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一代载人飞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一代载人飞船,又称多用途飞船、新一代多用途飞船[1]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神舟载人飞船之后,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所提出的下一代载人飞船设计概念[2],计划用于载人登月、载人登火等多种用途[3],并同时具备近地轨道任务能力[4]。这一概念对标国际上的载人龙飞船、星际客船、猎户座飞船等众多同代产品[5],将在可重复使用技术、对接机构优化、群伞减速技术等领域重点优化设计[6],预计最终取代神舟飞船并成为中国下一代载人天地往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概念飞船的测试任务最早可追溯至于2016年长征七号首飞时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其后又在2020年长征五号B首飞时对设计结构更为完善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进行了在轨测试,最终于2023年2月24日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正式确定最终构型,并在1年后的同日命名为“梦舟”。本条目主要介绍正式定型前的设计变动与测试记录。
Remove ads
历史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2003年开始使用神舟飞船实现了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这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拥有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之一。然而神舟飞船仅为近地轨道飞行所设计,其特性不足以完成深空载人飞行,例如无法抵御高空间辐照、无法经受深空返回的超高速大气再入[7]。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推进,新一代载人飞船应需求开始研制。
2010年前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提出适用多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总体方案的概念[8]。在正式命名前,该型飞船被称作“多用途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9]。
此后一段时间,新一代载人飞船先后围绕两次飞行任务进行了各项测试(详见后续章节)。2020年的飞行任务完成后,早期研制阶段结束,进入新一代载人飞船最终定型版本研制阶段。
2023年2月24日,新一代载人飞船深空版1:4模型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亮相。相比早期版本,最终定型的飞船返回舱直径更大,超过服务舱直径,服务舱太阳能电池板由横向布置改为纵向布置[10][11]。
2023年8月31日至9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开展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征名活动,其中包括新一代载人飞船、载人月面着陆器[12]。2024年2月24日(元宵节),新一代载人飞船正式命名为“梦舟”[13],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同时体现与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其中,登月版飞船名称为“梦舟Y”飞船(飞船名称+“月”字拼音的首字母,读作“梦舟月”飞船)。[14]
Remove ads
测试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属于新一代载人飞船项目,是正式型返回舱的缩小比例版,用于前期研发工作。缩比返回舱长2.3米,最大直径2.6米,发射质量2.6吨,采用返回舱加过渡段的两舱构型,外形为全新的倒锥形。缩比返回舱探索可重复使用技术,舱体采取了“金属结构+防热结构”的双层设计方案,外层防热结构可拆卸,提供复用内层舱体的条件;电子产品方面,使用了多台随神舟飞船飞天后返回的设备。[15]
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缩比返回舱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遥一箭及远征一号甲上面级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这是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首次试验飞行。604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6]
6月26日15时04分,远征一号甲上面级第三次点火返回制动。15时17分,缩比返回舱与上面级在170公里高度分离,开始再入返回[17]。缩比返回舱以弹道式返回,不受地面测控系统控制,与以往神舟飞船采用的升力控制方式返回相比,弹道式返回落点散布范围大,约两万多平方公里,是以往神舟飞船返回舱的28倍。[18][19]到达20公里高度时,缩比返回舱打开一顶新增的工作60秒的超音速稳定伞,之后依次弹出引导伞、减速伞和一顶单主伞,通过四级开伞逐步减速。[20]15时41分,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西南戈壁区安全着陆。[21]由于着陆时风力较大,且返回舱未设置主动切除降落伞的功能,返回舱被大风带动主降落伞拖行了大约1公里才最终被搜救人员停住。[22]缩比返回舱在轨飞行共19小时41分。
该次试验飞行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返回舱飞行气动力和气动热数据,验证可拆卸防热结构设计、新型轻量化金属材料制造等关键技术,并开展黑障通信技术试验。[21]
2017年,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研制工作开始。2018年4月,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减速伞强度空投试验取得成功,气囊缓冲试验完成,飞船总体研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5][26]。同年11月,首次大型群伞系统及大载重着陆缓冲系统的空投试验完成,大型航天器回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7]。2019年12月,研制工作完成。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长8.8米,最大直径4.5米,发射质量21.6吨。试验船采用服务舱和返回舱两舱构型。[28]
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遥一箭在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29]。约18时08分,船箭分离,随后完成飞行姿态建立、太阳电池翼展开并跟踪太阳、中继天线展开并建立通信链路等平台功能初始化工作[30]。
在轨期间,试验船自主进行了7次变轨,从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小椭圆轨道,一路提升到距离地面80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30]。由于自主可控过程非常完美,取消了原定对前7次轨道偏差修正的第8次变轨[31]。同时,试验船还开展了太空3D打印、航天器在轨泄漏碰撞定位试验、时间触发以太网飞行试验[32]和航天育种搭载试验[33]等搭载技术试验。
5月8日12时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控制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完成返回制动,进入返回轨道。13时33分,服务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34],返回舱以超过每秒9公里的速度再入返回[30]。在距地面约8公里高度依次打开减速伞、主伞,距地面2公里左右缓冲气囊开始充气[30]。5月8日13时49分,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经确认舱体完好,试验取得成功,试验船在轨飞行共2天19小时[34][30]。
本次试验测试了7项关键技术[35]:
Remove ads
设计变动
任务
本条目仅记录正式定型前的测试任务,后续任务请见:梦舟载人飞船#任务。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