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年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条目涵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期间(1918年-1939年),包含军事冲突、外交折冲、政治角力及各式条约的签订等等,影响或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事件。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7月9日) |
1910年代

- 11月11日

- 1月4日至15日
- 1月18日
- 2月
- 3月2日
- 5月15日
- 6月28日
- 9月10日
- 11月27日
1920年代

- 1月10日
- 1月16日
- 1月21日
- 3月
- 6月4日
- 8月10日
- 10月
- 11月15日
Remove ads
- 3月18日
- 8月24日
- 8月25日
- 8月29日
- 11月12日

- 2月6日
- 4月16日
- 10月
- 10月22日至29日
- 11月1日
- 12月30日


- 1月11日
- 为使德国履行《凡尔赛条约》,法国总理雷蒙·普恩加莱出兵德国占领鲁尔地区,迫使德国继续支付赔款[14]。法国与比利时的军事行动使得德国国内的恶性通货膨胀危机加剧,政府则放任国内通货膨胀恶化,以便让自己失去偿还能力来规避赔款[15],却加速德国右翼政党势力的形成[16]。
- 7月24日
- 8月31日至9月27日
- 10月29日
- 11月8日至9日
Remove ads


- 1月21日
- 2月1日
- 4月1日
- 4月6日
- 6月10日
- 8月16日
- 8月18日


- 7月18日
- 12月1日
- 1月3日
- 1月31日
- 4月4日
- 4月24日
- 德国外交部长施特雷泽曼与苏联驻德大使尼古拉·克列斯京斯基,在柏林共同签署《柏林条约》,条约内重申德国与苏联于1922年所签订的《拉巴洛条约》,且未来五年内两国互不侵犯和中立条款[30]。此举对波兰产生相当程度的威胁和冲击(导致波兰政变);而欧洲各国认为可能会影响到德国在《罗加诺公约》中的义务,法国则担心在此背景下德国会加入国际联盟[31]。
- 5月12日至14日
- 9月8日
- 12月25日
- 4月12日
- 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委蒋中正联合上海共进会及右派工人在上海的闸北、南市、浦东、吴淞等地,向上海总工会纠察队发起攻击,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强势解除纠察队武装[34]且搜捕中国共产党员和苏联要员,史称“四一二事件”;国共合作正式破裂[35],为国共内战埋下了导火线。此举引发汪兆铭不满[36],导致宁汉一度分裂。
- 5月20日
- 6月7日
- 8月1日
- 11月12日

- 5月3日至11日
- 6月4日
- 日本方面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间的矛盾日渐深化,引起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私自密谋暗杀张作霖[43],张作霖因北伐军进逼北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乘坐专列退回东北,就在行经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立体交会的三孔桥时,火车被河本大作等人预先布置的炸药引爆炸毁,张作霖身受重伤随后不治身亡[44]。皇姑屯事件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视为日军侵华起点[45],也导致东北易帜。
- 8月2日
- 8月27日
- 由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与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发起的《非战公约》在巴黎签署,最初共有15国签署,各国同意放弃战争做为解决国际争议的国家政策, 且不论发生何种冲突或是纠纷时,都不应排除使用和平手段解决[47][48]。实际上,非战公约并未达到终止战争的目的和为国际和平带来立即性的效果。
- 10月1日
- 在苏联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决议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此计划是基于中央总书记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下 ,所推行一系列农业集体化和加速工业化的改革。透过快速的工业化为苏联迈向超级强国之列打下深厚的基础,也替苏联制造击败德国的武器[49]和赢得二战胜利做足准备,但农业集体化却直接导致1932年苏联大饥荒且造成数百万人死亡[50],也使计划在实行四年后提前终止而非原订的五年[51]。
- 12月29日

- 2月9日
- 苏联、波兰、爱沙尼亚、罗马尼亚王国和拉脱维亚在莫斯科签署《李维诺夫公约》(同年6月3日登记在国际联盟条约集内[54]),此条约依据《非战公约》原则订立,各国承诺不使用武力来解决争端,因此亦被视为东方的非战公约。
- 2月11日
- 3月28日
- 济南惨案在中日双方在历经多次谈判后,由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与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在南京签署《中日济案协定》[55],协定内容要求日本驻山东军队于两个月内撤退[56]、中日共组调查委员会另行调查,济南惨案在责任归属和真相未明之前草草收场。
- 4月3日
- 7月24日
- 《非战公约》生效。
- 8月6日至8月31日
- 杨格计划在第一次海牙会议结束后定案,取代1924年的道威斯计划。和道威斯计划相比,杨格计划进一步将德国每年的赔款减少了约百分之二十,分成58年半(直到1988年)来支付。取消协约各国对德国财政状况的监督,一切赔款问题都交由新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来协调处理[58]。
- 10月29日
1930年代
- 1月3日
- 4月22日
- 6月30日
- 英国驻伊拉克最高行政长官汉弗莱斯与伊拉克首相赛义德在巴格达签署《英伊条约》[63]。虽然此条约的签署让伊拉克在两年后结束英国的托管迈向正常化国家之路,并以伊拉克王国的名义加入国际联盟[64],但是条约内却无条件提供英国军队在伊拉克境内几乎毫无限制的权力。
- 6月30日
- 9月14日

- 9月18日

- 春季[69]
- 1月7日
- 1月28日
- 同月18日日本在上海借机制造事端[72],引发中日关系紧张,日本驻上海领事村井苍松要求上海市长吴铁城道歉、缉凶、赔偿和取缔抗日运动[73]。28日上海市长应允日方四项要求,然而晚间日军又以保侨为名进犯上海与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交战[74],中日双方爆发淞沪战争。
- 2月27日
- 3月1日
- 4月10日
- 5月5日
- 5月30日
- 1月1日
- 1月30日
- 2月27日
- 3月5日
- 1933年3月德国国会选举,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 3月23日
- 3月27日
- 9月12日
- 10月17日
- 10月21日
- 8月2日
- 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将总统和总理合并为元首,开始独裁统治
- 3月16日
德国公开扩军55万人,并建立空军
- 10月3日
- 2月26日
- 3月7日
- 德国重新武装莱茵兰
- 7月17日
- 11月25日
- 12月12日
- 7月7日
- 12月11日
- 3月12日
- 德奥合并。
- 9月30日
- 1月25日
- 3月15日
- 3月23日
- 8月23日
- 9月1日
- 纳粹德国进攻波兰。
参考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