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福建协和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私立福建协和大学(英语: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简称福建协大协大,1915年9月由基督新教福建六公会[注 2][1]福建省闽侯县仓前山(今属福州市仓山区)创办,庄才伟(Aduin C.Jones)被推举为首任校长。其由高等教育筹备会会长高约翰[注 3]博士筹办,并希望将协大作为“闽中最高学府”[1]。学校为福建省两所教会大学之一、福建省第一所现代化大学[3]。1951年,学校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后停办,实际办学35年[4]

事实速览 私立福建协和大学 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其他名字 ...

学校主体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福州大学,后几经辗转演变为今福建师范大学[5];其农科后由福州大学[注 1]农学院与厦门大学农学院(原福建省立农学院)合并,演变为今福建农林大学[6]

福建协和大学仓前山校址后转交福建美丰银行使用,现已辟为烟台山公园一景[7];新魁岐校园部分在建造福马铁路时被拆毁,另有部分交由福州制药厂使用,但大部分建筑得以保留,2020年经修缮后作为文化遗址留存,详见校园部分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筹备阶段

初创时期

  • 1915年5月25日,由美国归正会、美以美会、公理会和英国圣公会等基督教四差会联合组成的”福建协和大学理事会“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10月21日,“福建协和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首任董事长裨知益。董事会推举庄才伟为首任校长,确定中文校名为“福建协和大学”。租用福州仓前山南台观井路青年会旧址(后改为福建美丰银行行址)为临时校舍。
  • 1918年,正式确定英文校名为“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6月18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福建协大临时特许证,准许和授权颁发该校学士学位
  • 1919年1月,美国罗氏基金会捐资助福建协大增设自然科学和医学教育学科及教学设施。10月,聘请建筑师对魁岐新校园进行规划设计。
  • 1922年,学校迁入由亨利·墨菲设计的魁岐新校园,占地一千亩。
  • 1923年,首任校长庄才伟因病辞职返美,高智出任第二任校长。
  • 1924年,前校长庄才伟之胞兄罗伯先生与其夫人慷慨捐赠十五万设立“庄氏科学馆”,以纪念其胞弟[1]
  • 1925年,文学院、理学院校舍竣工。
  • 1926年,确定校歌。
  • 1927年,校董事会改组,新组成的校董事会董事15人,其中中国人10人,外国人5人。4月,校董事会接受第二任校长高智辞职,任命五人委员会接替校长主持校务,选举福建协大第二届毕业生林景润为第三任校长。[10]

私立学院时期

  • 1931年,向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由于只有文科和理科,不符合当时一般大学至少要有3个学院的规定,故仅准予改称“私立福建协和学院”。开始同时授予毕业生美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毕业文凭与学位证书。
  • 1936年,在福建省政府补助下,添设“农学”与“农业经济”两个学系,并开办农业试验场。
  • 1937年,复设闽北农林试验场于邵武,为福建作发展农林业之准备;停止颁发美国的毕业文凭与学位证书[4]
  • 1940年,扩充农学系为农艺学系,与原有的农业经济学系,成立农学院,并将文史学系扩充为中国文学系及历史学系,数理学系改为物理学系,合成三学院十学系(其余为外文、教育、化学、生物四学系)。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外国语文学系、教育学系(附设实验小学);理学院下设物理学系(附设工场)、化学系、生物学系;农学院下设农艺学系、园艺学系、农业经济学系(附设农业试验场)。
  • 1941年5月25日,私立福建协和学院举行建校25周年纪念活动。[4]
Remove ads

私立大学时期

  • 1942年4月6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自暑期起正式改名“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并颁发“私立协和大学钤记”校印,10月16日正式启用。
  • 1942年10月16日,福建协和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和“农学院”正式启用。
  • 1944年,复将教育学系改为农业教育学系,划归农学院。至此,全校共有3个学院11个学系。
  • 1945年5月,日军撤离福州。学校于11月筹备复员迁回福州。[11]
  • 1945年11月至1946年2月,第一批教学图书及仪器一千多箱运回福州魁歧。4月,第二批五千多件校具运回。
  • 1946年5月1日,在福州魁歧重新开学。
  • 1946年9月,美国南加州大学亚洲研究系主任陈锡恩受聘就任代理校长。
  • 1948年,战后物质供应紧张、通货膨胀,为了维持正常教学活动,陈锡恩筹资解决物质供应问题,辞职赴美。
  • 1948年,校董事会邀请福建神学院院长杨昌栋博士出任代理校长。10月,杨昌栋辞职。
  • 1948年12月,由校政委员会主持校务,先后有林冠彬、郑德超、王调馨等担任委员会主席。
  • 1950年,韩战开始后,美国宣布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资金,福建协和大学的经费来源因此断绝。[4]
Remove ads

并校以后

  • 1951年4月12日,福州大学在福建协大旧址魁岐正式成立。
  • 1952年8月,福州大学农学院脱离本校,与厦门大学农学院(原福建省立农学院)合并为“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院址不变。
  • 1953年9月,福州大学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
  •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影响下,福建农学院迁址到福州西郊,原院址则改办工厂。
  • 1958年11月,福建农学院“森林系”被单独分出,以设立福建林学院
  • 1972年5月,福建师范学院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
  • 2000年10月,福建农学院与福建林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林大学”。

校园文化

校歌

英文校歌

校园

事实速览 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1919年,福建协和大学聘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为位于东郊9千米外的魁岐村的新校园进行规划设计。校园占地1000亩,背倚鼓山,面临闽江,数年间在山脚和山腰陆续建造了文学院、科学馆及大小30座校舍,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主要建筑都采用中国古典大屋顶式样。如科学馆(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文学院等。

2006年,魁岐原协和大学的建筑现存建筑达14座,其中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7座,是福州现存最大的近代建筑群。如今,这些建筑有些闲置,有些则成了福州制药厂的厂房和工人宿舍。福建协和大学是过去的教会大学中唯一今天校园未作教育用途的。

Remove ads

校庆纪念歌

为协和大学师生庆协和大学25周年校庆而作。

协和大学赋

原题为《欣逢协和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谨赋祝》。

校园环境

教职员

1932年,学校有教员42名,职员26名。

1937年,学生有124人。

1947年,学校有教员63人,职员51人,学生587人,其中女生100人。共藏有图书135857册。

在该校任职的传教士和外籍人士先后不少于55人,包括11对夫妇,其中有20人服务10年以上,其中其中理学院创办人克立鹄在校任职30年[13]

院系

福建协和大学共设4院16系,办学35年共培养毕业生1300多人,有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来自该校,详见校友一览

文学院

文学院初设4系所,改制学院后共设7系1专修科,改制大学后再度改为4系所[1]

  • 中国文学系
    • 附设国学专修科[1]
  • 历史学系
  • 外国语文学系
  • 教育学系(改设学院后改办为教育科,改制大学后又改回教育学系)[1]
  • 政治经济学系
    • 附设农村服务实验区[1]
  • 历史社会学系
  • 哲学系
    • 附设音乐艺术课程[1]

理学院

理学院共设3系1先修科[1]

  • 化学系
    • 附设农业试验场[1]
  • 生物系
  • 数理学系(后改为物理学系)[1]
    • 附设医学先修科(美国罗氏医社资助,原医学预科)[1]

凡修毕医学先修科1年者,可投考国内公私立医学院;修毕2年者,可投考湘雅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修毕3年者可投考北平协和医学院;修毕医预4年者,参加统考及格后准予毕业并授予理学士学位。

农学院

农学院共设3系:

  • 农艺系
  • 园艺系
  • 农业经济系

教育学院

改设学院后改教育学系为教育科,后又改为教育学院,改制大学后又改回教育学系,下设4系1专修科[1]

  • 教育原理学系
  • 教育心理学系
  • 教育行政学系
  • 教育方法学系
    • 师范专修科

历任首长

福建协和大学

董事会主席

  • 俾益知(W.L.Beard):1915年—1927年

校长

  • 庄才伟(Edwin C. Jones):1915年—1923年
  • 高智(John Gowdy):1923年—1927年
  • 林景润:1927年—1929年2月

私立福建协和学院

校长

  • 林景润:1929年2月—1942年3月

私立福建协和大学

校长

  • 林景润:1942年—1947年1月
  • 陈锡恩:1947年3月—1947年6月
  • 杨昌栋(代理):1947年6月—1948年12月

校政委员会主席

  • 林冠彬:1948年12月—1949年2月
  • 郑德超:1949年2月—1950年2月
  • 王调馨:1950年3月—1951年2月

[14]

知名校友

  • 林景润福建莆田人,福建协和大学第三届毕业生,协和大学首任华人校长。
  • 郑作新,福建福州人,中国现代鸟类学、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 唐仲璋,福建福州人,中国生物学家。
  • 李来荣,福建南安人,中国园艺学家。
  • 林兰英福建莆田人,中国物理学家。
  • 黄维垣,福建莆田人,中国有机化学家。
  • 唐崇惕,福建福州人,中国寄生虫学家。
  • 张先光,福建邵武人,中国农学家。

注释

  1. 1952年,福州大学与福建师范学院合并;1953年,易名“福建师范学院”,后演变为今之“福建师范大学”。现今之福州大学前身乃1958年筹建的“福建工学院”。
  2. 实际仅有四公会参与办学,分别为基督新教美以美会公理会归正会圣公会英国长老会伦敦会原有参与,后退出
  3. 或译为“高绰”、“高绰约翰”
  4. 严复之子、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教授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