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市舶司
中國古代在港口管理外貿的部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市舶司是中国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海上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明清两朝反复“海禁”。明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
唐朝市舶司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在广州创设市舶使,派专官充任,总管海路邦交外贸[1]。
宋朝市舶司
- 北宋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设广州市舶司。
- 北宋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设杭州市舶司、明州市舶司(位于鄞县三江口)。
- 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设秀州澉浦市舶司(位于海盐县澉浦)。
- 北宋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设福建市舶司(位于晋江县)。
- 北宋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设密州板桥市舶司(位于胶西县板桥)。
- 北宋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设秀州华亭市舶司(位于华亭县)。
- 南宋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设江阴港市舶司、温州市舶司。
南宋设有八个市舶司,主要分布于东南沿岸,江阴、秀州华亭、秀州澉浦、杭州、明州、温州、泉州、广州。泉州在此时发展为通商大港[2]。
宋代市舶司有如下几种职能:
船舶出入口管理:
出入口货物管理:
- 派兵监守入港船舶,防止透漏逃税。即“编栏”
- 上船验货。即“阅实”
- 对入口货物抽取入口税。即“抽解”
- 为朝廷收购舶来品。即“博买”
海上禁防:
- 监管禁运地区(辽、金)
- 监管违禁品货物输出(如金、银、铜、铁、盐等)。
元朝
元朝为市舶提举司,曾设有七处:广州、泉州、杭州、庆元(今宁波)、上海、澉浦(今海盐县)、温州[3]。
13世纪末,只在庆元、泉州、广州三处港口设置。
明朝
- 洪武七年(1374年),明州、泉州、广州三市舶司同时关闭废弃。
- 永乐元年(1403年),复置太仓黄渡、宁波、泉州、广州、交趾云南五市舶司[4],准日本通贡宁波,琉球通贡泉州,但民间海禁事例并没有取消。
- 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提举武全在福州澳桥购买土地,福建市舶司正式从泉州迁到福州,并废止泉州的来远驿。自此泉州的福建市舶提举司历时380余年的使命至此结束[5][6]。
- 嘉靖二年(1523年),严申海禁,罢浙江、福建二市舶司,只留广东市舶司,不久亦废除。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经凤阳巡抚唐顺之的请求,三司才得到恢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浙江市舶司以浙江巡抚刘畿的请求,又罢。福建市舶司开而复废,至万历中始恢复。自此以后,终明之世,市舶司无大变动。
清初海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准四口通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不过户部的江浙闽三海关及其下属各口岸有维持运转。产生一口通商的误解,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辉(James Flint)尝试申请前往宁波港贸易,并闯入非外贸口岸天津而震动朝廷,乾隆帝遂下令严格限制英国商人只能在广州贸易[7]。
乾隆帝本想依照英国愿望整顿宁波港,但认为“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藉洋船谋生”,故维持限令。而厦门的闽海关一直容许西班牙(吕宋)、暹罗、爪哇、苏禄等国商船入港,并有配套牙行服务。[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