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文化

在政權上不連續,但在文明上連續傳承四千餘年的南亞主流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文化印地语भारतीय संस्कृति,英语:Culture of India),是由一系列印度语言、印度宗教、多元民族、社会规范所构成的“文明遗产型文化”,包括1947年之前印度次大陆各国的文明,以及1947年之后现代印度共和国的文化。

印度文化是一个由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整体,最早可追溯至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1],有着上千年的传统。印度这个国家虽然在政权上无连续性,且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都不统一,但它却拥有好几个世界最古老、最连绵不断的文明传承[2]。最明显的例子为普世宗教(印度教佛教),哲学(因果业报转世轮回),数学(数字0阿拉伯数字代数的发明),提升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方法(瑜伽[3]冥想阿育吠陀医学),料理(咖喱玛莎拉素食主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文明传承不仅在每个印度人身上体现,还深植在全地球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至今不灭。

印度文化可以横跨整个印度次大陆,传播到印度以外的国家,而印度本身也屡受民族迁徙、西方殖民、流行文化的影响。例如南亚东南亚国家与印度共组“印度文化圈(Indosphere)”或“大印度圈(Greater India)”,它们在饮食音乐电影方面的取向高度雷同;英属印度时期,英国文化英语进一步改造了印度文化,让英文成为全印度的通用语,也创造出一批带有印度口音的英语方言[4];最后,“印度共和国中的不同地区”和“印度人中的不同民族”之间存着极大差异,像语言舞蹈建筑的表现形式就可以完全不同[5][6]

Remove ads

文明传承

古印度文明传给现代印度共和国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涵盖宗教、哲学、科学、健康、饮食等方方面面。

宗教

印度教”和“佛教”是最具代表性的印度系普世宗教,影响了整个南亚、东亚、东南亚,大幅改变了这些地区居民的宗教观念。这些印度系宗教也被称为“戒条式宗教(Dharmic Religions)”,其它宗教,例如耆那教、锡克教等也在现代印度共和国的版图内形成“单一宗教文化圈”。另外,无神论(唯物论者)和不可知论”也在印度俱有较大影响力[7]

印度教-婆罗门教体系

Thumb
欧洲原子能机构前的雕像,不是基督教或欧洲多神教的神明,而是印度教的湿婆神

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婆罗门教(Brahmanism)”,以各类《吠陀经》(Vedas)为主要宗教经典,例如《离聚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波吠陀》,并以《摩奴法典》为辅助。诞生于公元前1500年~前500年的“吠陀时期(Vedic Period)”,由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创造[8]。婆罗门教认为在精神世界中,“(Brahman[9])”是宇宙的终极真理,并提倡人类透过灵修而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而在现实世界中,印度人必须按照“种姓制度(Varna)分工,四个种姓分别为:以祭司、僧侣、医生、律师为主的婆罗门[10],以国王、贵族、军人、警察为主的刹帝利[10],以商人、工匠、文官、教师、富豪为主的吠舍[10],以各类服务业、厨师、歌手、演员、模特、运动员、体力劳动阶层为主的首陀罗[10]。 以上为种姓制度,即瓦尔那原则(Varna)。另有阇提(Jati,意为亚种姓)以农民、手工业者为主,和贱民(意为不可接触者)以屠夫、屠宰场人员、皮革加工、狱卒、死刑犯处决者、清理垃圾/尸体/排泄物的工作者为主,被排斥在四大种姓之外[11]

婆罗门教的“生死观”对全亚洲影响巨大,简化描述为:“梵”的一部分在自我意识的驱动下从“梵”的本体中脱离,以人类的形态进行多次轮回(Samsara)[12],在当人期间如果做了恶事就会引发业力(Karma)反噬[12],必须透过灵修来消除业障,而当一个人的业力清零时就能获得解脱(Moksha)[12],此时轮回中止,这个人的肉体和一切痛苦俱灭,他的思维和灵魂则回到最初的“梵”之中,等到“梵”的一部分又想脱离“梵”的时候,就会再次“下凡”去体验人间苦乐。

目前印度的主流宗教叫“印度教”,它蜕变自婆罗门教,删除了婆罗门教中的一些活人祭祀、活畜祭祀、含糊不清的教义[13],又吸收了佛教、耆那教中的关于同情心吃素不杀生、帮助他人的教义[14],并极大强化了这些正面教义。之前在婆罗教中被祭司阶级垄断的瑜伽冥想阿育吠陀医学等具体灵修方法,在印度教中人人都能接触、修炼,许多高深的灵修方法被公开化、透明化[15],导致印度教的教义快速扩散。

与婆罗门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印度教明确了“三相神”的概念[16],并用它解释宇宙中的一切规律,这三位神是负责“创造”的梵天、负责“维持”的毗湿奴、负责“毁灭”的湿婆。印度教认为无论是人类动物植物非生命,还是时间空间物理定律,甚至是神本身,都注定会经历创造、维持、毁灭这三大阶段[16],而三相神正是直接对应这三大阶段的本体神。以《奥义书》、《薄伽梵歌》为主要宗教经典[17],并以《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这两部神话史诗为辅助。

另外,印度教的信徒们可以自由崇拜各路神明[13],不需要真的把三相神当作自己的“主神”,只需认知到三相神是“操控本宇宙运行的底层逻辑”即可[16]。印度教的灵性导师们也鼓励各阶级的人们透过“灵修”来获得“现实中的好处”,例如金钱富足、爱情圆满、学业优异、身体健康,允许信徒先在现实世界中获得充足的快乐,再去精神世界中追求更高的扬升[18]

虽然印度教已禁止活畜祭祀长达2000余年,但在喜马拉雅山脚下[19]和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20]等极少数地区中还存在。

家庭结构和婚姻

Thumb
北印度印度斯坦人在举办婚礼时,使用的新娘-新郎礼服及仪式。
Thumb
南印度泰卢固人在举办婚礼时,使用的新娘-新郎礼服及仪式。
Thumb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的印度教徒在举办婚礼时,使用的新娘-新郎礼服及仪式。

在一代一代繁衍的过程中,印度家庭普遍形成了一种数代同堂的家族结构。这是一种由众多繁衍生息的家庭成员组成的结构,家庭成员中包括高(曾),祖父母(家长),祖父母、父母,孩子, 孩子的配偶, 孩子的下一代以及孩子的下下一代,他们一同生活。通常,最年长的女性即这个家族的家长,家规以及重大决策都由她来做出,而其他家庭成员必须不渝遵守。 1966年一项研究表明,众多印度家庭的规模和结构在1911年至1951年间趋于相同。自那以后,随着地区城镇化和经济的发展,印度面临着传统家族逐渐瓦解为单个小家庭的局面。

印度教中有几个关键的、共同的仪式,例如——

  • 牵手送女(Kanyadaan):父亲把女儿的手牵起,放在新郎的手上。
  • 火前自愿(Panigrahana):男女双方在参加婚礼的宾客亲眼见证下,于火堆前手牵手,象征两人是自愿结婚而非强迫。
  • 七步宣誓(Saptapadi):火堆面前男女双方一起走七步,每走一步,男女都要大声说出一个关于“相互守贞”的誓言。

完成仪式后,这“一对男女”才被认可成“符合印度教教义的夫妻”[21]

Remove ads

包办婚姻

数世纪以来,包办婚姻一直是印度社会的传统做法。即使是在今天,大部分印度人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或家族里有威望的亲属包办的。在过去,印度人成婚年龄很小,尤其是在拉贾斯坦邦。但随着印度社会的开化和现代化,成婚年龄在推迟,现在也有法律规定了结婚年龄[22]。 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女结婚首先要新娘为新郎赠送嫁妆,传统观点认为,嫁妆被认为是新娘送给新郎的一部分家族财富,因为女孩是没有权利继承家族基业的,嫁妆也通常包含了可穿戴的贵重物品,如珠宝传家宝,这些珍贵物品可以伴随女方终身。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家庭基业都是由长子(男性)继承的。1956年以来,印度法律在无合法遗嘱遗产继承问题上,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在遗产(财产)继承问题上都用立遗嘱的方式来解决。2004年,印度大约有20%的遗产继承行为遵循了遗嘱[23][24]。 在印度,离婚率非常低,仅为1%,而美国却高达40%。但这些统计数据也只是反应了部分情况,也欠缺针对印度婚姻(涵盖了夫妻双方思想观点)的科学论证、研究。

Remove ads

婚礼形式

每一次印度婚礼都是一次节日式的庆典活动,在婚礼中有华丽的布景,色彩斑斓的装饰,多彩的舞蹈和以男女双方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传统仪式,也有人们各自偏爱的活动。印度国内每年会举行大约一千万次的婚礼,其中80%属于印度教婚礼(Hindu weddings)。 虽然印度教里有许多与节日庆典有关的仪式,但是婚嫁仪式(viviha)是每个印度成年人都要经历的、也是最常见最广泛的个人仪式。普通的印度教家庭都会竭尽全力、翻箱倒箧地去为子女准备婚礼。印度教婚礼仪式及其过程会因各种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其最主要的因素有:印度宗教、当地习俗、家庭背景及财产、新郎新娘双方个人偏好。但是在印度教中有几个关键的、共同的仪式一般是不变的——Kanyadaan、Panigrahana、Saptapadi。这三种分别以如下形式开展:第一种是由父亲将女儿亲手送出,第二种是男女双方自愿地在火堆旁手牵手,见证两人即将到来的结合;第三种是在火堆面前男女双方走七步,走每一步时嘴里都会喊出誓言。完成后,两人就成为合法夫妻了。[25]

Remove ads

问候

印度人问候寒暄的方式种类繁多,如:那摩斯代(北印度地区)、合十礼马拉地地区)、那马斯卡拉(南卡纳达地区)等。这些问候方式在印度十分常见,而还有一些已经失传,并逐渐被弃用了。那马斯卡式的合十礼(Namaskar)被认为比普通的合十礼(Namaste)要稍微正规一点,但两种问候方式都可以用以表达崇高的敬意。合十礼这种问候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居住在印度和尼泊尔的印度教教徒、耆那教教徒及佛教徒中,也有很多在海外的印度人依然保持这种问候的方式。在印度文化和尼泊尔文化中,书面交流或口头交流的开头一般都会用上一些问候语。而双手合拢的姿势通常代替了口头语言,被用于离别之时。这种肢体语的意思就是“我向你鞠躬”。该语义源自梵文,梵文中的“namah”是“鞠躬”、“尊敬”、“真诚地问候”和“尊重”的意思,而“te”就是“向你”的意思,合起来就是“namah te”。

节日

印度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人们会庆祝属于不同宗教的节日(假日)。印度政府规定的三个公共假期是:印度独立日,共和国日以及甘地诞辰日。每到了节日当天,普天同庆。除此之外,由于有各自流行的宗教和广泛分布的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口,印度各邦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庆典。其中较为广泛的宗教节日包括:印度教的九阳节、排灯节、甘尼许节、杜加女神节、胡里节和都色拉节,还有一些“收获节”如,庞格尔节、欧南节等。

动物

印度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对当地文化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力。印度对“野外”的命名是英文单词“Jungle”,这是受到了英国殖民者的影响。印度多样的野生动植物也成为了一些寓言故事或小说的主题,譬如《老鼠嫁女》和《佛陀本生故事》。 在印度教里,奶牛被人认为是和平者、女神、好运和财富的象征。因此,奶牛在印度教很受尊敬,饲养奶牛也被看作是崇拜的表现。

服饰

印度的传统服饰因不同的地方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也深受当地文化、地理环境和城乡发展的影响。流行的服装样式通常是带褶子的,如女子穿的纱丽(Sari)、男子穿的托蒂(Dhoti)和隆基(Lungi)。缝纫制作的衣服也很流行,如女子的Churidar或salwar-kameez(这种服装通常配有可以披到肩上的长围巾)。Sari是一款宽松的服装,而churidar则是一款贴身的服装。对男子来说,缝纫制成的服装款式包括 kurta-pyjama、欧式长裤和衬衫。在城市的人经常穿着牛仔衣裤、长裤、西装、无领长袖衬衫和一些其他的流行服装。在公共场合和宗教场所,印度人很忌讳穿着暴露和紧身的衣服。大多数印度人的衣服都是棉制的,这种棉材质的衣服在当地炎热的天气中,穿着十分舒适。正因为印度的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通常高温,降水充沛,所以印度人大多都喜欢穿凉拖鞋。 吉祥通常是印度教妇女装饰的必要元素。她们将吉祥痣贴在额头上,把吉祥痣当做是一种象征着好运的符号。依照传统,只有已婚的印度教妇女才能贴上红色的吉祥痣,而未婚妇女则贴上彩色反光的吉祥痣。但现今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吉祥痣已经成为了印度女性时尚的一部分。而一些女性为自己贴上朱砂痣,朱砂痣是印度教已婚妇女的传统符号,单身女子通常不贴这种痣,其他来自各个宗教派别的超过1亿印度女子也不贴这种痣(除了可能已婚的无神论者)

Remove ads

语言和文学

梵文的文字是雅利安语最为古老的证据和考证资料之一,梵文也是最早被认定为属于雅利安语族的成员之一。早期来到印度大陆的欧洲探险者发现了梵语的存在,这次发现促进了比较语言学的发展。18世纪的学者惊奇地发现无论在语法还是在词汇方面上,梵文都与欧洲古代语言相似。而随后进一步的研究又更加表明:印度梵文及其语族都属于印欧语系。 印度语言发展可以大概分为这三个阶段:古时期、中时期,和现代雅利安语时期。古雅利安语是梵语的一种正统、规范形式,这与帕拉克里语有很大区别。帕拉克里语是一种移民者使用的特有语言,这种语言混杂其他语言元素,对发音和语法较为随意,而这种语言也随着人口的融合、人口的移居而改变,也会从其他地区的方言吸收一些词汇。所有这些印度语言的起源和结构都与梵语相似,与彼此相似,也与印欧语系其他语言相似。

印度语乌尔都语在某些方面是互相联通的。同时,印度语也经常与印度教紧密相连,而乌尔都语通常与南亚伊斯兰教相关。这两种语言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印度语通常以“天城体(Devanagari script)”书写,乌尔都语通常以波斯体书写。而在口语上,这两种语言互通。然而,在一些特殊用法中,这两种语言的沟通可能就会存在困难,因为乌尔都语有些词来自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印度语也有些词来自梵文和英语。

淡米尔语是印度主要的古语言之一,演变自数千年前的印度半岛德拉维语言,淡米尔语最早的碑文已经在陶器上发现,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淡米尔语文学至少发展了超过两千年。

Remove ads

艺术

舞蹈

印度舞蹈中爱情元素是少不了的。Nātyaśāstra和Abhinaya Darpana这两种舞蹈是梵文文化重要的见证,且流传至今,两者大约都有1700至2200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