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气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气候,北回归线以北为副热带湿润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或将全境划为热带、副热带,并把岛屿北界、南界 做 为过渡带。[1][2]另外虽然为亚热带岛屿,平地气候温暖,但由于山脉极高,因此台湾山区则广布温带植物,冬季北方的雪山山脉甚至会年年降雪。
总论
台湾位于季风气候范围内,季风大于信风西风带等行星风系的影响,以气象学的定义,3月到11月是台湾的夏季,夏季前期受西南季风带来潮湿温暖的气流影响,之后则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是为热带海洋气团所控制,每日气温经常可达27到35度,且湿度也高。7月的平均气温达到28度。以季节来区分,有三季春季、夏季、以及一季的秋季、冬季。秋冬受冷空气影响,以台北测站的温度可分为,大陆冷气团、强烈大陆冷气团、寒潮影响,加上台湾四面环海,一旦遇到来自贝加尔湖附近、中国大陆北方寒流南下,亦因受海洋暖流中和了寒冷的气温,加上水汽阻挡,使气候也较温暖,相比中国大陆华南沿海地区,甚至是海南岛北部更显得温和暖和,但偶而仍会发生低于10度的寒潮,是为强烈大陆冷气团所控制,在台湾北部经常带来秋冬降雨,1月平均气温介于15~21度之间,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高海拔山区地带则仍然有降雪的机会。因此台湾夏季为西南季风,秋冬则为东北季风,有时也会受气团位置而改变风向,例如夏季八月太平洋高气压西伸受所吹的东南风,秋冬干燥而凉爽的东北风,常见于十月,或是温暖的东风,常见于秋冬的冷气团东移出海变性后。由于台湾位于冷暖气团的交界上,若某平地气象观测站从五月初到十月初,皆有可能测到整个夏天的最高气温,而十一月底到四月初,皆有可能测到整个秋冬的最低气温,只是几率大小而已。
台湾的降水是台湾多云潮湿的指标,台湾每年的雨水量相当大,平均年降雨量为2501毫米,是世界平均雨量的3倍之多,但是伴随着季节、位置、标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大基隆地区最常下雨,基隆被称为“雨港”,由于雨量惊人,台湾东北角除了雨量是全岛最大,放在亚洲格局更是全东亚最潮湿的地方,也是亚洲大陆上孟加拉印度雨极以外的雨极之一。但中南部的雨季,则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的暴雨,因此中南部干湿季分明。
台湾是太平洋生成的台风的路径,经常会有许多台风经过,6月至9月是台风季。
Remove ads
自然灾害
台湾常见的天气之自然灾害包括台风、寒害、豪雨:以及较少见的冰雹、龙卷风等。
受风带季移,多重尺度交互作用影响,台湾的梅雨季通常发生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年的梅雨季的雨量不一,降水时间也不均。
台湾冬季经常会受冷空气厚度、冷空气移动方向、槽线深厚、水汽多寡等因素决定冷空气影响台湾的程度,进而使台湾的冬季温度更低。
霾是车辆、工厂所排放的污染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经常在秋冬的嘉南平原发生,中北部少见,是一种自然现象。原因是东北风在中央山脉,与福建形成狭管效应,在空旷的嘉南平原风速急遽减弱,造成台湾西部工业区与车辆废气沉积。其中污染源大部分来自台湾本身,少部分来自境外[3]。
每当入秋冬时,台湾西南部空气质量经常快速恶化,直到枋山溪为界,中央山脉地形降低形成落山风,风速增加后,空气质量得以改善。[4][5]
根据中央气象局资料显示,台湾从台北至屏东皆出现过龙卷风。龙卷风常伴随者强烈对流,台湾西南部平地地区及澎湖近海海面,在5、6月梅雨季,或7至9月台风过后,偶尔会出现小型龙卷风。

沙尘暴是中国西北地区受强风扬起的沙尘,导致大气中含有大量细颗粒扬尘的气候现象;有时沙尘暴会伴随着工业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中国大陆西北、蒙古一带发生的沙尘暴一般经由西风气流往东影响中国大陆华北、日本、朝韩甚至北美等地,通常不会直接影响台湾地区;但有时悬浮微粒仍会经由东北季风往南影响台湾的空气质量。
2010年3月21、22日,台湾经历有史以来最大沙尘暴,全台39测站都曾测到悬浮微粒浓度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 (超过300即有害)[6]。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海温及洋流的变异现象。一般正常情况下,太平洋东部气压高于西部,因此产生热带东风带,带动太平洋洋流西行。海温是影响大气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圣婴时期可能呈现反常的冷夏或暖冬现象,而反圣婴时期则可能出现热夏与寒冬现象。
特殊气候
落山风指冬季时,在恒春半岛一带常出现的持续性异常强风。形成原因是东北季风受到中央山脉阻挡,到了恒春半岛附近,由于山势低缓,因此翻过高度不大的丘陵,加上邻近地形造成的山谷效应,因此形成强劲的下坡风。地理上,落山风气候也在九棚溪下游造成台湾少见的沙丘地形 (九棚沙丘)。
焚风常见于花东地区,指夏季当台风通过台湾北部时,或发生强劲的西南风时,在大武-台东-成功地区常出现的干燥热风。(当台风期间),气温骤增至超过34℃时[7],即可称之为“焚风”。形成原因是气流受到高山阻挡,而在迎风面冷却成云团降雨;在翻过山岭后,则变成干燥空气,受到压缩而增温,形成干热风,并容易造成农业上的损害。同理 (当台风通过台湾南部时),新竹-台中地区与基隆-台北地区也可能出现焚风,但频率较低。
西北雨指夏季午后受热力上升出现的对流雨,雨势大、降水范围小、时间短、经常伴随闪电打雷。形成原因是夏季午后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气流猛烈上升而成骤雨。
台湾的寒流是每年12月初至隔年3月底,在东亚地区由于西伯利亚冷空气无规律性的南下,因而会造成中国大陆和台湾及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气温急速下降现象。
在台湾,寒潮之定义为:“凡是因为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造成日最低气温连续两天下降达4℃以上者,就称为寒潮。若温度下降达到6℃以上者,称为强烈寒潮。”台湾地区平均每年有寒流5至6次,强烈寒流2至3次。[8]
寒流则指的是当大陆冷气团南移,进入台湾,寒冷的气团流就会使台湾各地气温急速下降。当中央气象局预测大陆冷气团一旦登陆台湾且可能导致台北市的每日最低温降到10 ℃或以下的时候,就会把该大陆冷气团称为寒流。[9]
台湾位于副热带与热带气候区之间,所处纬度较低[10],因此只有在高海拔山区,例如玉山、雪山、合欢山[11],比较常发生降雪现象。不过,史料显示台湾在历史时期曾有平地降雪的情况。以《台湾府志》为例就有记载表示小冰期的鸡笼在冬春之际时有霜雪。[12][13]虽然自从清代至今日,一直有论者争议相关记载的真实性,可是在公元2016年1月24日的凌晨时刻,位于基隆境内的姜子寮山降下大雪,并且厚达十几公分,因此有论者根据当代的观测记录指出“鸡笼积雪”相关记载应属真实存在,并非子虚乌有之说。[14][15]
气候分区

蒋丙然(1954)[16] 按照柯本气候分类法,依据各地的平均气温及平均雨量,将台湾分为六个气候区:
- 东北部温暖湿润气候 (Cfa):分布于台湾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带。夏热冬温;年均温21至22℃,最暖月平均温度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5℃左右。年雨量2,000至2,500毫米。全年多雨湿润。
- 西部温带干湿季气候 (Cwa):分布于苗栗以南至嘉南平原的平原地带及澎湖群岛。夏热冬温;年均温22至23℃,最暖月平均温度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左右。年雨量1,500至2,000毫米。夏雨冬干,其中5月至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
- 西南部热带干湿季气候 (Aw):分布于高雄、屏东地区的平原地带。终年炎热,年均温24至25℃,最暖月平均温度在30℃以上,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8℃以上。年雨量1,500至2,000毫米。夏雨冬干,其中5月至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
- 东部热带雨林气候 (Af):分布于恒春半岛东侧及兰屿。全年高温,年均温23至24℃,最暖月27℃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18℃以上。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至4,000毫米。
- 中部山地温暖湿润气候 (GCfa):分布于海拔700至3,000米的山地。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以上。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2500至5000毫米;迎风坡面多雨,背风坡面少雨。
- 中部高山冬季寡雨寒冷气候 (GDw):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包括玉山、雪山及南湖大山等地。夏凉冬寒;年均温在2至9℃,最暖月平均温度不到10℃,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4,000至5,000毫米。
陈正祥(1957)[17] 则按照桑士伟气候分类法,依据年雨量、干雨季、湿度、云量、日照、蒸发等气候特征,将台湾划分为八个气候区:
- 东北区/温带重湿气候 (AB'):分布于台湾东北部,包括基隆北海岸及宜兰平原。最暖月平均温度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5℃以上。年雨量2,000至3,000毫米。全年多雨湿润。
- 北部区/温带润湿气候 (BB'):分布于台湾西北部,包括台北盆地至新竹、苗栗丘陵。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5℃以下。年雨量1,500至2,000毫米。
- 西南区/热带润湿气候 (BA'):分布于台湾西部,包括台中盆地、嘉南平原至屏东平原。年雨量少于1,500毫米。夏雨冬干,其中5月至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至20℃左右。
- 南部区/热带重湿气候 (AA'):分布于台湾南部,包括恒春半岛及兰屿。最冷月平均温度在20℃以上。年雨量1,500至2,500毫米。
- 东岸区/热带润湿气候 (BA'):分布于台湾东部,包括花东纵谷及海岸山脉地区。年雨量1,500至2,000毫米。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7至20℃左右。
- 中部山区/寒带重湿气候 (AC'):分布于台湾中部山区,包括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年雨量3,000毫米以上。
- 西岸区/热带润次湿气候 (C2A'):分布于台湾西部海岸,包括大安溪口至北港溪口的沿海狭长地带。年雨量1,250毫米左右,为台湾本岛雨量最少的地区。
- 澎湖区/热带干次湿气候 (C1A'd):分布于澎湖群岛。年雨量1,000毫米左右。全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属于干燥气候。

- 热带湿润气候(Ar)
分布于恒春半岛东侧、花东滨海南段及兰屿。全年湿热,年均温25度,最暖月均温28度,最冷月均温20度。年降水2000~3000mm,秋冬季东北风迎风面地形雨,春季锋面雨,夏秋季台风雨影响剧烈
- 热带冬干气候(Aw)
分布于嘉南平原南侧、高雄、屏东平原、恒春半岛西侧及花东纵谷南段;夏湿热冬干暖,年均温25度,最暖月均温29度,最冷月均温18~20度。年降水1500~2000mm。5月~9月雨季,10月~4月干季,秋冬季东北风背风面晴朗干燥,春季锋面雨,夏季台风雨及西南风迎风面偶暴雨;使用热带冬干Aw原因在于其与热带季风Am(如:三亚)具有根本差异,三亚无高海拔山脉阻挡冬季季风,季风仍可翻越五指山地区造成些微降水,且夏季降水不够集中,而台湾高屏地区因为山脉海拔超过三千米明显高于冬季季风顶层高度完全无法翻越(冷空气最高层至两千米),冬季无季风致干季更加明显,且夏季季风吹拂经地形抬升降水量极大,故为Aw
- 亚热带夏湿热气候(Cfa)
分布于台南以北及台东以北平地、澎湖群岛。夏湿热冬凉;年均温22~24度,最暖月均温28~30度,最冷月均温15~18度。新竹以北及宜兰年降水2000~4500mm,秋冬季东北风迎风面地形雨,春季锋面雨,夏季午后雷阵雨及台风雨;新竹以南及花东纵谷北段年降水1000~2000mm,5月~9月雨季,10月~4月干季,秋冬季东北风背风面偶受影响而降雨,大多时晴朗,春季锋面雨,夏季午后雷阵雨及台风雨
- 亚热带冬干热气候(Cwa)
分布于嘉南平原内侧及嘉南低海拔浅山地区,夏湿热冬干凉;年均温24度,最热月均温29度,最冷月均温17度,年降水1500~2000mm,5月~9月雨季,10月~4月干季,秋冬季东北风完全受阻挡而晴朗干燥,春季锋面雨,夏季台风雨及西南风迎风面偶暴雨
- 山地亚热带夏湿热气候(GCfa)
分布于嘉南山区以外的台湾海拔500~1500米山地,如阳明山、拉拉山、东眼山、司马库斯、雾社、日月潭、溪头,夏湿暖冬湿凉;年均温16~22度,最暖月均温20~26度,最冷月均温9~15度,北部山地如台北南侧山区、大屯火山群及宜兰山区如阳明山、拉拉山、福山、年降水量4000~6000mm,秋冬季东北风迎风面地形雨,春季锋面雨,夏季午后雷阵雨及台风雨;其他地区1500~3000mm,5月~9月雨季,10月~4月干季,秋冬季东北风背风面偶受影响而降雨,大多时晴朗,春季锋面雨,夏季午后雷阵雨及台风雨
- 山地亚热带夏湿凉气候(GCfb)
分布于嘉南山区以外的台湾海拔1500~2500米山地,夏湿凉冬湿冷;年均温11~17度,最暖月均温15~21度,最冷月均温5~11度,年均降水量2000~4000mm,北侧山地如太平山、思源哑口冬季受东北风顶层水汽影响时常造成低温并降雪,夏季午后雷阵雨或台风雨;南侧山地如梨山、清境、观雾、大雪山、武陵、中横毕禄溪冬季因东北风受阻挡,受高层西风吹拂,偶尔带来降雨雪或干燥天气,夏季受西南风或台风偶尔造成暴雨,其中谷地的武陵、毕禄溪日温差显著高于山坡地的梨山、清境、大雪山、观雾,白天日照升温较使高温较高,夜间辐射冷却使低温较低
- 山地亚热带冬干热气候(GCwa)
分布于嘉南海拔500~1500米山地,如嘉义山区太平、石壁、瑞里、二延平、十字路、尖山、奋起湖,夏湿暖冬湿凉;年均温16~22度,最暖月均温19~25度,最冷月均温10~16度,年均降水量2000~4000mm,5月~9月雨季,10月~4月干季,秋冬季东北风完全受阻挡而晴朗干燥,春季锋面雨,夏季台风雨及西南风迎风面偶暴雨
- 山地亚热带冬干凉气候(GCwb)
分布于嘉南海拔1500~2500米山地,如阿里山,夏湿凉冬干冷;年均温11~17度,最暖月均温14~20度,最冷月均温6~12度,年均降水量2500~4500mm,5月~9月雨季,10月~4月干季,秋冬季东北风完全受阻挡而晴朗干燥,春季锋面雨,夏季台风雨及西南风迎风面偶暴雨
- 山地温带海洋性夏凉气候(GDob)
分布于海拔2500~3000米山地,如大禹岭、塔塔加、福寿山农场,夏湿冷冬湿冷;年均温9~12度,最暖月均温12~15度,最冷月均温3~6度,年均降水量2000~4000mm,冬季吹拂高层西风带来水汽造成降雨雪,偶尔转乾造成辐射冷却造成极端低温,夏季吹西南风或台风带来暴雨
- 高山温带海洋性夏凉气候(HDob)
分布于海拔3000~3500米高山,如合欢山及常见百岳棱线,夏湿冷冬湿冷;年均温6~9度,最暖月均温10~13度,最冷月均温-1~2度,年均降水量3000~4000mm,冬季吹拂高层西风带来水汽造成降雪,偶尔转乾造成辐射冷却造成极端低温,夏季吹西南风或台风带来暴雨
- 高山寒带气候(HEo)
分布于海拔3500~3700米高山,如雪山黑森林、雪山圈谷及南湖圈谷,夏湿冷冬干冷;年均温5度,最暖月均温9度,最冷月均温-1度,年均降水量2000~3000mm,冬季吹拂高层西风带来水汽造成降雪,偶尔转乾造成辐射冷却造成极端低温,夏季吹西南风或台风带来暴雨
- 高山苔原气候(HFt)
分布于海拔3700米以上高山,如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峦山的棱线,夏湿冷冬干冷;年均温4度,最暖月均温8度,最冷月均温-1度,年均降水量2000~3000mm,冬季吹拂高层西风带来水汽造成降雪,偶尔转乾造成辐射冷却造成极端低温,夏季吹西南风或台风带来暴雨,与高山寒带气候差异在于全年风速强劲,大多数时风速可达10级以上
气象之最
本表记录39.7°C(含)以上之测站
本表记录-10.0°C(含)以下之测站
- 年平均降雨量最多(1900-2002):4,892毫米,阳明山鞍部。
- 年平均降雨量最少(1900-2002):963毫米,澎湖。
- 降雨日数最多(1900-2002):224日/年,兰屿。
- 降雨日数最少(1900-2002):69日/年,澎湖东吉屿。
- 最大年降雨量:9,513毫米,宜兰冬山乡新寮,1974年。
- 最小年降雨量:323.3毫米,澎湖,1916年。
- 最大日降雨量:1,402毫米,屏东尾寮山,2009年8月8日(莫拉克台风)。
- 最大24小时延时降雨量:1,748.5毫米,阿里山,1996年7月31日9时至8月1日9时(贺伯台风)。
- 最大48小时延时降雨量:2,361毫米,阿里山,2009年8月7日18时至8月9日18时(莫拉克台风)。
延伸阅读
- 涂建翊 等著。2003。台湾的气候。远足文化。ISBN 978-986-7630-08-7
备注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