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丞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管仲
Remove ads

管仲(前725年—前645年),姬姓氏,名夷吾,字以字行,通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齐国政治家哲学家,与乐毅齐名,周穆王的后代[2]。管仲虽然仅是齐国下卿[3],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4]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载有他的生活传记,《论语》中也有几处关于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论》也对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事实速览 管仲, 齐国 ...

管鲍之交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与管仲交往,[5]往来过程中,管仲常占鲍叔牙便宜,鲍叔牙不以为意,反为他着想,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大夫连称管至父兵变杀死,公孙无知因而篡位。前685年春,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骗过了管仲。后来齐国战胜,鲍叔牙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一次,在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找管仲商量谁可接相位,提出要将相位传与鲍叔牙。而管仲却坚决反对,认为鲍叔牙虽是君子,为人近乎完美,但过于清白而容不得一丝丑恶,不适合做丞相;最后管仲推荐了隰朋[6]桓公四十一年,管仲卒。[7]

Remove ads

管仲变法

管仲执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经济

管仲主张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推行分田到户,把农地划分比农民,然后按土地质量和产量分级征税,让农民保留部分收获[8][9]。同时禁止农时季节征役,保障农业产量[10]

商业方面,管仲建设市场让商人聚居,考察四方物资,了解各地物价[11]。并推出低税率[12],反垄断政策[13],加强对市场物价的控制,以稳定国家的经济。

政治

行政

管仲推行国野分治政策,将统治区域划分为二:

  • :以国都为核心区域
    • 设21乡(工商专属6乡,士族15乡)[14]
    • 中央设“三官”管理体系:
      • 三宰(行政)
      • 三族(工匠)
      • 三乡(市集)
      • 三虞(川泽)
      • 三衡(山林)[15]
  • (郊外地区):
    • 基层组织:
      • 30家→1邑(设邑司
      • 10邑→1卒(设卒帅
      • 10卒→1乡(设乡帅
      • 3乡→1县(设县帅
      • 10县→1属(设大夫
    • 全国分5属,由五属大夫统辖[16]

国野分治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

军事

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之制,农闲时训练,有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同时为解决武器短缺,推行兵器赎罪制,市民犯罪后可用兵器赎罪,从此,齐国兵器渐足,军备大振。

军政合一、兵民合一:

  • 基层编制
    • 每五家为一轨,设轨长
    • 每十轨为一里(50家),设里司
    • 每四里为一连(200家),设连长
    • 每十连为一乡(2,000家),设良人(掌管军令)
  • 军事组织
    • 每家出一卒 → 每轨五卒为“伍”(由轨长统率)
    • 每里五十卒为“小戎”(由里司统率)
    • 每连二百卒为“卒”(由连长统率)
    • 每乡二千卒为“旅”(由良人统率)
    • 每五乡万卒为“一军”(十五乡编三军,由齐桓公国子高子各领一军)
  • 兵器赎罪
    • 重罪:赎以犀甲+
    • 轻罪:赎以鞼盾+
    • 小罪:赎以金属(铜铸兵器,铁铸农具)
    • 诉讼胜方:需缴一束箭

[18]

外交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安四邻”的外交策略,主张先与邻国修好,归还侵占的土地,确立边界,并以厚礼频繁出使诸侯,使邻国亲附。同时,派遣游士携重金周游列国,招揽贤才,并通过贸易监察各国情势,选择内部混乱的国家优先征伐。这被视为最早的“近交远攻”战略。[19]

历史评价

Thumb
位于中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管仲墓
  • 孔子曾言:“管仲之器小哉⋯⋯焉得俭?”但也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等等。基本上称赞管仲施政成绩优异,使得齐国强大,褒大于贬。
  •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太史公自序》:“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 刘安《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 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 刘勰:“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孝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之贫薄哉?然子夏无亏于名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黄香之淳孝,徐干之沉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文心雕龙·程器第四十九》)
  • 房玄龄:“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 李靖:“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 司马光说:“管仲镂簋朱纮,山楶藻棁,孔子鄙其小器。”[20]
  • 根据唐代司马贞为《史记》做的《索隐》,“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是管仲的思想。管仲的原话是“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史记正义》:“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 成海应:“知人之术,不可学而能也。或失于小,或失于大,若拘以细行,则失于大,若取以大节,则失于小。失于大者,不若失于小也。管仲当贫贱时,欺负鲍叔多矣。其行岂能一一中于宜乎?凡人之志必薄之,顾乃略其细而取其长,卒乃免于堂阜。而俾以齐国之政,己无与焉。无与焉者,不欲分其权也。是故,一匡天下而未尝划一策,九合诸侯而未尝出一谋,桓公至谓之仲父而无猜忌,齐国只知有管仲而无嫉妒。此其心,岂非休休然大臣者耶。是故,子孙世执齐国之权,而其功德,反有加于管仲者也。”(“研经斋全集续集”10册,史论,鲍叔)
Remove ads

参见

注释

Loading content...

延伸阅读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