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防医学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防醫學大學
Remove ads

国防医学大学(简称国医大军医大)是中华民国国军军医大学,隶属国防部军医局。校址位于台湾台北市内湖区,与其直属教学医院三军总医院中华民国国军军医机关合称国防医学中心。为台湾医疗、食品、药材之研发主要力量,并协助成立许多医疗与教育单位,包括多间荣民医院、军医院[注 1]以及国立阳明医学院(今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台北阳明校区)、台大护理学系台大医学院附设医院麻醉科、景德制药厂等。

事实速览 国防医学大学, 老校名 ...

学校历史悠久,前身为1902年由袁世凯天津创立的“北洋军医学堂”,为中华民国历史最悠久的军校。曾参与各大著名战役包括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台海战役越南战争,1947年6月1日更名为“国防医学院”。在台复校时,为继台大医学院后第二所医学院;2025年8月1日改制为“国防医学大学”。

Remove ads

历史

前身

北洋军医学堂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时任北洋大臣袁世凯天津东门外海运局创立北洋军医学堂,招收第一届医科学生(期班代号M1)。1906年,更名为陆军军医学堂,并于1908年开始招收药科学生(期班代号P1),创立中国药学教育先河。

陆军军医学校

1912年中华民国建国,改为陆军军医学校,由李学瀛主持校务。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结束,学校改隶国民政府军政部,经张仲山郝子华杨懋因故未能到任校长,后由医科科长林鸿代理校长。1929年由戴棣龄担任校长,将医科期限由四年改为五年,增加一年为医院临床实习,药科由三年增加为四年。1933年迁往南京,指定前陆军第三军医院院舍(简称北校)与前江苏省立工业学校为校址(简称南校),低年级在南校上课,高年级在北校上课,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医设计监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瑞恒兼任校长,将所有教职员撤职力图整顿但引发学潮,因此停课两周并处分学生代表于陆军官校禁闭一周以平息学潮。

军医学校

1936年因毕业之人员分发至陆海空军,故更名为军医学校。1937年校长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兼任,实际校务由教育长张建负责。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学校随战况演变几度迁校。1937年迁往广州。1938年日军惠州登陆,以广西大墟为校本部与医科驻地,桂林为药科驻地,新并入的军医预备团以阳朔为驻地,以广西省立柳州医院实习。1939年全校迁往贵州安顺,由联勤总部军医署第十二重伤医院为教学医院,并于西安、云南设立分校。

1946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上海江湾上海市立医院及日本军医院为校址,占地150万平方米,与陆军卫生勤务训练所及军医预备团合并复校。

国防医学院时期

1947年6月1日军医学校整并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及其分校、分所等13个单位改制更名为国防医学院,由联勤总部军医署署长林可胜将军担任院长,张建将军及卢致德将军任副院长,下设医学系、牙医学系、药学系、护理学系、生物型态学系、生物物理学系、生物化学系、医学生物形态学系、物理医学系、内科学系、外科学系、社会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医事技术学系等十四个系,官佐、学员、学生、士兵共计8194员。另为重视军医学校之传统,各科期别仍沿用军医学校原期别衔接编排,仍以军医学校成立日期11月24日为院庆,虽然为军医学校的延伸,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官职与教职来自协和医学院体系的卫生勤务训练所。

在台复校

Thumb
国立台湾大学水源校区,左侧建筑为原国防医学院校舍

随着国共内战情势告急,国防医学院决定展开第八次迁校,1949年该校师生、仪器分成三批(2月16日、3月16日、5月4日分别抵台)乘坐安达轮转进台湾,于上海江湾遗留下来的校舍演变为今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国防医学院转进台湾后,部分教职员生曾入驻台北县新店镇清风园(来台初期曾作为入伍生营舍与卫勤训练班训练场所)、陆军802总医院等地,最后选择于台北水道水源地日本陆军炮兵联队营舍复校,当时与日本系统的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是台湾仅有的两所医学院,虽然卫生部曾有将此两医学院合并的想法,受到后者时任医学院院长杜聪明拒绝。

国防医学院在台第一任院长卢致德中将,逐步落实“八类六级”教育制度。国防医学院由于接受协和医学院与军医学校的优秀人才以及美援,其组织、规模、教学、设备完备良好,培育众多优秀护理人才:台大校长傅斯年之女也为校友;而周美玉更为中华民国国军首位女将军,其后进更协助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系的创建。1958年由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蒋经国指示,国防医学院联合军医系统成立台北荣民总医院国立阳明医学院(今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台北阳明校区)。

1983年7月,三军总医院成为该校直属教学医院。1999年进行第九次迁校,自公馆水源校地迁至台北市内湖区,现在的国防医学院校区及三军总医院内湖总院;而遗留下的医学院用地交由台大使用,作为国防部军事设施占用台大士林区土地的补偿,演变成今日的国立台湾大学水源校区[1],目前该校区大部分区域,多数建物被拆除,原行政大楼作为台大人类学系哲学系的暂时系馆,原图书馆为台大档案馆,其余建物多作为台大创意创业学程及设计学院的产学合作办公室,大操场成为收费停车场。

Thumb
摄于2010年的国防医学院

2000年,国防医学院调整编制,改为国防大学国防医学院;2006年,改隶属国防部军医局,再改回国防医学院。

Remove ads

国防医学大学时期

2025年7月1日,教育部同意改制。7月23日,国防部发布将《国防医学院组织规程》,修正为《国防医学大学组织规程》。8月1日,正式改制升格为“国防医学大学”。[2]

大事纪

  • 1902年:建校,校名“北洋军医学堂”,校址天津东门外海运局,招收医学系第一期(M1,修业四年)
  • 1906年:迁校天津黄纬路,改校名为“陆军军医学堂”
  • 1908年:招收药学系第一期(P1,修业三年)
  • 1912年:民国建立,北洋政府改校名为陆军军医学校
  • 1918年:迁校北平
  • 1929年:医学系改为五年制、药学系改为四年制
  • 1933年:迁校南京
  • 1936年:改名为军医学校
  • 1937年:抗战爆发,迁校广州
  • 1938年:应抗战战地需求,内政部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共同于长沙成立“内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班”,是年11月迁往湖南祁阳。
  • 1939年:前线告急,军医学校迁往桂林;内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班迁往贵阳图云关,改编为“内政部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联合训练所”。
  • 1940年:前线告急,军医学校迁往迁校贵州安顺;内政部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联合训练所改组为军事机关“军政部战时军用卫生人员训练所”。
  • 1941年:军医学校招收牙医系第一期(D1,修业五年)、专科班、护训班。
  • 1944年:军医学校招收高中部护理科。
  • 1945年:军政部战时军用卫生人员训练所改组为“陆军卫生勤务训练所”。
  • 1946年:抗战胜利,军医学校迁往上海江湾(现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校区)
  • 1947年:改名为国防医学院,与陆军卫生勤务训练所合并,招收护理系正期班第一期(N1,修业四年)
  • 1949年:国府迁台,于台北水源区复校
  • 1952年:医科、牙科改为六年制
  • 1955年:开始招收医学专科班
  • 1968年:医学专科班停招
  • 1973年:医科改名医学系订定为七年制
  • 1979年:公共卫生学系创立(PH1,修业四年)
  • 1994年:药学系八十一期(P81)开始招收女生
  • 1995年:护理系四十八期(N48)开始招收男生
  • 1997年:国防医学院正期班全面开始招收女生,开放自费生及退辅会代训生名额
  • 1999年:卫勤专科部停招
  • 2000年:迁校内湖区成功路,三军大学、中正理工学院、国防管理学院及国防医学院等四校,合并为国防大学
  • 2001年:开放卫生署公费生名额
  • 2005年:停止招收退辅会代训生
  • 2006年:废除军事联招,学院新生(M106、D65、P93、N59、PH27)统一由大学学测入学,自国防大学中独立
  • 2008年:学生部队由级单位降编为级单位
  • 2009年:停止招生卫生署公费生
  • 2010年:复招退辅会代训生
  • 2013年:医学系改为六年制
  • 2015年:招收卫福部公费生
  • 2025年8月1日:改制升格为“国防医学大学”

历任校长

陆军军医学校时期
更多信息 任次, 姓名 ...
军医学校时期
更多信息 任次, 姓名 ...
国防医学院时期
更多信息 任次, 姓名 ...
国防医学大学时期
更多信息 任次, 姓名 ...
Remove ads

精神象征

校训与校风

  • 校风:“博爱忠真”。由于学校为医学院,教育性质与其他军校并不完全相同,是故另制定校风。所谓“博爱”,即天赋情感,博爱利人;“忠”则代表忠于国家学院、职务及自我;“真”以示追求医学求真之态度。

卢致德院长

卢致德中将为该学院迁台后第一任院长,现在该学院院部三楼大厅有置放卢院长之半身像,以为永怀,学院礼堂也因此命名为“致德堂”。

校徽与军医徽

校徽以军医徽为范本,稍作更改而成。军医徽为一对翅膀、一根权杖、两只盘于权杖上的蛇。

校旗

Thumb

用绿色为地,红色梅花内含国徽、象征军医的双蛇杖、题写校训“亲爱精诚”的翻开书本,外缘无丝穗,是1986年《陆海空军军旗条例》施行后,少数非制式军旗。

校歌

于1950年创作,在水源地旧院区公布实施,由政战部成文秀主任(时为训导处处长)填词,音乐教官崔月梅女士作曲。

八类

国防医学大学的教育主旨是设置各种教育班次以养成军事卫生之各种专门人才为目的,依学术范围分为医学科、牙医学科、护理学科、药学科、卫生工程学科、卫生装备学科、卫生检验学科及卫生行政学科等八类。

六级

共有:

  1. 特科进修教育;
  2. 大学教育;
  3. 专科及职业教育;
  4. 技术准尉;
  5. 技术军士;
  6. 卫生士兵;

等六个教育分级。

学生与生活

该校学生种类非常多,大概可分为具中华民国国籍的本国学生,以及不具中华民国国籍的侨生、外籍生。本国籍学生入学皆必须取得中华民国之大学学科能力测验成绩,并向军事招生委员会报名入学。入学身份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 军费生:学杂费、官饷由国防部负担,毕业后具现役军人身份,须按合约服志愿役军官
  • 公费生:学杂费大部分由卫生福利部负担,毕业后不具现役军人身份,须按规定至卫生福利部系统之医院服务。
  • 代训生:学杂费大部分由国军退辅会负担,民国55年度起代辅导会招训医科学生十二名,毕业后不具现役军人身份,须按规定至退辅会所属之各级医院服务。
  • 自费生:学杂费自行负担,毕业后不具现役军人身份,亦不受任何契约限制。
  • 侨生:学杂费自行负担,凡持有外国证件或侨居国外六年以上有居留征件之华侨学生,民国40年(1951年)医科、民国41年(1952年)牙科及药科、民国45年(1956年)护理系开始招收侨生,毕业后不具军人身份,亦不受任何契约限制。

而外籍生毕业后续遵守该国家服务之规定。但是无论是何种身份别,生活管理要求完全一样。管理上比照国军陆军编制,各大队中队区队分队等,由军官及学生组成之实习干部层层管理,非假日不得出营区、夜间灯火管制、服仪发式均有规定。

实习单位

国防医学大学学生大部分于三军总医院台北荣民总医院实习,亦有高雄荣民总医院台中荣民总医院、台南奇美医院、台北马偕医院振兴医院、荣民制药厂、景德制药厂、永信制药厂、三军卫材供应处等单位实习,包括医师实习(医学系)、牙医师实习(牙医系)、药师实习(药学系)、护理师实习(护理系)、EMT实习(公卫系)。

学制

该校在台湾复校后,逐步落实“八类六级”教育体制,尔后因应中华民国医疗教育的演进以及国军军医系统演变,现今该校教育已没有以往“八类六级”的规模,但仍然为国军军医人员培育的中心,亦替台湾医疗培养出许多人才。而所谓八类六级,是指国防医学院各种不同之教育体制。八类是指各科系教育,即该校的各学系:医学、牙医、药学、护理、公卫(早期无公卫系,而是卫生检验、卫生装备、卫生行政、卫生工程);六级是指各学制教育,早期计有:特科进修、大学教育、专科教育、高级职业教育、医事技术训练、业务训练,其中部分现已废除。以下为该校拥有之科系:

幼稚园

私立爱德幼稚园于1963年兴建,国防医学院卢致德院长在两层楼宿舍西侧兴建了幼稚园(与托儿所),以爱德女士命名为Ida J Kohlberg Kindergarten,并且继续由黄琳女士担任园长。目前更名为国防医学院附设台北市私立爱德幼儿园,仍由第三任园长汪慧玲女士主持,位在国防医学院(汀州旧址)旁的学人新村内占地2,690平方米。爱德幼稚园为何以“爱德”为名,园方相关资料中并无记载,2016年10月20日,园方从旧物中寻得1963年爱德落成纪念铜牌,上头有爱德的中英文园名,从而发现爱德的中文园名,原来是从英文园名“IDA J. KOHLBERG KINDERGARDEN”而来。对国防医学院院史研究甚深的前国防医学院资深老师邬翔老师,曾在他撰写的《一个扶持国防医学院壮大的外国机构》文章中提到:“凡(美国医药援华会)所捐建之建筑物或修建添置之设备,皆刻石或镌铜牌志捐赠者之姓名或榜其名为斋名,以志纪念。”,IDA J. KOHLBERG为爱德‧柯柏夫人,可见柯柏夫人是爱德幼稚园最重要推手。其他一般正式文献中鲜少提及爱德幼稚园。

专科部

  • 医学专科班:1955年开办医学专科班,修业年限4年,至1968年最后一届招生共计十期总共毕业466员。专招非医学系出身之军医官,俗称老爷班,但医专班毕业后授予专科学历,亦可报考医师国考,与当年中山医专(现中山医学大学)性质相似。
  • 卫生勤务:1999年卫勤专科停止招生。

大学部

  • 医学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缩写为M,1902年建校之初便设立,军费生修业年限6年、修习221学分,毕业后授予医学士学位,军费生毕业后挂阶中尉服志愿役军官十四年(1970年—2012年入学者,修业年限为七年,毕业后中尉任官),是国军医院、部队医务所、军医局,荣民医院主要干部。
  • 牙医学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缩写为D,1941年创系,台湾牙医教育创始,修业年限6年、修习243学分,毕业后授予牙医学士学位,军费生毕业后挂阶中尉,服志愿役军官十二年,是国军医院、部队医务所主要干部。
  • 药学系,英文缩写为P,1908年创立,中国药学教育先声,抗战时期曾断期。修业年限6年、修习215学分,毕业后授予临床药学士学位,军费生毕业后挂阶中尉,服志愿役军官十二年,是国军医院药师、部队卫材后勤、部队药学官主要来源。
  • 护理学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缩写为N,1947年设立,大学护理系始祖,修业年限4年、修习136学分,毕业后授予护理学士学位,军费生毕业后挂阶少尉,服志愿役军官十年,主要服务于国军医院,荣民医院。
  • 公卫学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缩写为PH,1979年设立,修业年限4年、修习134学分,毕业后授予公共卫生学士学位,军费生毕业后挂阶少尉,服志愿役军官十年,是国军卫生勤务类单位主官(管)主要来源。

该校以“期”分别出各个年级。所谓“期”代表的就是民间大学所说的“届”;而“年班”所代表的意思是民间大学所说的“级”。该校习惯在“期”前面加上学系英文代号称呼:比如说民国97年入学的医学系称作“M108”(代表第108届医学系、医学系104年班,也就是民间大学说的104级)。而同年级的所有科系习惯上称作一个“期班”,比如说M108、D67、P95、N61、PH29为同年级,就属于同一个期班。[5]

研究部

  • 生物及解剖学研究所(硕士)
  • 生理学研究所(硕士)
  • 药理学研究所(硕士)
  • 生物化学研究所(硕士)
  • 病理及寄生虫学研究所(硕士)
  • 公共卫生学研究所(硕士)
  • 护理研究所(硕士)
  • 微生物及免疫学研究所(硕士)
  • 牙医科学研究所(硕士)
  • 药学研究所(硕士)
  • 航太及海底医学研究所(硕士)
  • 医学科学研究所(博士)
  • 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与中央研究院国家卫生研究院合办)

职业教育

  • 高级护理职业班:原陆军卫生勤务训练所开办后并入国防医学院,自1943年(民国32年)开办至1970年(民国59年)停招,二十四期共计毕业1,179人。
  • 高级护士训练班:由军医学校主办,自1942年开办至1946年(民国35年)停招,四期共毕业29人。
  • 药剂班:自1944年开办至1945年停招,三期共毕业46人。
  • 牙医职业班:1947年开办一期毕业29人。
  • 牙艺职业班:1947年开办一期毕业19人。
  • 药学职业班:1948年开办一期毕业17人。
  • 营养职业班:自1947年开办至1948年停招,两期共毕业9人。
  • 放射职业班:1948年开办一期毕业9人。
  • 卫生检验职业班:1949年开办一期毕业24人。
  • 卫生行政职业班:1949年开办一期毕业31人。
  • 卫生装备职业班:1949年开办一期毕业6人。
  • 卫材供应职业班:1949年开办一期毕业13人。
  • 放射线治疗医师进修班:自1962年开办至1963年停招,两期共毕业14人。
  • 护理佐理员训练班:自1952年开办至1955年停招,两期共毕业129人。
  • 检验佐理员训练班:1950年开办一期毕业11人。

非学位单位

Thumb
国防医学院卫勤训练中心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