量管理

《今日新聞》也長期成為德國媒體評價的話題。1970年代,德國社會學家拉爾夫·佐爾德語Ralf Zoll指出《今日新聞》存在的六個特徵:難以指出複雜問題的聯繫;由於嘗試使用適合媒體的方式報道新聞,傾向於使用「可見的」信息;很少報道社會政治話題;批判性報道極少;包含強烈的政府成分;相比反對黨,更傾向於報道現任政府[41]

2007年,對節目的批評日益增加,包括批評節目形態不合理,使其難以在充分依據下報道新聞;用語匱乏[42];報道水平低下[43];節目組體制僵化[44];小報化和報道角度的欠缺[45]。批評的聲音在2016年12月達到頂峰,原因是節目對瑪麗亞·拉登堡謀殺案德語Kriminalfall Maria L.米婭·V謀殺案德語Kriminalfall in Kandel 2017的報道不足[46][47]

《今日話題》1991至2006年的主持人烏利希·威克爾特曾在2009年稱,節目提供了「碎片化的信息和瑣碎的用詞」,「娛樂似乎成為最重要的東西」,並稱節目編輯「很多時候不知道正確的句子結構」,使用了「空洞的政治語言」和「新聞機構的含糊用詞」[48][49]。ARD則反駁了這些批評,表示節目的用語十分精確,並在其主持人無事故的、專注的播報中受益[50]。前《今日新聞》主持人馬克·巴托德語Marc Bator在2013年離職後,也曾發表類似的批評,認為《今日新聞》難以讓所有人理解[51]

德國電視二台《今天-雜誌德語heute-journal》主持人克勞斯·克萊伯德語Claus Kleber在2013年批評《今日新聞》節目形態過時,認為與英美等國的電視新聞相比,《今日新聞》的播音員發揮空間很小,只是枯燥地讀新聞,甚至將其與朝鮮的新聞相比較[52]。ARD則反駁稱,《今日新聞》的形態是其品牌管理的一部分,節目是成功的,因此不認同那些「宣揚加強個性化」的媒體研究[53]

2015年,曾在ARD任職的克里斯托夫·瑪麗亞·弗羅德德語Christoph Maria Fröhder將《今日新聞》和《今日話題》置於批評的重點上,批評節目組的新聞工作環境不佳,人們更關心管理而非新聞本身,不同職位和不同廣播機構之間的隔閡妨礙工作的推進。他也批評節目充斥着語法錯誤,圖像檢查不仔細,節目只將看似相關的事實拼湊在一起,卻不對事件本身提問[44]。此前在2011年,他還曾稱節目的外派記者採訪受到操縱,記者難以展示事件的全貌;編輯團隊經過政治遴選,成員認為深度報道存在風險而更願寫出較淺的報道,以此來規避風險[54]

面對日益增加的批評,ARD在2016年組建一個由9名員工和數名社交媒體編輯組成的團隊來負責回應對節目的批評,並在2017年引入質量管理員[55][56][57]

2023年,德國《時代周報》批評《今日新聞》的15分鐘新聞回顧形態已經過時,節目理念近半個世紀未有變化,並認為節目只有大幅增加時長,才能保證高水平的報道,並為觀眾提供針對性的信息[58]

威爾弗里德·科普克德語Wilfried Köpke和烏爾里克·布倫寧在2023年所著的書中稱,節目在社交平台發布的視頻將新聞按單獨的主題發布,以獲得大量的分享[59],但這種碎片化模式無法讓受眾對新聞擁有整體的了解[60]

對2014年俄烏戰爭的報道

2014年6月,ARD節目諮詢委員會對《今日新聞》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間對俄烏戰爭的報道提出批評,指出報道「區分度不高」,以及「有時給人以偏頗的印象」,「傾向於反俄羅斯」[61][62],此外對歐盟聯合協定英語European Union Association Agreement北約的政治戰略目標、罷免亞努科維奇的合憲性以及克里米亞的國際地位等相關議題沒有充分說明[63][64]。不過ARD的總編輯托馬斯·鮑曼德語Thomas Baumann (Journalist)反對這一批評,認為節目整體上反映了烏克蘭的形勢,並以多種方式和多個方面報道了事件的起因[61]。《明鏡》雜誌報道稱,這一批評的形式和尖銳程度「在ARD的歷史上前所未有」[65]

未充分報道2020年貝魯特爆炸事故

2020年8月4日貝魯特發生爆炸事故後,當晚的《今日新聞》8點檔未將此次事故放在頭條,而將其推到最後一則新聞,《今日話題》則完全沒有提及。此後ARD時事的總編輯在博客上承認這一失誤[66]

對2021年巴以衝突相關報道的爭議

2021年巴以衝突期間,《今日新聞》對相關暴力事件的報道引發爭議,有批評者認為節目使用的「哈馬斯活動人士」一詞是「對恐怖組織的輕描淡寫」[67]。其後也有媒體批評節目在5月15日對柏林遊行示威的報道,認為節目未有報道反猶群體的聲音,也忽略了不少參與者的激進態度[68]

2023年節目街采中採訪自身員工

2023年7月31日,《今日新聞》在報道佩妮超市漲價行動時,節目中採訪的一名對漲價行為表示理解的所謂「顧客」,實為西德廣播公司(WDR)的製作助理,此事在8月1日曝光後,WDR的總編輯稱,其記者在採訪時不知道受訪者為自己的同事,而由於超市的背景噪聲,將該同事所說的「剛從WDR電台回來」誤解為「剛從WDR電台聽到」[69]。WDR在同日承認未能遵從新聞準則,並將該報道從媒體庫中刪除[70]

參考資料及註釋

參閲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