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伬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chǐ,又称伬唱平讲伬。是福建省五大传统地方曲种之一,源于唐宋时代的百戏。是福州民间卖唱艺人收集散曲、小令、山歌、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应酬堂会。“伬”在闽语里,引申为以演奏加唱曲卖艺的俗称。伬艺作为福建省曲艺的主要曲种,观众对它的喜好,以及其影响力均有史可证。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至二人自操二胡或者三弦的说唱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表,另外有人以三弦、月琴、低胡等乐器的伴奏。伬艺对福建的闽剧成型、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

事实速览 福州伬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发展历史

福州伬艺,约形成于大明嘉靖年间。是由民间卖唱艺人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参照民间社火活动创造发展而来。明朝中晚期,在一些福州官绅仕宦之家,盛行自置歌伎、组办“家班”之风。清代《福建通志》就记述了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明万历官员曹学佺置办“家班”情况:学佺归,构石仓园,有池塘林木之胜,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曹学佺所办的“家班”因多为文人儒士“坐唱”,故称“儒林家班”。后来又有专唱“洋歌”曲调的“洋歌伬”和专唱“江湖”曲调的“江湖伬”,以及十番夹唱的“十番伬”等伬唱艺术崛起。大清后期出现了不少以表演艺为主的民间班社,称为“社”,著名的有达云霄、驾云天、雅乐天、洞中春、景国风、小蓬莱、同乐轩”等伬唱社等。太平天国时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随来的艺人集聚在福州经院巷较场沿一带,以江淮小调莲花落弋阳腔沿街卖唱,对当地的艺产生较大影响。抗日战争后,艺表演渐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关部门对福州艺进行扶持,成立了福州市艺工作者联谊会,建立了5处专门表演艺的场所,并组织艺人成立演出队和演唱小组进行演出。1960年又成立了以表演艺为主的福州市曲艺团,使这门传统曲艺得以兴复[1]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