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一个国家的诞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一个国家的诞生》(英语:The Birth of a Nation,原名《同族人》(The Clansman)),是一部1915年上映的美国史诗剧情默片,由D·W·格里菲斯执导,丽琳·甘许主演。剧本改编自小托马斯·迪克逊于1905年的小说与舞台剧《同族人》,格里菲斯与法兰克·E·伍兹共同编写剧本,并与哈利·艾肯一同担任制片。本片故事部分虚构、部分取材于史实,描写南北战争与美国重建时期两个家庭:北方支持联邦的史东曼家族、与南方支持邦联的卡麦隆家族间的命运交织与变迁,并在片中再现了林肯遇刺案。
![]() |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电影史上被视为一里程碑之作,其技术革新广受赞誉。[3][4][5] 全片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设有中场休息,是美国首部长达12卷筒的非连续剧电影,[6] 亦为首部为管弦乐团编写配乐的美国电影。格里菲斯在片中首创多种技术手法,如特写镜头与淡出效果,并动员数百名临时演员重现大规模战争场面。[7] 电影上映时还附赠13页的纪念节目册,[8]更是首部于白宫放映的电影,观影者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与其内阁成员。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诞生》片中对非裔美国人的刻画极具歧视性,[5] 将黑人描绘成愚昧、暴力且好色,且多由白人演员以黑脸扮装出演;三K党则被塑造成维护白人至上与保护白人女性的英雄力量。[9][10] 电影上映后便在全美白人观众间引起巨大回响,既反映亦强化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的种族隔离现象,[11] 更被视为激发三K党复兴的重要推力。电影对黑人与南北战争历史的描写引发全美非裔社群强烈抗议。波士顿等地区的黑人领袖及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对此发起禁映运动,[12] 虽未成功,但电影仍在俄亥俄州与芝加哥、丹佛、匹兹堡、圣路易与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遭到禁映。这些审查与抵制行动激怒了格里菲斯,促使他翌年制作旨在对抗审查制度的电影《忍无可忍》。[13]
《一个国家的诞生》自制片初期开始便争议不断,至今仍被认为是美国影史上最具争议的电影之一,[14]:198 更被称为“好莱坞历史上最可耻的种族主义电影”;[15] 但它却也在商业上取得空前成功,票房远超当时所有电影,并深远影响了美国电影产业与文化。按通货膨胀调整后,该片仍是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199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此片列入国家影片登记表,认定其在“文化上、历史上或美学上具重要意义”。[16][17]
Remove ads
剧情概要

北方史东曼家族的长子菲尔·史东曼在造访南卡罗来纳州的卡麦隆庄园时,与卡麦隆家的女孩玛格丽特·卡麦隆坠入情网;而玛格丽特的兄长班·卡麦隆则迷恋着菲尔的妹妹爱茜·史东曼的照片。当南北战争爆发时,两家的年轻人分别加入南北两军,史东曼家的小儿子与卡麦隆家的两位兄弟皆战死沙场。期间,一支黑人民兵袭击卡麦隆家,但被南军赶走并救下家中妇女。彼得斯堡围城战中,班率领突击队英勇作战,获得“小上校”(the Little Colonel)之名,却身受重伤被俘,送往华盛顿特区的北军军医院。
在医院中,班得知自己将被处以绞刑,而担任护士的爱茜则发现他正是那位一直怀揣她照片的士兵。爱茜随后安排班的母亲前来照顾儿子,并带她去见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卡麦隆夫人成功说服林肯赦免班,然而林肯不久遇刺,他宽和的战后政策也随之消逝;爱茜的父亲,众议院领袖奥斯汀·史东曼及其他激进共和党人则决定严惩南方。
Remove ads


奥斯汀·史东曼及与他的得意门生、黑白混血政客赛拉斯·林区前往南卡罗来纳州,视察重建政策的推行情况。在选举中,林区当选副州长——黑人选民大肆灌票,而许多白人被剥夺投票权。新组成的州议会几乎全由黑人组成。班为了反击而创立了三K党,而爱茜因此与他分手。
某日,班的妹妹芙洛拉外出取水时,遭黑人军官格斯追逐求婚。她拒绝后被一路追至悬崖边,并在惊恐之下跳崖自尽。这一切都被班目睹,并悲痛地抱着她的遗体回家。格斯随后藏匿于酒馆,与铁匠杰夫争执并开枪击伤对方后逃走。后来三K党对格斯展开追捕,将他审判、定罪并私刑处死,最后把尸体送至林区家门口。
林区得知后下令镇压三K党,并推动允许异族通婚的法案。班的父亲卡麦隆医师则因藏有三K党服饰而被捕,罪名可判死刑。菲尔与几位黑人仆人随后协助他脱逃,并与玛格丽特一同逃入森林,在两名退伍北军士兵的帮助下藏身山间小屋。
此时,奥斯汀·史东曼及为撇清与林区的关系而离开。爱茜得知卡麦隆医生被捕后,前往恳求林区放人;林区却垂涎她的美貌并企图强迫成婚,迫使爱茜昏厥,并史东曼返回时暂囚她于另一房。起初史东曼听闻林区欲娶白人女子而感欣慰,但当得知目标是自己女儿后怒不可遏。爱茜趁机打破窗户呼救,引起潜伏在外的三K党成员注意。
班率领三K党冲入镇中夺回控制权,并赶赴营救爱茜。林区被捕,他属下的民兵则围攻藏匿卡麦隆一家人的小屋。最终班率领的三K党成功救出众人。次日选举,黑人选民清晨醒来见一排持枪骑马的三K党人守在家门外,因恐惧而放弃投票。电影结尾中玛格丽特·卡麦隆与菲尔·史东曼成婚,爱茜·史东曼也嫁给了班·卡麦隆,两对佳偶终成眷属。
演员
- 玛丽·奥尔登(Mary Alden)
- 艾尔玛·克里夫顿(Elmer Clifton)
- 罗伯·齐克(Robert Cheek)
- 米丽亚姆·库柏(Miriam Cooper)
- 约瑟芬·克罗韦尔(Josephine Crowell)
- 凯文·弗拉文(Kevin Flavin)
- 华特·朗(Walter Long)
- 山姆·德·格莱西(Sam de Grasse)
- 桃乐丝·吉许(Dorothy Gish)
- 丽琳·甘许
- 罗伯·哈伦(Robert Harron)
- 梅·马素(Mae Marsh)
- 华莱士·瑞德(Wallace Reid)
- 斯波蒂斯伍德·艾特肯(Spottiswoode Aitken)
- 阿尔玛·鲁本斯(Alma Rubens)
- 苏泰文女士(Madame Sul-Te-Wan)
- 亨利·沃尔索(Henry B. Walthall)
- 约瑟夫·赫纳贝瑞(Joseph Henabery)
- 蒙蒂·布鲁(Monte Blue)
- 拉乌尔·沃尔什(Raoul Walsh)
- 唐纳·克里斯普(Donald Crisp)
- 吉布森·高兰德(Gibson Gowland)
- 尤金·佩里特(Eugene Pallette)
- 艾尔摩·林肯(Elmo Lincoln)
- 约翰·福特
- 维奥莱特·威尔基(Violet Wilkey)[18]
Remove ads
对原著的改编
全片是以汤玛士·狄克森的两部小说《同族人》和《美洲豹的斑点》为蓝本。二月在洛杉矶克鲁恩会堂(Clune's Auditorium)首映的片名仍是《同族人》,但由于作者汤玛士·狄克森的建议,三周后(3月3日)在纽约时代广场的自由剧院正式举行东岸首映时,片名也随之更改。[来源请求]
片名自“同族人”改为“一个国家的诞生”,反映了格里菲斯的信念: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只是一个由彼此敌对的各州所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北方战胜了南方分离的各州,则最终将联邦各州结合于同一个国家权威之下。[19]然而,三K党即使到了今日也以保卫“白人女性”的“隐形帝国”和“隐形国家”自命,因此也有些人将片名解释为“一个隐形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the Invisible Nation)。
Remove ads
制片过程

格里菲斯同意付给狄克森一万美元,以购买其剧本《同族人》的版权,但金钱却不敷使用,只能支付最初选择权的2,500美元。为了抵偿欠款,他同意给予狄克森电影红利的百分之二十五。狄克森勉强接受,但电影史无前例的成功却让他一夜致富:狄克森的收益在当时创下了原作者自电影获得的最高总额,多达数百万美元。
格里菲斯的预算从四万美元开始,但这部电影最终花了他十一万美元[来源请求](相当于2007年的220万美元)[20]。结果,格里菲斯不得不一再为电影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该片二美元的票价(相当于2007年的40美元)[20]创史上新高,但它一直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电影,直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1937年取而代之。
西点军校的工兵为南北战争战斗场景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为格里菲斯带来片中使用的大量火炮。[21]
此片于1915年2月8日在洛杉矶市中心的克鲁恩会堂首映。
Remove ads
种族主义

此片由于对历史的诠释角度而倍受争议。休士顿大学电影史学者史蒂芬·敏兹(Steven Mintz)将此片传达的讯息概述如下:重建是一场大灾难,黑人永远不可能平等整合于白人社会之中,三K党的暴力行为则被合理化为重建正直政府的行动。[22]此片将内战后的南方描绘成因为南方的敌人(废奴主义者、黑白混血儿、和来自北方的提包共和党政客)操纵黑人对抗南方白人而岌岌可危,并暗示三K党是重建秩序的一方。这也是当时美国白人历史学者几乎一面倒的看法,其中以唐宁学派最具代表性,但它也受到W·E·B·杜波依斯及同时其他黑人历史学者的强烈批判,而唐宁学派对这些人完全不予理会。某些学者甚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还坚持这个观点,例如E·梅顿·寇特(E. Merton Coulter)的《重建下的南方》(The South Under Reconstruction,1947年);直到1950和60年代的民权运动,才能让新一代史家(如艾瑞克·方纳(Eric Foner))重新思考重建时期,对那个时代产生不同的看法。[来源请求]
此片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的观众看来,似乎都是骇人听闻的种族主义:片中的黑人色眯眯地尾随着白种女人,黑人议员则在议事进行中大啖鸡肉,还把鞋子脱掉。尽管此片用了几位黑人演员饰演次要角色,但绝大多数的黑人或混血儿角色,都是由黑脸扮装(blackface)的白人演员饰演。这是好莱坞当时的流行风尚,因为任何一个和白人女演员近距离接触的角色,都必须要由白人男性饰演[来源请求] (例如卡梅隆家的女仆不仅是白人,而且明显是男性)。
其中一段插卡字幕(intertitle)宣称,接下来的场景来自于一帧州议会的真实照片;但这段字幕事实上被安插在一个空无一人的法庭场景,而后随场景淡出,开始上演黑人的哗众取宠闹剧。这被认为是格里菲斯的掩饰手法;他实际上是以空无一人的法院照片作为场景来源,但却以字幕的说法误导观众。
Remove ads
尽管此片获利丰厚,也获得一些白人影评及广大白人影迷的喜爱,却也从上映开始就遭受黑人的强烈抗议。电影在各地的首映广受新近成立的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抗议。[1]格里菲斯说,严厉的批判令他感到意外。[来源请求]
《一个国家的诞生》所表述的政见,使它一上映就引发对立。波士顿、费城及其他大城市都发生暴动,而芝加哥、俄亥俄州、丹佛、匹兹堡、圣路易、堪萨斯城和明尼阿波利斯则禁止此片上映。据传,这部电影创造了一个鼓励白人帮派攻击黑人的氛围。在印地安纳州的拉法叶,一名白人在看完此片之后杀害了一个黑人青少年。[23]
原著剧本《同族人》的作者汤玛士·狄克森曾是威尔逊总统的同班同学。狄克森在白宫为总统、部会首长和他们的家人安排了一次放映。据报导,威尔逊对电影的评语是“宛如以闪电刻划历史。我唯一的遗憾是,这一切竟是如此真实。”亚瑟·林克(Arthur Link)在《威尔逊:新自由》(Wilson: The New Freedom)一书中则引用威尔逊机要秘书约瑟夫·塔默提(Joseph Tumulty)的证言,否认威尔逊说过这些话,并宣称“总统在放映之前对这部剧本的性质一无所知,并且从未对它表示赞许”。[24]这个在报章杂志上一再重复出现的错误引述,显然出自狄克森本人,他为了宣传这部电影几乎不择手段,甚至以“联邦政府认可”的名目进行推销。然而,在此片引发的争议扩大之后,威尔逊却在私人通信中表示不赞成这一“不幸的产品”。[25]
几位独立的黑人制作者则发表了埃米特·史考特(Emmett J. Scott)导演的《一个种族的诞生》(The Birth of a Race,1919年),以回应《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描绘黑人正面形象的影片惨遭白人影评痛批,但黑人影评,以及前往种族隔离戏院观赏的影迷们却赞不绝口。[来源请求]身兼导演、制片人和作家三者的奥斯卡·米修(Oscar Michaeux)也以《在我们的家门里》(Within Our Gates,1919年)回应《一个国家的诞生》,并以一个好色的白人侵犯黑人女性的情节,逆转了格里菲斯片中的一个关键场景。
《一个国家的诞生》也和三K党的复活密不可分,它在长期销声匿迹之后,于此片上映的同一年重振旗鼓;它还影响北方对于南方舆论的转变。[来源请求] 即使已经过了半世纪,亲邦联的理想主义仍在南方流传,并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造成阻碍。[来源请求] 直到1970年代,三K党仍将此片用作招募新兵的工具。
即使在上映将近一世纪之后,此片仍然充满争议性。2000年2月22日,《洛杉矶时报》编辑克劳蒂亚·考克尔(Claudia Kolker)在一篇名为《历史学家正视国家血腥过往时的痛苦呈现》(A Painful Present as Historians Confront a Nation's Bloody Past)的报导中写道:
一战结束既带来了经济危机,也引发了一场影响遍及少数族群和工会团体的恐共热潮。就在三年之前,死去多时的三K党则在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帮助下借尸还魂。[26]
对电影史的重要性
此片于1915年问世,由于确立了剧情长片(feature-length film,长度超过60分钟的电影皆属之)的未来发展,同时落实了电影语言的运用而为人称道。
它是当时收益最高的电影,据现有的谢巴德版(Shepard version)DVD封面所述,此片的门票收入超过一千万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两亿美元)[20]。
199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为此片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culturally significant),并选入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
美国电影学会曾分别在1998年、2007年评选百年百大电影、百年百大电影(10周年版)(AFI's 100 Years... 100 Movies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此片曾列在1998年的百年百大电影名单第44名,但是在新版退出前一百名之外。
尽管剧情充满争议,此片还是受到许多影评人的赞许。罗杰·艾伯特即表示:“《一个国家的诞生》并不因为主张邪恶而成为烂片。如同莱尼·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它是一部为邪恶申辩的伟大电影。了解它如何为邪恶辩护,不仅是学到更多对电影的知识,更能使我们对邪恶多了解一些。”[27]
电影史学者乔纳森·莱柏(Jonathan Lapper)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主张此片不应该再被视为经典名作。他在《一个国家的迷思》(The Myth of a Nation)这篇文章中写道:“大多数影评人(业已)对这部电影形成了一种延续至今的反应模式:赞美该片的技巧、谴责该片的内容、让技术这张王牌压倒内容,最后宣布它是杰作。”但他认为,将电影的内容和技术二分是伪善的作法。
Remove ads
续集
此片的续集于一年后(1916年)上映,名为《一个国家的衰亡》。该片由汤玛士·狄克森执导,片名取自他的同名小说。电影分为三幕,还有一段开场白。[29]这部续集咸认已亡佚。[30]
备注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