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曹于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于汴(1558年—1634年),字自梁,号贞予山西平阳府安邑县明朝政治人物。万历辛卯山西解元,联捷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事实速览 曹于汴, 籍贯 ...

生平

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山西乡试第一名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联捷壬辰科进士[1][2],授淮安府推官。二十六年行取考选,升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三十年巡视光禄寺,巡皇城,升刑科右给事中,本年管十库。疏劾南北两京兵部尚书田乐邢玠及云南巡抚陈用宾,乐、玠被迫引病去职。吏部郎中赵邦清被刑科给事中张凤翔、贵州道御史沈正隆交章论劾,邦清号哭禁门叫冤,声称是同僚邓光祚侯执躬及堂官李戴诬陷,给事中田大益、御史左宗郢李培皆支持凤翔、正隆,而于汴则支持邦清,认为光祚、致躬应一同议处,神宗全部留中不报。三十一年二月告病乞休。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二月起补刑科右给事中,八月与翰林院检讨赵用光主考江西乡试,本年巡青,三十五年七月升刑科左,三十六年巡十库,三十七年七月升吏科都,三十八年正月掌管官员拾遗考察,同考礼部会试。三十九年三月京察,吏部尚书孙丕扬与侍郎萧云举、副都御史许弘纲总领其事,考功郎中王宗贤、吏科都给事中曹于汴、河南道御史汤兆京、协理御史乔允升佐理。汤宾尹刘国缙等被察,而以年例出王绍徽乔应甲岳和声于外。由此引发东林党、宣党、昆党、秦党互相党争攻击。曹于汴在管两次考察后,因不便再管,屡疏乞归,神宗皆未理会,不得已出城候命,经叶向高奏请,四十年十二月升太常寺少卿致仕。

明光宗即位,诏起太常寺少卿,熹宗即位,泰昌元年十二月任太常寺添注少卿,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升大理寺右少卿,十月升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佐赵南星主天启三年癸亥京察,事竣,三月升左副都御史,八月吏部会推南京吏部尚书和吏部右侍郎,熹宗上点用余懋衡和曹于汴,于汴四次请辞不得,遂引疾归。四年十月起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因刘绍徽、乔应甲依附魏忠贤,受其排斥,五年正月称病请辞,七月御史石三畏疏论京察三变,指李三才和曹于汴为东林邪党,被削籍为民。

崇祯元年(1628年),召拜左都御史,明年掌管己巳京察,将魏忠贤阉党尽数淘汰。崇祯三年,工部主事陆澄原弹劾于汴朋奸六罪,陆被贬,于汴亦称病致仕,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七十七。学者称真予先生。《明史》有传。[3][4][5]

Remove ads

著作

著有《共发编》、《仰节堂集》。

家族

曾祖曹玘,寿官;祖父曹司民,生员;父曹希舜,字伯孝,号云津,生员;前母乔氏,母张氏[6]。子曹良。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