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情常在 (2002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情常在》(英语:Passion for Life)[1],是由香港电视台无线电视制作的一辑人物专访类电视纪录片,首播于2002年,由单慧珠构思及主导制作。此节目的制作因单慧珠患病而未能全部完成,面世的版本共有八集,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以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漫画家严以敬(阿虫)、文学学者卢玮銮(小思)、探险家李乐诗为主题。
Remove ads
构思与制作
《情常在》由导演单慧珠构思,并身兼监制、编剧、编导(即导演)等职[2]。她的电视制作事业始于无线电视(下简称无线),1977年转职至公营的香港电台电视部,长期从事《獅子山下》等单元剧的执导工作,是该台知名的得奖导演之一。但1992年拍摄备受争议的《獅子山下》之〈风风雨雨〉后被投闲置散,1996年移居夏威夷[3][4][5]。1990年代末,香港的亚洲电视推出以人物访问为主的纪录片节目《寻找他乡的故事》系列,产生颇大回响。至2000年,已有四年未从事影视、全职工作的单慧珠看过《寻》系列后,认为制作团队阅历不足,未能深挖背后故事,萌生自己拍摄人物专访类纪录片的想法[3]。她随即走访旧金山、温哥华等地搜集资料,接触目标人物,以半年时间写成计划书,返回香港向电视台自荐,最终获得无线同意开拍,即此节目《情常在》[3][4]。该时期在无线管理节目部的陈志云曾提及自己说服公司开拍此节目[6]。无线向来奉行“制播合一”政策,此节目成为该台首个外判予独立制作人的节目[7]。
此节目的制作计划最终未有全部完成,面世的版本共有四个主题人物,包括俞丽拿、严以敬、卢玮銮、李乐诗(详见下)。节目内容主要围绕主题人物的工作热诚及对社会的贡献[8],制作团队亦往世界各地走访主题人物的亲友[9]:61。单慧珠最初对无线承诺以一年半时间完成整个计划[4],但她过去以拍摄剧集为主,缺乏制作纪录片及这类人物专访的经验[5][4],工作量超出预期,同时她亦不适应无线职员的工作模式,种种问题让她倍感压力,患上抑郁症,导致制作无法全部完成[3]。
对于完成度,说法不一。《明报周刊》在2003年对单慧珠的专访,对节目的制作细节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据此专访,无线最初提出的条件是节目需有“十集”,所指的是十个人物[3]:22。而未能完成拍摄的人物有心理医生李维榕、艺人萧芳芳,未能完成剪辑的人物有精神科医生吴敏伦、神父关振棠等人。[3]:26
单慧珠自己的另一篇文章则称节目拍摄了十集,患病后只有〈俞丽拿〉两集的剪辑由她亲自完成(耗时八个月[3]:24),播映时亦只有此两集的职员名单上出现其名字;另外有六集(其他三个人物的单元[4])的剪辑由他人完成,剩余两集未能面世[10]。曾有传媒界人士认为无线将单慧珠从三个单元中除名,引起非议,后来单慧珠澄清,是她主动要求无线这样做[11]。
按香港电台《最佳电视节目颁奖礼》所收录的制作团队资讯,除了单慧珠本人,此节目的监制亦有何小慧,编剧亦有梁伟庭,编导(即导演)亦有王育明;未有挂上单慧珠之名的职务方面,则有负责摄影的邝瑞尧,兼任剪接的王育明[12],以及助理编导梁志康[8]。单慧珠亦曾透露剪接师彭小矿与她共同完成〈俞丽拿〉单元的剪辑。[9]:57
Remove ads
播放安排与各集内容
2002年10月起首播,逢星期日晚上七时播出[13]。各集内容如下:
Remove ads
奖项与提名
回响与评价
作家阿浓指出不少文化界中人认为此作是难得的高质素电视节目,颇为注意。[2]
卢玮銮虽对香港文学研究贡献良多,但在大众之间的知名度并不高。此节目播出后显著提高了她的知名度[20]。其单元除了获得香港电台该年度《最佳电视节目颁奖礼》的评审团大奖(见上),亦在2003年2月(首播后三个月)率先发行了VCD[21]。《香港经济日报》的碟评指出,香港免费电视频道的节目鲜有以文化界、学术界人物为重心,此作值得嘉许;虽过于“卖弄感伤”,未能捕捉人物神粹,但亦展现了“学者之苦和孤独”,“不失为本地文坛的一点点写照”[21]。单慧珠本人则认为此单元较冗长,可浓缩为一集[3]:26。
编剧陈翘英是《2003演艺动力大奖》的评判之一,他对此节目的评语是:“视野与内涵俱备,作者以款款深情描绘默默耕耘的文化前驱”,他认为〈风釆依旧〉两集(俞丽拿)尤具感染力[9]:55。作家关丽珊认为单慧珠亲自剪辑的〈俞丽拿〉单元显得“节奏明快,轻重分明”,有别于其他单元[22]。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