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反共义士
台灣歷史名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反共义士是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使用的一个历史名词,指以特定方式脱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投奔中华民国的军人或者平民。本词自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而起被广泛使用。
时代背景
朝鲜战争期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中有一万四千多个人选择到台湾,其中第一批于1954年1月23日由韩国仁川港搭美国海军军舰抵达基隆(此日是为123自由日,后来该纪念日于1993年正式改名为“世界自由日”),[1]至1月29日为止,共计有1万4千多人到台湾,从此“反共义士”这一名词在台湾正式大量使用。此后台湾设置各种安置和奖励义士的方法,特别是针对驾机、驾舰脱离中国共产党的反共义士,更采取巨额奖金的奖励措施。其中最受关注的还是20世纪50年代到七八十年代驾机到台湾“投诚”的“反共义士”,共有16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和机组人员(有人迫降身亡)驾着13架飞机投奔台湾。[2]
这些人被台湾捧为对大陆统战的样板,因此发出的奖金格外丰厚。他们来台后得到的黄金数量,最少的是1961年9月驾AN-2型民用螺旋桨飞机,从山东胶县起飞,降落于韩国济州岛,其后辗转抵达台湾的邵希彦和高佑宗2人,共获500两黄金;最多的是1983年8月7日驾米格-21战机至韩国辗转来台的孙天勤,获7,000两黄金。据统计台湾前后发出的黄金多达50,000两。[3][4][5]
1991年台湾终止动员戡乱后不再视中共为叛乱组织,对于一些劫持民航机来台者不仅不再有奖励,为了配合国际反劫机公约与中华民国反劫机法律而改以劫机罪判刑入狱。
Remove ads
义士分类
朝鲜战争战俘营中有1万4千个人选择投奔台湾,拒返大陆的反共义士,这些人来台后,半仍旧编入军队。王明阳、刘儒裕、陈煌、胡辅仁、岳瑞武、蒋春松、彭七珍、吴禄安、雷励夫、胡仁祥、郭守勤、张迪生、陈永华、王北山、汪金镜、刘玉敬、潘海波、平占芳、周克俊等人即属于这类群体。[2]
1965年5月,大陆难民潮时期从大陆逃往香港再辗转赴台湾的很多都是年轻学生,他们经由中国大陆灾胞救济总会接至台湾,并且得到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叶远翔和萧玉井等人即属于这类群体。
合计共13架飞机,16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2]
随着两岸局势、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90年代以后,再无80年代两岸对飞的盛况,蒋文浩成为迄今最后一位投奔中华民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
Remove ads
“六义士”指1983年5月5日自大陆劫持民航机降落到韩国汉城春川美军导弹基地,被台湾称为反共义士的卓长仁、姜洪军、高东萍、王艳大、安伟建及吴云飞等6人。韩国当时以违反国际反劫机公约与国内法的罪名判处徒刑,将其羁押一年三个月后驱逐出境,遣送到台湾。该航机原本是由沈阳飞往上海的中国民航296号航班。机上有9个机组人员,96个乘客,其中有3个日本人。
- 1988年后台湾为尊重国际反劫机的行为标准,对劫机者采取人机分离的方式,将劫机犯留下来服刑,服刑届满或假释后遣返原国或原地。“劫机义士”从此成为历史名词。
- 1985年9月30日:施小宁、张木珠带了大批武器,从福建沿海的苏澳乘12匹马力之渔船到马祖。施小宁后来因涉前述案件而被判处无期徒刑。
- 1986年6月马晓滨、刘德金等19名青年从厦门共同驾舢舨偷渡至韩国瑞山郡鹤岩浦港,原本意图前往谋生,但同年7月8日被遣送到台湾,并被冠以‘反共义士’的名号。中华民国情治单位于翌日将其送至澎湖越南难民营,予以隔离侦讯调查。其后被释放。1989年11月17日晚间:马晓滨伙同华裔越南难胞唐龙、长荣海运公司离职警卫王士杰,共同绑架长荣老板张荣发的次子张国明,并向其勒索新台币5,000万元。后来三人被捕,全被判处死刑,于1990年7月20日凌晨执行枪决。由于事后张国明安全归来,当时台湾社会有部分人士认为马晓滨应罪不及于死,因此发起“救援马晓滨”行动,但不成功。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