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宽政三美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宽政三美人》(日语:寛政三美人/かんせいさんびじん),又称《高名三美人》(日语:高名三美人/こうめいさんびじん)或《当时三美人》(日语:当時三美人/とうじさんびじん),是日本浮世绘画师喜多川歌麿于宽政四至五年(1792年至1793年)间创作的一幅锦绘彩色木版画。此作采用三角构图,描绘了当时三位知名美女的侧面肖像:艺妓富本丰雏、茶屋侍女难波屋阿北与高岛阿久。
喜多川歌麿是18世纪90年代浮世绘美人画领域的代表画师,尤以专注于头部特写的“大首绘”闻名。《宽政三美人》中所描绘的三位女性皆为歌麿作品中常见的模特,每位人物的形象上均有各不相同的纹样。这些肖像虽为理想化的美人画,但仔细观察可发现三人面貌与表情之间存在微妙差异,展现出罕见的写实风格,这在当时的浮世绘中实属少见,并与铃木春信、鸟居清长等前代画师笔下的典型化美女形象形成对比。
此画由版元茑屋重三郎发行,采用多块木版套色印制,每种颜色各用一版,背景则撒上白云母粉末,以营造闪烁光泽的效果。据信此作品当时极受欢迎,其三角式人物布局在1790年代也蔚然成风。画中的三人也在歌麿与其他画师的诸多作品中反复登场,歌麿后来亦以相同构图创作了数幅以三位美女为主题的画作。
Remove ads
背景

《大川端夕凉图》(其中的半部分),18世纪晚期
浮世绘艺术在日本江户时代(17世纪至19世纪)蓬勃发展,其主要题材为游廓文化中的花魁、歌舞伎演员等浮世众生。除绘画外,木版画也是浮世绘的重要形式之一。[1]至18世纪中期,彩色锦绘广为流行,这类作品需使用多块木版,每种颜色分别刻制一版进行印刷。[2]到了18世纪末,浮世绘的质量与产量皆达到高峰。[3]其中一大类别是“美人画”,多描绘花魁或艺妓在休闲时的样貌,有时也涉及游廓内的娱乐活动。[4]
胜川春章于18世纪60年代首创了“大首绘”这一形式,即专注于人物头部特写的肖像画。[5]他与胜川派其他画师,如胜川春好等,共同将大首绘普及到役者绘(即描绘演员形象的画)领域,并在背景中洒上云母粉末以营造闪烁效果。[6]18世纪80年代,鸟居清长成为美人画的代表画师,其画中身形修长、姿态优雅的女性形象对喜多川歌麿产生了深远影响。[7]歌麿师从出身狩野派的鸟山石燕,约从天明二年(1782年)前后开始为版元茑屋重三郎工作。[8]
宽政三年(1791年),茑屋出版了山东京传的三部滑稽小说(洒落本),描写游廓中的风流逸事。由于内容过于轻浮,幕府认定有伤风化,遂对作者处以五十日戴手镣之刑,并罚没了茑屋的一半财产。然而不久之后,茑屋的事业因新作品而转运:歌麿开始创作首批美人大首绘,将大首绘形式成功应用于美人画领域。这类作品大受欢迎,不仅让茑屋东山再起[9],也奠定了歌麿于1790年代的盛名。[10]
Remove ads
内容
《宽政三美人》被认为是喜多川歌麿早期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1]该作品描绘了1790年代江户(今东京)三位当代知名美女的侧面肖像。[12]与浮世绘中常见的花魁不同,歌麿所描绘的对象并非游廓中的妓女,而是当时在江户因美貌而闻名的年轻女性。[13]这三位女性是歌麿画作中经常出现的模特,亦常在画中共同出现。[14]画中每位人物的形象上都有各具特色的纹样。[15]
画面中央为艺妓富本丰雏(日语:富本 豊ひな/とみもと とよひな),她隶属于吉原游廓玉村屋[16],因擅长以三味线演奏富本节而声名大噪,遂以“富本”为艺名[14]。画中,她与其他两位模特都将头发梳成当时流行的岛田髷。与身穿朴素茶屋服饰的两位少女相比,她着装华丽,体现了艳丽的艺妓风格[17]。其和服袖口上可见富本节的日本樱草纹样[18]。关于丰雏的出生年份,目前并无确切资料。[19]
画面右侧为难波屋北(日语:難波屋 きた/なにわや きた),亦称“阿北”(おきた)[12],是浅草寺附近茶屋老板的女儿。[20]画中她身穿有图案的黑色和服[12][17],手持一把印有桐纹的团扇[14]。据传她在此画绘制时年仅十五岁(虚岁十六岁)。[19]
画面左侧则为高岛久(日语:高しま ひさ/たかしま ひさ),亦称“阿久”(おひさ)[12],出身日本桥两国(今东日本桥)的药研堀地区。[21]她是一家煎饼店的老板高岛长兵卫的长女[14],常在店中招呼顾客。[19]画中,她左肩搭著一条手巾[17],和服上饰有象征其身份的三之柏家纹。[14]据传画作完成时她约十六岁(虚岁十七岁),从画中两位茶屋少女的面貌中可略见成熟度的细微差异。[22]
- 三位美人的纹样
-
阿久的三之柏纹
-
丰雏的樱草纹
-
阿北的桐纹
歌麿在画中并非完全忠实地描绘三位女性的样貌,而是对其容貌进行了理想化的处理。[12]对许多观者而言,本作以及同时期的其他肖像画中,人物面貌之间好像几乎没有明显差异,甚至毫无角色特性。然而,也有观点强调三人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异[14],可从嘴形、鼻梁[12]与眼睛[20]等细节中辨识:阿北面颊圆润,表情纯真[19],眼睛呈杏仁形,鼻梁高挺[20];阿久则展现出较为刚直而自豪的神情[23],鼻梁较低,眼形比阿北更圆[20];丰雏的五官则介于两者之间,双眼呈椭圆形,神情严肃[20],给人一种较为成熟且具知性气质的印象。[19]近藤史人认为此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歌麿之前的浮世绘画家如铃木春信与鸟居清长等人的作品中,人物多为脸谱化形象,极少展现这样具有个性与表情的面孔。[19]此外,此画亦为浮世绘史上首次将美人画题材从游廓艺妓转向市井女性。[24]
该作品为直式大判锦绘,尺寸为37.9乘24.9厘米(14.9乘9.8英寸)[25],属于多版套色的全彩浮世绘版画,每种颜色分别用不同木版印制到和纸上。为营造闪烁效果,画面背景洒有白云母粉末。在浮世绘的类型中,此作属于“美人画”与“大首绘”,这两种类别的融合为歌麿所首创,在他的作品中亦多有体现。[12]
画作中三位女性的构图呈现三角形排列,属于传统构图形式,小林忠将其与《三圣吸酸图》相提并论。《三圣吸酸图》描绘孔子、释迦牟尼与老子共饮一缸醋的情形,象征儒教、佛教与道教三家思想的统一。小林忠认为,歌麿在此作品中亦呈现出三位当红美人间的并立与和谐。[15]
- 喜多川歌麿为宽政三美人绘制的其他肖像画
-
高岛阿久,约1792–93
-
富本丰雏,约1792–1796
-
难波屋阿北,约1793
Remove ads
影响
据传阿北在茶客中人气甚旺,吸引众多好奇访客前往其父经营的茶屋,而她也因此渐生骄矜之气,若非有人点名,便不再亲自奉茶。与她相比,阿久的声名略显不彰,但仍相当受欢迎,甚至曾有富商欲以1500两之资迎娶她。不过阿久的父母婉拒了这门亲事,让她继续留在茶屋工作。[26]歌麿在艺术创作中巧妙利用两人之间的竞争心理,甚至以二人拔河或进行其他竞赛作为绘画主题,还将两人出身地的神明描绘成两人的后援:药研堀不动院的护法神不动明王支援出身药研堀的阿久,浅草寺的观音菩萨则支援出身浅草的阿北。[27]
三角形构图的三女肖像,成为1790年代中期浮世绘中的一种时尚。一般所说的“宽政三美人”通常即指本作中的三位人物,但在少数作品中歌麿也会以菊本阿半(日语:菊本 お半/きくもと おはん)取代富本丰雏。[14]约三、四年后,歌麿再度以相同三人创作浮世绘版画《三美人》,画中阿久不再手持手巾,而是以左手捧著茶杯托盘;阿北则双手持扇。吉田暎二认为这一作中的人物已失去早期作品中最具魅力的个性特征。他对于另一幅山口屋出版的《拿着点心袋的三美人》(日语:菓子袋を持つ三美人)评价更低,这一作的构图虽同样采用三角形,但人物个性更趋模糊。[11]这三位模特的高人气,从她们时常出现在其他画家作品中亦可见一斑[22],而歌麿本人亦以她们中的一人或两人为主题创作过不少版画。[14]
本作由茑屋重三郎于宽政四至五年(约1792年至1793年)间出版[14] [25]。茑屋的出版商印位于画面左侧,阿久头部上方,出版商印的上方另有一枚圆形的审阅人印。歌麿的签名则印于画面左下部。[22]江户时代浮世绘的销量资料今已不存,本作品的销量亦不可考。因此若要判断其受欢迎程度,则需依赖间接线索。其中一法为比较现存不同版本的差异,例如作品越受欢迎,印制数量越多,木版的磨损就越明显,线条与细节的失真程度也越高。此外,出版商常在后期印制中对木版进行修改,这些修改也可作为作品是否多次重印的判断依据。[28]《宽政三美人》的初版右上角有书签形状的标题框,左侧标示三位美人的姓名。据信此一版本如今仅有两件存世,分别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与东京的砾川浮世绘美术馆。[12]而后期版本则缺少标题或人物姓名,或两者皆无,出版商与检阅印的位置亦略有变动。[22]关于这些变更的原因众说纷纭,例如三位美人可能已迁居他地,或其人气衰退等。[22]根据这些线索,研究者普遍认为,此作对歌麿与茑屋而言,都是一部极具人气的成功之作。[29]
- 喜多川歌麿所作的三美人群像
-
藏于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的本作较晚版本,该版中没有三美人的姓名
-
《三美人》,约1792–93年
-
《拿着点心袋的三美人》,1790年代晚期
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