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吹箭防空导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吹箭防空导弹(英语:Blowpipe surface-to-air missile)是由英国肖特兄弟公司(Short)研发的步兵用肩射式防空导弹。吹管导弹比其他肩射式防空导弹不同之处,是制导方式不是被动式红外线,采而是使用无线电控制,因此射手在导弹击中目标前仍需要操控导弹,不能发射后不管。
Remove ads
历史
1964年,肖特兄弟向英国国防部呈交了一份名为吹管的计划书,以研发一款能由单兵操作使用的防空导弹,这款新型武器将沿用海猫导弹的光学瞄准制导模式,而非同时期美国的红眼防空导弹和苏联的箭-1防空导弹使用的红外线制导模式,相对于早期的红外线制导便携式防空导弹只能在敌机飞越发射者后再瞄准尾部攻击,使用手动视线指令制导模式的吹管防空导弹将能正面迎击来袭的敌机,且能攻击红外讯号较低的直升机等空中目标。当时英国总参谋部及蒙巴顿勋爵对这个武器很感兴趣,但英国皇家空军则对陆军同僚识别友方军机的能力表示怀疑,并认为该武器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敌友识别系统。[4]然而,由于当时的英国军队并没有提出与单兵防空导弹相关的需求,因此总参谋部仅为此起草了一份开发单兵自卫防空武器的征求建议书,[4]且吹管防空导弹的预估性能并不符合该需求,而后对吹管防空导弹的设计进行许多调整后,肖特兄弟才总算让吹管导弹的试作原型得标NGST.3156开发项目。[5]
在NGST.3156项目进入名为NGSR.3156的需求阶段后,肖特兄弟获得了英国国防部的投资基金,并被英国航空部登记编号为RF.268。这款防空导弹一开始依循陆军以冷兵器命名的传统被命名为匕首(Dagger),但在该款装备正式服役后又被改成了吹管。吹管防空导弹被设计为能由一名士兵扛在肩膀上操作使用,且发射器与瞄准装置可拆解分装以方便陆军部队携带。导弹发射后将发动光点(Blip)火箭发动机使弹体射出发射管并展开折叠翼,随后格洛克(Crake)维持阶段火箭发动机便会启动并将导弹加速至1.5马赫。发射后,炮手可使用瞄准镜将目标及导弹纳入视野内,然后通过观察目标与导弹的相对位置,以拇指推动发射器上的操作杆来输入操作指令,最后发射器上的天线将无线电指令传送给导弹,再让导弹鼻锥上的4片翼面滚转以改变飞行方向。[5]
在吹管防空导弹成功外销给许多国家后,肖特兄弟曾计划研发名为海吹管(Seapipe)的舰载型号,以协助军舰对抗反舰导弹等威胁,相较于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易受低空多径效应的干扰而性能不佳,手动视线指令制导的导弹在贴近海面的低空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六联装的海吹管发射器曾计划安装于SR.N6气垫船[5]及作为潜射导弹(SLAM, Submarine Launched Air-flight Missile)安装于潜艇司令塔上,如艾尼亚斯号潜艇,[6]但最终英国皇家海军并未正式装备此系统,这可能是由于潜艇极为脆弱且重视隐匿性,因此几乎不可能特地上浮以使用防空导弹反击反潜机的原因。[7]
1980年代,在美国的刺针导弹和苏联的箭-3防空导弹推出后,吹管导弹已经变得非常过时了,为此英国决定研发新一代的标枪防空导弹及星暴防空导弹。[7]
Remove ads
概要

由于1970年代初的红外线寻标器的灵敏度仍然受到当年的电子技术限制[8],如美国的FIM-43红眼便携式防空导弹和苏联的9K32便携式防空导弹都采用红外线归向制导[9],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但由于当年的红外线寻标器只能有效锁定喷气飞机红外线最强的发动机尾焰,对于飞机侧面及正面的锁定能力很差,而且可以锁定的距离短,感测的角度又很窄,需要指向敌机的机尾才有可能成功锁定及发射导弹,如果敌机采取干扰手段,命中率将会被大幅降低。因此吹管防空导弹没有采用红外线归向,而是采用无线电遥控至瞄准线,射手使用发射器的望远镜找到目标后发射导弹,之后要用发射器的操控杆,把导弹的尾焰与在望远镜中心线的目标重叠,并要持续操作至击中目标,故此射手必须对导弹的操作十分熟练,其优点是即使敌机迎面而来,也可以发射导弹迎战,而不会受制于早年红外线归向导弹只能追尾攻击的限制[10]。
吹管导弹的导控方式是较原始的设计,因为射手在发射导弹后,要一边保持敌机在望远镜的中心,对于移动的目标便要托著发射器转动身体,一边又要使用发射器的操控杆遥控导弹到望远镜的中心线,由于导弹的航向全由手动控制,需要眼明手快及身体协调度高才能达成,训练的难度比红外线自动归向的导弹大得多,吹管导弹的导控方式也不可能在天气不佳或夜间达成[9]。英国下一代的标枪防空导弹改用瞄准线半自动指令方式操控,射手不需使用操控杆遥控导弹,只要把目标保持在望远镜的瞄准线便能使导弹自动飞向目标[11]。
Remove ads
福克兰战争
在1982年5月至6月的福克兰战争中,英军的吹管导弹击落了9架阿根廷战机,但阿根廷军也有装备吹管导弹并击落了两架英军的瞪羚直升机。
在马岛战争中,英、阿双方都使用了吹管导弹。对于高速飞行的飞机,吹管导弹发射手需要20秒时间发现目标、瞄准、开火。陆战队准将朱利安·汤普森把它比作用排水管击落野鸡。官方报告称英军发射95发吹管导弹,击落了9架目标,都是慢速飞行飞机或直升机。[12]2005年版的官方版本战史承认仅有两架目标被击落:英军一架编号XZ972的GR3鹞式被阿根廷陆军特种部队击落,阿根廷一架编号0766(4-A-114)的MB-339教练机在绿鹅战役。[13]
吹管导弹在迎头攻击或者尾追一架高速飞离目标时的效能特别糟糕。马岛战后,英军撤装吹管导弹。1986年,一些储备品秘密装备了在阿富汗抗苏的圣战者游击队。[14]这一导弹系统再次证明是差劲的,[15]但圣战者较常将吹管防空导弹用于攻击地面的车辆,而以美国的刺针导弹攻击空中目标。[5]吹管防空导弹最终被美国的毒刺导弹替换。2012年5月,吹管导弹还出现在阿富汗的装备中。[16]
-
从侧面看,导弹发射器前部与后部的弹径相差悬殊
-
吹管防空导弹弹体与发射者
-
未安装瞄准装置的发射管
-
吹管导弹的发射者正以右手拇指操控导弹飞行
使用国家
参阅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