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圣经无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圣经无误(英语:Biblical inerrancy),或称圣经无谬无误、圣经绝对无误、圣经底本无误,是更正教教内的基要派人士所持有的关于《圣经》的神学观点中的核心概念,也是部分福音派人士、灵恩派人士及时代论者的神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圣经无误论者相信《圣经》所宣扬所有的教训都没有错误和缺失[1];或至少认为最原始版本的经文没有任何地方违背事实[2],他们认为因为圣经是由上帝启示其作者与编辑者写成,所以《圣经》的一字一句,等同于由上帝所直接写下,虽然翻译过程和传抄过程可能会出错,但是,此外的部分,都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圣经中的每字每句都完全没有错误,不可能错误,而且其没有自相矛盾之处:“《圣经》是完全准确的,包括历史及科学的部分。”[3]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 | 此条目内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证。 (2012年10月21日) |
更正教教内的另一些派别(包括自由主义神学、新正统神学和部分福音派人士),对此持比较宽松的看法,所认为《圣经》虽是由上帝默示的,但是由于经由人写作编辑,因此可能有部分限制或技术上的缺失,故此他们持有关于圣经无谬(Biblical infallibility)的观点,其认为《圣经》在其主旨(神学、教义、信仰生活上)没有错误,但在历史、科学等部分则不排除有误,这个概念也被称为圣经真理无误[4][5]。
圣经无误论在北美福音派中是一项重要的教义与神学议题,1978年进一步形成了《芝加哥圣经无误宣言》(Chicago Statement on Biblical Inerrancy,CSBI),但对于其余地区或其他教派来说并没有同样显著的意义。英国福音派对于此议题的重视就不若北美福音派,几乎没有在信仰生活发挥任何作用[6][7]。改革宗等教派在《西敏信条》中关于圣经的认信是:“上帝是圣经的作者,所以我们应当接受圣经,因为圣经是上帝的话。”其主张因着教会的见证、对《圣经》属性的认识,尤其圣灵及上帝的话在人们心中所作的见证,“让我们完全确信圣经无谬真理与属上帝权威”[8]。
天主教对《圣经》的绝对无误性有着限度的信念[9],其认为使用了原先语言的原始文献,包括被视为“次经”的书籍,在传达天主为人类的救赎而意欲传达的真理方面是准确无误的[10],然而,教内有观点认为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不应被视为灵感迸发且绝对无误的科学论断,而是反映了作者所使用的语言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对相关现象的理解。
对于圣经无误论的信念一直受到科学家、圣经学家及宗教怀疑论者所抨击,原因是这种无误论的范畴与科学方法及历史记录相冲突。相比之下,那些不相信圣经字面解说的基督徒更关注经文的本意,而非其字面表述的真确性。
Remove ads
定义
“无误”(inerrancy)一词来自英语单词 “inerrant”,源自拉丁语 “inerrantem”。 《牛津英语词典》将“inerrant”定义为“无误;没有错误;真确的。”[11]
一些圣经字面主义者或保守派基督徒教导圣经在所有方面都没有错误,包括年代学、历史、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物理学、数学、艺术等等。[12]其他基督徒则相信,经文只有在落实其主旨时才是正确的(无误的),意即揭示上帝、上帝的异象、目的以对人类的好消息。[13]
若在“无误”(inerrancy)之外另外论及圣经的“无谬”(infallibility),这个表述在神学上的意涵可能是以下之一:
历史
一些教会到了后宗教改革时期开始形成不是基于会议、信条或教会权威的圣经无误教义。[16]科尔曼(R.J.Coleman)提出了一个说法:“教会历史之中有很长的时间中,圣经无误并不是一个关键问题。实际上,两个世纪前才有了正式的圣经无误教义。 之后充斥各样赞成和反对论点的书籍,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到辩论中。”[17]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古代神学界之间关于《圣经》是否绝对正确这个问题的辩论,成为学术焦点。一些著名的基督教神学院,如普林斯顿神学院和福乐神学院,正式采纳了完全真确(infallibility)教义而拒绝了圣经无误(inerrancy[18])教义。
本次辩论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关于《今日基督教》杂志和哈罗德·林塞尔的《为了圣经的战役》一书。作者断言,圣经无误教义的丧失将会破坏教会。保守基督教背后的想法是认为,一旦一个人无视《圣经》的终极真理,那么一切都可以变成合理的[12]。
Remove ads
新教的相关观点
富乐神学院正式采纳了关于仅限于神学事务的无误性(现在有些作者称之为“无误性”)的观点。它解释道:
如果“无误性”指的是圣灵透过圣经作者向教会传达的信息,我们支持使用这个词。如果过度强调诸如时间顺序细节、事件的精确顺序以及数字暗示之类的内容,我们会认为这个词具有误导性且不恰当[19]。
《今日基督教》杂志和哈罗德·林赛尔所写的《为圣经而战》一书尤其主张一种更为全面的观点。林赛尔断言,失去圣经无误性相关教义是导致教会瓦解的根本原因,而保守派基督徒也支持这一观点[12]。
诺曼·盖斯勒和威廉·尼克斯(1986)写道,圣经无误论通常透过一系列观察和过程来被论证,其中包括[20]:
- 《圣经》所谓的历史准确性
- 《圣经》宣称自己无误
- 一般教会历史与传统
- 个人关于上帝的经历
第一个演绎论证是,《圣经》声称它是神所默示的(例如这段经文宣称:“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书》第三章第十六节)[22]) 而且由于上帝是完美的,因此《圣经》也必定是完美的,故此它没有任何错误。例如,福音派神学研究会的信仰声明声称:“唯有《圣经》,以及完整的《圣经》,才是神之话语,故此其底本是绝无错误的。”[23]
支持这一论点的观点是,上帝不会说谎这一说法。 WJ Mcrea写道:
《圣经》由此提出了两个基本主张: 它明确地宣称上帝不会说谎,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圣经无误论的论点主要源自于这两个事实的结合[24]。
史丹利‧格伦茨 (Stanley Grenz)写道:
因为上帝不可能说谎,也因为圣典是上帝所默示的,所以《圣经》必然完全正确。这种三段论或许能够证明《圣经》的无误性,却无法定义这个概念[25]。
此外,盖斯勒也表示:
那些捍卫圣经无误性的人是纯粹的演绎主义者。他们从对关于上帝和圣经的某些假设入手,即上帝不会说谎一说、《圣经》是上帝的话一说。基于这些假设,圣经无误论者推论道《圣经》是没有错误的[26]。
第二个论点是,耶稣及使徒们使用《旧约圣经》的方式,都假定它是无误的。举例来说,一些人认为,在《加拉太书》第三章第十六节中[27],保罗的论点基于这样一个事实: 《创世记》中提到“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时,“后裔”一词是单数而非复数,这(如上所述)为逐字逐句的无误论式解释开了先例[28]。
那些应许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说的。神不说“和众后裔”,好像是指许多人说的,乃是指一个人说的,“和你的后裔”,就是基督。
——《加拉太书》第三章第十六节
同样地,一些人认为,耶稣曾经说过,旧约律法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被履行[29],这表明(经文表明)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正确无误这一立场[28]:
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尽管在这些经文中,耶稣及使徒们只提及了《旧约》,不过有些人认为这个论点也适用于《新约》著作,理由是《彼得后书》第三章第十六节[31]将《新约》著作视为圣典的一部分:“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定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32]
Remove ads
天主教的相关观点
在天主教教内的相关讨论中,《圣经》在不是关乎 教会涉及信仰及道德事务的教导 的方面上 并不是无误的或无谬的文献。
圣若望·亨利·纽曼在1884年写道,他承认圣经灵感中有“人性的一面”,这“在语言、风格、思维语调、性格、智力特征以及那些属于我们本性、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可能表现为在教义定义中被称作‘附带论断’的弱点被表现出来,这些弱点并不是罪恶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圣经》包含了许多具有历史性质的陈述,这些陈述本身并不具备救赎意义,因此也不一定地绝对无误的[33]。他常被称为“缺席的梵二之父”(缺席是因为他在梵二会议开始七十二前年就去世了),而《论教理》谕文的措辞就呼应了纽曼的立场。撰写该文的神学家们暸解并充分肯定他的观点 [34]。
1907年,教宗庇护十世在《Lamentibili sane exitu》中谴责了历史批判方法[35]。然而,大约在20世纪中叶前后,情况出现了变化。1943年,教宗庇护十二世颁布了通谕《Divino afflante Spiritu》,使得历史批判不仅被允许,而且被视作“一项义务”[36]。天主教圣经学者雷蒙德·E·布朗将这份通谕描述为“圣经研究领域的《大宪章》”[37]。
Remove ads
经过数年的讨论和无数草稿的推敲,在1965年11月18日,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通过了《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该宪章以其第一个拉丁词“Dei verbum”而得名[38]。该文件在关于无误性方面的教导仅见于一句话中:
因为受默感的圣经作者所陈述的一切,应视为是圣神的话,故此理当承认圣经是天主为我们的得救,而坚定地、忠实地、无错误地、教训我们的真理(五)。
自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结束以来,官方从未就此短语的含义作出任何声明。 《天主教教理》 (1992年)第107条只是引用了《天主的启示》中的一句话,并未作任何进一步解释[39]:
受默感的书教导真理。“由于受默感的圣经作者所宣称的一切,应被视为圣神所宣称的,故此应该声明圣经各书,坚定地、忠实地、无错误地教导真理,这真理是天主为我们的得救,而愿意写在圣经里的”。
总结
视角
一些神学家和辩护者声称,关于完全无误性的观点仍是教会的教义。例如,在2011年的合集《为了我们的救赎》中,可以找到捍卫这一立场的文章[40]。在更受欢迎的层面上,在有护教性质的网站《天主教答案》上,不乏维护相同立场的文章[41][42][43][44]。
例如,被认为“或许是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天主教圣经学者”[45]的雷蒙德·E·布朗写道[46]:
关于无误性,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限定,正如我们加斜体部分所表明的:“圣经诸卷必须被承认为坚定地、忠实地、无误地教导真理,即天主为我们的救赎而希望载入圣典的真理。”有些人试图将加斜体的短语解读为涵盖人类作者表达的一切内容,但预先的投票辩论显示了对《圣经》中可能存在错误的意识。【…】 因此,恰当地来看,这一条款意在明确指出: 符合天主救赎目的的圣经教导是无误的真理。
他还写道[47]: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的理解已经从这样一种观念转变而来: 灵感保证了《圣经》的绝对无误性,转变为这样一种理解: 无误性仅限于《圣经》关于“那些 天主为我们的救赎而希望载入圣典的真理”的教导。在这一漫长的思想历程中,无误性概念并未被完全摒弃,而是经过了严肃的修正,以适应圣经批判的证据,这些证据显示,《圣经》在科学、历史乃至受时间条件影响的宗教信仰等问题上并非绝对无误。
同样,圣经学者R. A. F. 麦肯齐[48]他在对《天主的启示》的评注中写道[49]:
《圣经》被撰写此举并非为了教授自然科学,也并非仅仅为了提供政治历史方面的信息。它论述这些(及其他所有主题)此举的唯一前提是,它们与关于救赎的事务有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涉及天主的真理性和受圣神感动之作者的绝对无误性。
于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上对德国主教发表的一次讲话中,将来成为了教宗的本笃十六世将无误性描述为涉及经文意欲肯定的一切内容,但并不一定涉及其表达形式,他说道[50]:
根据历史学家的一个几乎无可辩驳的共识,在《圣经》中与经文本意无关的世俗事务中存在错误和瑕疵,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他还说道[51]:
经文在它理应确认的一切内容上是无误的,且毋庸置疑,但对于伴随确认但不属于确认本身的内容,情况则未必如此。因此, 【...】 经文的无误性必须被限定在其[即真正被确认的]vere enunciata。
这些观点同样被许多教会官员持有,因而在一些教会文件被认可。举例来说:
一份官方报告(1999年),内容是关于美国天主教主教会议与南浸信会大会之间的神学对话,可在美国天主教主教会议的网站上被找到[52]:
对于罗马天主教徒来说,无误性被理解为圣经受神启示一事的必然结果;它更多地关乎《圣经》作为整体的真理,而非任何关于文字无误性的理论。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指出"the books of Scripture must be acknowledged as teaching firmly, faithfully, and without error that truth which God wanted put into the sacred writings for the sake of our salvation"(Dei verbum 11)。重要的是,“ that truth”后面加上了“ for the sake of our salvation”这一限定语。
英格兰和威尔士主教会议 及 苏格兰主教会议于2005年发布的题为《圣典的礼赠》(The Gift of Scripture)的“教学文件”[53]:
14. 【...】 这些被宣布为圣典并被圣神启发的书籍包含了“天主为了我们的救赎而希望在神圣经文中记载的真理”(Dei verbum 11)。值得注意的是,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教导指出,经文的真理存在于所有那些“为了我们的救赎”而被记载下来的内容中。我们不应期望圣经在其他世俗事务上具备完全准确性。我们也不应指望在圣经中找到完全的科学精确度或完整的历史精确度。
2008年关于“天主圣言”的主教会议工作文件[54]:
15. 【...】 尽管《圣经》的所有部分都是天主所默示的,但无误性仅适用于“那些天主为了救赎的目的而希望载入圣典的真理”(DV 11)[a]。
对圣经完全无误论的批驳
关于圣经完全无误论的正确性的论证方式被一些批驳者视为循环论证的例子,参看“循环论证关于复杂的支持结构的第一个例子”,但也有人对这一批驳意见作出反驳,其声称《圣经》实际上不是一本书,而是由六十六本书所构成的,其共同有一个整体的主题和方向,没有实际的矛盾,还有许多历史及地理事实证明《圣经》的内容的真确性。
著名作家方舟子博士曾经撰文声称《圣经》的内容在细节上不少有不一致的地方[55]。
一些基督教徒声称,尽管《圣经》的内容可能有一些错处,不过人们仍能在上主的指引下通过传统、经验及理性思考等等来试图了解祂[56]。
关于无误性所及范围的各种观点
天主教会认为,根据现时的发现 对《圣经》的不同篇章进行不同解读这一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这些解读不偏离天主教的教义。1943年,教宗庇护十二世颁布了通谕《Divino afflante Spiritu》,使得历史批判不仅被允许,还成为研究圣经的‘义务’[57]。时至今日,已经存在了诸如天主教圣经协会这样的学术团体,致力于对《圣经》进行学术性研究。早在古典时期晚期,希波的圣奥古斯丁就教导基督教徒在解读经文(就他的情况而言,是指《创世纪》)时,应根据任何新知识来调整自己的理解[58]。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