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稻埕慈圣宫
臺灣臺北大同區媽祖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稻埕慈圣宫,又称大稻埕妈祖庙、稻江妈祖庙,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慈圣里的妈祖庙,为顶下郊拼后迁移的同安人所建立,今为台北市市定古迹,与大稻埕霞海城隍庙、台北法主公庙并列大稻埕三大庙宇。
沿革
嘉庆年间,泉州府同安县商人,为祈航海平安,从福建分灵请来海神妈祖神像,供奉于艋舺八甲庄[1]。咸丰三年(1853年)顶下郊拼后,同安人的首领林佑藻在咸丰五年(1855年)于大稻埕筹建妈祖庙[1][2]。同治三年(1864年)初建[3][4],庙又称“大稻埕妈祖宫”[5][6],妈祖称为“稻江妈祖”[7]。庙最早位在中街与南街的交界处,也就是现在的迪化街与民生西路口,早期的建街发展,即与此庙跟大稻埕霞海城隍庙息息相关[1]。这两间也与台北法主公庙为大稻埕三大庙宇[6]。至于大稻埕的茶商则信奉茶郊妈祖,奉祀于今日甘谷街的茶商同业公会,并以茶圣陆羽的生日庆典日[8]。
同治五年(1866年)庙再迁建至今日的民乐街和民生西路交叉口[9],庙面对大稻埕码头[3][6]。庙前龙柱、石碑、基地石材和雕花大梁均出自厦门港,并由同安师傅雕琢而成[4]。当时庙后有一口俗称“小剑潭”的水井,被传言郑成功拔剑刺地得到的剑泉,并有“汲井可受福”五字的匾,及由蓝鼎元镌记的勒文,但一说镌记为林鹤年戏作[10]。
1910年,日本政府实施市区改正,庙宇迁移,并保有原先建材[3][6]。由陈应彬负责重建[11],1914年重建完成[6]。至于旧址处的小剑潭井被填平,碑匾被移到天马茶房右邻的发记茶行庭园围墙下,邱秀堂回忆在战后曾见过该匾碑,之后茶行庭院拆毁,古物不知去向[10]。
在1954年3月报导时,庙宇建物以及在市区内外等地所购置之土地,估计在新台币二百万元以上,逐年收租生息不少,但庙宇被记者以“蛛锁尘封”来形容[12]。其中部分土地座落于五常街,遭该庙管理人陈弈伪刻前管理员陈江流印章来侵占,后来台北地检处法办[13]。1994年重修前殿告峻,特举行建成平安醮二天[14]。
今址位于保安街49巷17号[15],属于慈圣里[3]。庙前则是一排老牌的小吃摊,如魩仔鱼炒饭、原汁排骨汤、鲨鱼烟(烟薰鲨鱼肉)、毛蟹、汕头包子、四神汤[16]。
Remove ads
祭祀
妈祖神像曾供奉在大龙峒保安宫后殿[17]。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举行庆典外,农历九月九日的妈祖成道弘法日,亦为一年里的大活动[5]。庙中还祭祀有观音菩萨、关圣帝君、文昌帝君、注生娘娘、土地公、虎爷,以及被称作“龙井公”的古井[3]。
各殿神明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