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招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招牌(英语:Signboard)是一种视觉图形与文字结合的看板,也是标示(Sign)的一种,用以说明场所的用途或名称,有商业和非商业两种用途。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2021年3月19日) |

历史
招牌最早期是由旧石器时代演变而来,已经是商业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设施,因为它可以一目了然的快速让人理解该场所提供的服务和商品,减少需求方在市场上的搜寻时间。其设计通常是依据美国广告学家刘易斯所提出的“AIDMA 法则”制作。
设计类型
随着时代演进,招牌加入更多科技化以彰显其功能,例如霓虹灯、LED、LCD、日光灯管、电子纸、闪光灯,因为在商业竞争越激烈的地区,越引人注目或让人感兴趣的招牌能在商业中占有优势,越豪华的招牌也是商家财务实力的展现让顾客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商家较有信心,而在连锁店体系中同样规格和标准字的招牌也能带给顾客关联感,知道商家属于同一体系,提供的服务和商品也有同一品质和规格。
香港

香港的招牌一直很具代表性,当中以霓虹灯招牌及手写招牌为主。2018年3月,香港本地的一位从事广告招牌生产的师傅接受访问时表示,可以从街头招牌看出该区于不同年代的社区文化与生活状态[1]。
在电脑印刷字体盛行前,店铺东主通常会找书法家为招牌题字,写一个字约20元,是当时一般人一星期薪水的价钱[2],而其中较著名的招牌书法家有[3]:
- 苏世杰(作品:中环南华油墨公司)[4]
- 区建公(作品:中环镛记酒家、上环公和玻璃镜器)[5]
- 卓少衡(作品:佐敦澳洲牛奶公司、西环德记印务)[6]
- 于右任(作品:旺角泉章居酒家、湾仔美华大厦符氏宗亲总会)[5]
- 冯兆华(作品:登打士街张苏记、九龙湾德福广场、美心皇宫、英华小学、电影《一念无明》等的片名)[7]
-
公和玻璃镜器
-
澳洲牛奶公司
-
泉章居酒家
-
德福广场

随着旧区重建和条例管制,以前竖立的招牌陆续拆卸,此引起设计师和保育人士关注。
设计师陈濬人从2008年起研究香港街头招牌书法,经钻研后得出这些书法作品的风格,很多都继承清朝赵之谦对北魏碑体文字的改良[2],称之为“香港北魏体”。他后来与设计编辑徐巧诗出版《香港北魏真书》介绍北魏体之源流[8],未来更尝试开发电脑字体增加其可用性使之普及,达到保育的目的[9]。有关字体也被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例如早前五位平面设计师受邀为湾仔港湾消防局的五道折门设计“消防局”三字[10]。他们各选用了不同字体,而其中一道就加上了北魏真书[11]。
学界论述

日本学者山口文宪在他1984年的著作《香港世界》中,提出街道所经历“招牌的一生”,其中分为三个阶段:
- 幼年期:不同招牌和平共存,此时多以垂直方式展示
- 青年期:招牌开始向外伸廷,街道的空间变得比之前密集
- 壮年期:整体景观已经杂乱,伴随着饱和后将会是空间的死亡
图片
-
香港街边招牌凿字师傅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