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卫·本-古里安

犹太复国主义领袖・以色列首任总理(1886-197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衛·本-古里安
Remove ads

大卫·本-古里安希伯来语דָּוִד בֶּן־גּוּרִיּוֹן罗马化:ḋåwid ḃȩn-ġẇriẏŵn[daˈvid ben ɡuʁˈjon] ,1886年10月16日—1973年12月1日),以色列政治人物、首任以色列总理国防部长。他自1935年起担任犹太事务局负责人,其后担任犹太事务局执行主席,是巴勒斯坦地区犹太社群事实上的领导人,并很大程度上带领了在巴勒斯坦托管地建立犹太国家的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本-古里安执政时间达13年余,是以色列历史上任期第二长的总理,仅次于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事实速览 大卫·本-古里安 דָּוִד בֶּן־גּוּרִיּוֹן, 第1、3任以色列总理 ...

大卫·本-古里安出生于当时隶属俄国统治的波兰会议王国的普翁斯克,父母为波兰犹太人。1906年,他移民至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并于1909年改名为“本-古里安”。自1935年至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他一直是巴勒斯坦托管地犹太社区的重要领袖。1946年,他成为世界锡安主义组织的执行负责人。本-古里安自青年时期起便对犹太复国主义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渐成为该运动的核心人物。

1948年5月14日,本-古里安正式宣布以色列建国,并成为第一个签署《以色列独立宣言》的人。在他的领导下,各犹太武装被统一为以色列国防军,并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击败阿拉伯联军,保卫以色列独立的果实但同时导致大多数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驱逐,被迫流亡他国。尽管如此,他仍被称为“以色列的国父”。

战后,本-古里安担任以色列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致力于建设国家机构并推动多项国家发展计划,同时监督犹太移民的吸收与安置。他的外交政策重点之一是通过与西德达成赔偿协议,以补偿纳粹时期对犹太财产的掠夺,从而改善两国关系。

1954年,他辞去总理和国防部长职务,但仍保留议员身份。1955年,在拉冯事件后,随着国防部长平哈斯·拉冯英语Pinhas Lavon平哈斯·拉冯的辞职,本-古里安重任国防部长,并在同年大选后再次成为总理。他主张以色列对阿拉伯游击队袭击进行报复,并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支持以色列与英国、法国联合入侵埃及。1963年,他第二次辞去总理职务,并于1970年退出政坛,定居在内盖夫沙漠的斯代博克,直至1973年去世。逝世后,本-古里安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人”之一。

Remove ads

早年

总结
视角

大卫·本-古里安于1886年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波兰会议王国普翁斯克,父母为波兰犹太人。他的父亲阿维格多·格林(Avigdor Grün)是一名“pokątny doradca”(意为“秘密顾问”),专门帮助客户应对当时腐败的帝国法律体系。[1]西奥多·赫茨尔于1896年出版宣扬犹太复国主义的《犹太国》后,阿维格多共同创立了一个名为“锡安之子”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到1900年已有约200名成员。大卫是家中三个男孩中最小的一个,还有一位姐姐和一位妹妹。他的母亲谢因德尔(Scheindel,娘家姓Broitman)在1897年因难产去世。[2]两年后,他的父亲再婚。2003年在波兰发现的出生证明显示,本-古里安其实有一个双胞胎兄弟,但兄弟在出生后不久夭折。[3]在5岁至13岁期间,本-古里安先后就读过五所犹太教传统学校,并学习了俄语。其中两所学校较为“现代化”,以希伯来语而非意第绪语授课。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未能进入普翁斯克的学习之家英语Beth midrash,因此在13岁举行成年礼后,他的正规教育就此结束。14岁时,他与两位朋友创立了一个名为“以斯拉”(Ezra)的青年组织,倡导复兴希伯来语和移民巴勒斯坦。[3]该团体为当地青年开设希伯来语课程,并为基希涅夫反犹骚乱的受害者筹款。

1904年,本-古里安搬到华沙,希望进入由希波利特·瓦韦尔贝格希波利特·瓦维尔贝格英语Hipolit Wawelberg创办的华沙机械技术学校就读,但因资历不足未被录取,只得在当地一所犹太学校任教希伯来语。受托尔斯泰影响,他在此期间成为素食者。他也开始积极参与犹太复国主义政治,并于1905年10月加入马克思主义地下组织“锡安工人”。[4]

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时,他正身处华沙,并在随后的镇压行动中两次被捕,第二次被拘留两周,后在父亲的帮助下获释。同年12月,他返回普翁斯克,成为“锡安工人”的全职成员,致力于反对反犹太复国主义的崩得的扩张。他还领导当地制衣工人发起罢工以抗议工作条件。据报道,他曾采取恐吓手段,例如持枪向富裕犹太人勒索资金,用以资助犹太工人运动。[4]

本-古里安在回忆录中谈到他的家乡时写道: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奉献与反犹情绪几乎没有关系。我个人从未遭受过反犹迫害。普翁斯克几乎没有这样的现象......然而,我认为非常有意义的是,在波兰所有规模相近的城镇中,普翁斯克向以色列地移民的犹太人比例最高。我们移民并不是出于逃避的消极理由,而是出于重建家园的积极目标......普翁斯克的生活总体上相当平静。城中有三个主要族群:俄罗斯人、犹太人和波兰人......犹太人和波兰人的人数大致相当,各约五千人。然而,犹太人集中居住在城市核心区,而波兰人则分散在郊区,与农民阶层相连。因此,当犹太男孩帮派与波兰帮派相遇时,后者往往来自单一街区,在斗殴中力量较弱,而犹太人即便起初人数较少,也能迅速召集整片街区的援军。我们并不害怕他们,倒是他们更怕我们。不过,总体来说,双方关系友好但保持距离。”[5]

Thumb
本-古里安迁居巴勒斯坦前与家人和“以斯拉”成员的合影

1906年秋天,本-古里安在父亲的赞助下,与恋人拉结·内尔金、母亲和朋友施洛莫·泽马赫英语Shlomo Zemach前往巴勒斯坦。

Remove ads

巴勒斯坦

1906年9月7日,本-古里安抵达雅法后,立即与一个14人的小组徒步前往佩塔提克瓦[6]佩塔提克瓦是当时13个犹太农业定居点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共有约80户人家,人口近1500人,其中约有200人是像本-古里安这样,第二次阿利亚英语Second Aliyah期间移居巴勒斯坦。他在当地作为日工工作,每天早上等待监工挑选。在佩塔提克瓦工作期间,本-古里安发现自己和其他犹太工人很难与当地阿拉伯村民竞争,因为后者技术更娴熟、工资更低。本-古里安对雇用大量阿拉伯工人的现象感到震惊。[7]同年11月,他感染了疟疾,医生建议他返回欧洲休养。到1907年夏天离开佩塔提克瓦时,他平均每月只工作10天,常常没有钱买食物。他用希伯来语给父亲和朋友写了许多长信,但很少提及生活的艰难。[8]

本-古里安在雅法下船时,便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家以色列·绍哈特英语Israel Shochat注意到。绍哈特两年前就已抵达当地,并组织了约25名“锡安工人”的支持者,同时特意检查新移民,以寻找潜在成员。在本-古里安抵达佩塔提克瓦约一个月后,绍哈特邀请他参加在雅法举行的“以色列土地犹太社会民主工人党”成立大会。会议于1906年10月4日至6日举行,大约有60人出席。绍哈特通过操控选举,使本-古里安被选入五人中央委员会和十人纲领委员会,并安排他担任会议主席。会议由本-古里安用希伯来语主持,他禁止将自己的发言翻译成俄语或意第绪语。会议内部存在分歧,其中一个较大的派别——“罗斯托夫派”,其主张建立一个联合的阿拉伯-犹太无产阶级社会,而绍哈特与本-古里安坚决反对这一主张。

会议授权纲领委员会起草党的目标文件。该委员会制定了《拉姆拉纲领》,并在1907年1月于雅法举行的第二次小型会议上获得批准。纲领中写道:“本党致力于实现犹太民族在本国的政治独立。”[9]纲领规定:所有活动必须以希伯来语进行,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经济应当分离,成立犹太工会。在纲领公布后,中央委员会的三名成员辞职,只剩下本-古里安和绍哈特继续活动。他的政治活动促成了三个小型工会的成立,分别由裁缝、木匠和鞋匠组成。他还建立了“雅法职业工会联盟”,共有75名成员。他与绍哈特共同调解了里雄莱锡安酒厂的一场罢工,当时六名工人被解雇。经过三个月努力,这场争端得以解决。然而,两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最终被解散,部分原因是当时本-古里安在行动上比绍哈特和“罗斯托夫派”更为温和。解散后,本-古里安返回了佩塔提克瓦。

1907年4月,伊扎克·本-兹维抵达巴勒斯坦,使“锡安工人”重新获得活力。5月的一次会议上,有80名支持者出席,本-兹维当选为两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并将本-古里安的所有政策推翻:党内使用语言改为意第绪语而非希伯来语,未来应致力于建立联合的犹太-阿拉伯无产阶级国家。这让本·-古里安倍感失望。然而,本-古里安进一步感到失望的是,本-兹维和绍哈特被选为代表参加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而他在五名候选人中排名最后。

党内失势使得本-古里安逐渐远离“锡安工人”的活动,他曾在萨瓦村做日工,后来搬到里雄莱锡安,停留了两个月,并制定详细计划试图说服父亲来此生活。

1907年10月,应施洛莫·泽马赫的建议,本-古里安搬到塞杰拉英语Ilaniya。塞杰拉在1880年代设立了一所农业培训农场,此后周围建立了若干家族经营的农场(moshavah),形成约200名犹太人的社区,是东北加利利山麓最偏远的殖民地之一。

1908年秋天,本-古里安返回普翁斯克,以便入伍服兵役,从而避免他的父亲被处以重罚。到达普翁斯克后随即逃兵,并持伪造文件途经德国返回塞杰拉。

1909年夏天晚些时候,本-古里安搬到齐克隆雅各布英语Zikhron Ya'akov。翌年春天,他受本-兹维的邀请,加入锡安工人在耶路撒冷创办的新希伯来语期刊《哈阿赫杜特》(Ha'ahdut,“团结”)的编辑部。他因精通希伯来语而被聘请,负责翻译与校对工作。这也标志着他农场劳工生涯的结束。该刊前三期为月刊,初版印量为1000份,之后改为周刊,印量约450份。在创刊的第一年,他以不同笔名撰写了15篇文章,最终定名为“本-古里安”。在第二次阿利亚移民浪潮期间,留在当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普遍采用希伯来名字。他选择“本-古里安”一名,取自历史人物约瑟夫·本-古里安英语Joseph ben Gurion

1911年春,随着第二次阿利亚运动陷入崩溃,锡安工人领导层决定未来应依靠“奥斯曼化”政策。本-兹维和以色列·绍哈特宣布打算前往伊斯坦布尔。本-兹维与绍哈特计划在伊斯坦布尔大学学习法律,本-古里安也准备加入他们,但首先需要学习土耳其语,因此在当时犹太社群最发达的塞萨洛尼基度过了八个月。在学习期间,他不得不隐瞒自己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因为当地的塞法迪犹太人对阿什肯纳兹人存在偏见。本-兹维为他伪造了一份中学毕业证,使他能进入伊斯坦布尔大学上学。在这期间,本-古里安完全依赖父亲资助,而本-兹维则靠教书维生。

Remove ads

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本-古里安正乘船从伊斯坦布尔返回巴勒斯坦,幸运的是,他并未被列入1914年12月被驱逐的数千名外国公民之中。留在耶路撒冷后,他与本-兹维一起组织了四十名犹太人,组成一支犹太民兵部队以协助奥斯曼军队。尽管他公开发表了亲奥斯曼的声明,但仍在1915年3月被驱逐至埃及[1]

Thumb
本-古里安着戎装像

随后,他前往美国,于5月抵达。接下来的四个月中,本-古里安与本-兹维展开了一场巡回演讲之旅,计划访问35个城市的锡安工人支部,试图募集一支一万人的志愿军,为奥斯曼帝国而战。 这次巡回活动成效不佳。听众人数寥寥,锡安工人在全美的成员不到3000人,大多集中在纽约地区。本-古里安因患白喉住院两周,仅发表了五场演讲,反响平平。本-兹维则在14个分会以及纽约市的一场大型活动上发言,成功招募了44名志愿者;本-古里安仅招募到19人。

1915年12月,本-古里安展开第二次巡讲,在19场活动中发言,其中多数为小镇集会,规模较大的活动在明尼阿波利斯加尔维斯顿举行。由于听众对Poale Zion在巴勒斯坦的活动了解甚少,他们决定将1911年在雅法出版的希伯来文纪念集《忆亡录》(Yizkor)译成意第绪语重新发行。原版收录了对犹太复国主义烈士的悼词,其中包括本-古里安撰写的关于他在巴勒斯坦的经历。1916年2月,意第绪语版问世,立刻大获成功,3500册售罄;8月又印制了1.6万册。1918年德文版的序言由哲学家马丁·布伯撰写。随后,他们计划推出一本由锡安工人领导人撰写的文集,但实际上,本-古里安接管了整个项目,担任主编,撰写了导言和约三分之二的正文。原本被指定为联合主编的本-兹维贡献了一章犹太历史,在其中提出一个理论:当时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农民(fellahin)是罗马征服前犹太人的后裔。这本名为《以色列地——过去与现在》(Eretz Israel – Past and Present)的书于1918年4月出版,定价2美元,共500页,是《忆亡录》篇幅的两倍。出版后立刻热销,四个月卖出7000册,随后又印制了第二、第三版,总销量达2.5万册,为Poale Zion带来两万美元利润。这本书使本-古里安成为美国“锡安工人”中最具影响力的领袖。

1918年5月,本-古里安加入新成立的英国陆军犹太军团”,在新斯科舍省温莎的爱德华堡受训。他自愿加入由四个营组成的第38皇家燧发枪团之一。该部队在巴勒斯坦战役中与奥斯曼军作战,但本-古里安因患痢疾留院于开罗。之后,他曾在埃及沙漠中担任战俘守卫,部队随后被调往萨拉芬(Sarafand)。1918年12月13日,他因擅离职守五天探访雅法的朋友,被降级为列兵,罚三天薪水,并调往营内最低级别连队。1919年初,他正式退伍。[10]

1919-1948

1919年2月,理论家伯尔·伯罗霍夫去世后,锡安工人的左翼与中间派分裂。本-古里安与好友贝尔·卡特内尔松英语Berl Katznelson领导中间派,即后来成为劳工锡安主义运动的主流力量。1919年3月,温和派成员另组工人团结党英语Ahdut HaAvoda,由本-古里安担任领导人。1920年,他协助成立新总工会,并自1921年至1935年担任总秘书。1924年,在工人团结党于爱因哈罗德召开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来自锡安工人的资深领导人施洛莫·卡普兰斯基英语Shlomo Kaplansky提议,该党应支持英国委任当局在巴勒斯坦建立选举立法委员会的计划。他主张,即使议会中阿拉伯人占多数,也应视为向前迈出的一步。当时已逐渐成为犹太人社区领袖的本-古里安,否决了卡普兰斯基的提议。[11]1930年,由A·D·戈登英语A. D. Gordon于1905年创立的青年工人党英语Hapoel Hatzair与工人团结党合并,成立了新的劳工锡安主义政党以色列地工人党,由本-古里安领导。该党仍属左翼,但立场较为温和,不如其他派系激进。1940年代,以色列地工人党的左翼派系脱党,另组“玛帕姆”英语Mapam

劳工锡安主义逐渐成为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主导力量。1935年,本-古里安出任以色列犹太事务局执行委员会主席,这一职务他一直担任至1948年以色列建国。在1936年至1939年的巴勒斯坦阿拉伯起义期间,本-古里安推行“克制政策”,要求哈加纳及其他犹太武装组织不对阿拉伯人袭击犹太平民进行报复,而专注于防御行动。[12]1937年,皮尔委员会建议将巴勒斯坦分割为犹太国与阿拉伯国,本-古里安支持这一方案。[13]这导致他与坚决反对分割的泽夫·贾鲍京斯基产生严重分歧。贾博鲍京斯基的支持者随后脱离哈加纳,并放弃“克制政策”,开始主动袭击阿拉伯人和英国托管政府。自1931年起,本-古里安定居于特拉维夫,他在1953年后每年仍有部分时间居住于此。该住所现已成为特拉维夫的历史博物馆“本-古里安故居”(Ben-Gurion House)。[14]1941年,他还曾在伦敦居住数月。1946年,本-古里安与北越领导人胡志明在巴黎同住一间旅馆期间结下友谊。胡志明曾提议,如果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无法建国,可以在越南建立“犹太流亡之家”。本-古里安婉拒了这一好意,他回答说:“我确信我们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政府。”[15]

Remove ads

以色列建国

Thumb
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独立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天,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在《以色列独立宣言》中,他宣称新国家将“维护所有公民的完全社会与政治平等,不分宗教与种族”。然而,早在1948年2月,本-古里安就在《战争日记》中写道:“战争将把土地赐予我们。‘属于我们’与‘不属于我们’这些概念只在和平时期才有意义,在战争中它们将失去意义。”[16] 他后来也再次确认这一立场,说道:“在内盖夫(Negev),我们不会购买土地,我们要征服它。你们忘了,我们正处在战争之中。”与此同时,阿拉伯方面也通过战争手段争夺领土控制权。约旦的阿拉伯军团(Arab Legion)决定集中兵力于伯利恒(Bethlehem)与希伯伦(Hebron),以保护当地阿拉伯居民,并阻止以色列进一步取得领土。以色列历史学家本尼·莫里斯(Benny Morris)研究了1948年期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遭屠杀的事件,并指出,本-古里安“为实施屠杀的军官们进行掩盖”。[17]

Remove ads

第一次总理生涯

在领导以色列赢得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本-古里安于1949年2月14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选举中,当其所属的以色列地工人党赢得议会最多席位,被选为以色列首任总理。除1954年至1955年间近两年的短暂离任外,他一直担任总理直到1963年。

作为总理,本-古里安主持建立了国家的主要机构,并推动一系列旨在快速发展国家与人口的全国性计划,包括:

  • 魔毯行动”(Operation Magic Carpet)——将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空运至以色列;
  • 以色列国家供水系统National Water Carrier)——连接加利利湖与南部干旱地区的水利系统;
  • 农村发展项目与新城镇建设。

他尤其强调在边远地区的开拓定居,特别是内盖夫沙漠。本-古里安认为,使内盖夫沙漠“开花结果”的奋斗,是犹太民族能够为全人类作出重要贡献的事业。他相信,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的内盖夫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定居提供了“最少与阿拉伯人发生冲突的机会”,并以身作则,亲自搬到位于内盖夫中心的斯代博克定居,成为以色列开拓精神的象征。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