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师昌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师昌绪(1918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直隶(今河北)徐水人,中国金属学与材料学家,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师昌绪长期从事金属学及材料科学研究,因在高温合金领域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首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等职。[1]
生平
1920年,师昌绪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受儒家思想与爱国主义熏陶[2]。抗日战争时期,他放弃教师梦,转而投身实业救国[1]。1940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因成绩优异获林森奖学金,1945年毕业后从事炼铜[1]。先后任职于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鞍山钢铁公司。
1948年前往美国留学,在密苏里矿冶学院研究真空冶金法分离高纯银,于1949年获硕士学位[3]:34。1952年在圣母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期间发现InAs、InSb两种重要光电子半导体材料[3]:36。后于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材料相变和超高强度钢,主要研究了硅对Ni-Cr-Mo系高强度钢(AlSI4300 系)的作用,为之后中国钢厂发展出300M超高强度钢奠定了基础[1]。
韩战爆发后,美国政府禁止师昌绪等人回国,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在1955年回到中国。回国后任职于沈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终身致力于金属材料研究与开发。[1]
1957年,针对中国国内资源和技术封锁,师昌绪提出“以铁基代替镍基高温合金”的构想,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首个铁基高温合金808,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并先后发展出Fe-Mn-Al耐热钢和Cr-Mn-N高强度不锈钢[4][1]。1960年代初,他与柯伟率先开展接近使用条件下的高温合金蠕变与疲劳研究[5]。
1964年,师昌绪承担空心气冷涡轮叶片研制任务,组建上百人AB-1科研小组,攻克型芯定位、造型、浇注等难题,成功研制中国第一代九孔铸造镍基空心涡轮叶片,1966年投入试车并获成功[4]。此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1960年代初,师昌绪提出以合金的凝固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发现通过控制微量元素(如磷、锆、硼、硅)可显著减少凝固偏析,开发出低偏析铸造和定向柱晶等高温合金,显著提高合金性能。该技术获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1988年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会国际实用材料创新奖。[6]
1980年任金属研究所所长,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首任所长,创建腐蚀学科博士点、国家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国家腐蚀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1]。并重建全国自然环境腐蚀站网,形成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7]。
1984年起,师昌绪调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并担任副主任,主编《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指南》,参与《自然科学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编写[1][3]:175。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任首任副院长,负责学部建设与院士选举,使中国工程院加入国际工程科技理事会[1][3]:184-192。次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倡导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推动材料科学快速凝固、非晶、微晶等新方向建设,成立快速凝固与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8];1997年在成立的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9];2000年推动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和协调委员会成立,并担任顾问[1];倡议镁合金和碳纤维技术重点研发,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创办《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材料科学进展》《材料研究学报》等学术期刊,并主编《材料大辞典》《材料科学技术大百科全书》[1]。
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师昌绪在北京逝世[10]。
Remove ads
社会兼职
师昌绪曾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材料联合会主席,国际深冲研究会(IDDRG)主席,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席,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特邀评估专家,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代表[11][12][13]。
荣誉与奖项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