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絮弗伦级重巡洋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絮弗伦级重巡洋舰[a]是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法国海军建造的条约巡洋舰。该级巡洋舰的设计以之前的迪凯纳级巡洋舰[b]为基础,在保留相同武器装备的前提下,以降低航速为代价提升了防护能力。首舰“絮弗伦”号[a]按照这一设计建造完成[3]。后续的“科尔贝尔”号[a]、“福煦”号[a]、“迪普莱克斯”号[a]则采用经修改的设计建造,配备了更强力的副武器,且上层建筑布局有所调整[4]。该级巡洋舰于1930年至1933年间陆续服役,其中“絮弗伦”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幸存的同级舰。
在《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前,法国海军将巡洋舰分为装甲巡洋舰(法语:croiseur cuirasse)和轻巡洋舰(法语:croiseurs legers)两类;条约签订后,巡洋舰则被划分为一等巡洋舰(法语:croiseur de 1ere classe)和二等巡洋舰(法语:croiseur de 2e classe)。“絮弗伦”号最初被归类为轻巡洋舰,后于1931年7月1日被重新归类为一等巡洋舰[5]。
Remove ads
设计和描述
絮弗伦级巡洋舰的设计以迪凯纳级巡洋舰为基础,同时将标准排水量维持在1万吨。其舰体延续了所有战后巡洋舰的高干舷设计,带有升高的艏楼,具备出色的适航性。为满足航速要求,舰体还采用了纤细线型,搭配带有平缓舷弧的飞剪式舰艏,且舰体舷侧外飘明显——即便在恶劣海况下,也能让艏楼保持干燥。法国军舰舰体的肋骨编号从舰尾向舰首排列,编号依据与舰尾垂线的距离(以米为单位)确定[6]。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所有巡洋舰均采用纵向肋骨结构。该级舰的垂间长为185米(606呎11吋),全长194米(636呎6吋),舰宽19.26米(63呎2吋)。在11769吨的正常排水量下,舰体吃水深度为6.51米(21呎4吋)[7]。
絮弗伦级巡洋舰的防护水平相比之前的迪凯纳级有所提升。迪凯纳级舰体的装甲重量仅为370吨,而絮弗伦级则达到了670吨[8]。其中,舰体中部的上甲板厚度为25毫米(0.98吋),有厚度同样为25毫米(0.98吋)的舱壁延伸至距舰体两侧3.18米(10呎5吋)处,将主甲板与第一层甲板之间的烟囱通道和通风管道围合起来。弹药舱被包裹在一个装甲盒内,该装甲盒的侧面、顶部以及前后舱壁厚度分别为50毫米(2.0吋)和20毫米(0.79吋)。炮塔和司令塔的装甲板厚度为30毫米(1.2吋),炮塔顶部与测距仪顶部则采用厚度为35毫米(1.4吋)的铸造镍合金装甲。操舵装置安装在另一个装甲盒内,该装甲盒侧面厚度为26毫米(1.0吋),顶部厚度为18毫米(0.71吋)[8]。仅有“絮弗伦”号和“科尔贝尔”号在轮机舱对应舰体外壳位置安装了一层由非渗碳60千克级钢材制成、厚度为50毫米(2.0吋)的装甲带,这层装甲带高度达2.6米(8呎6吋),其中1.0米(3呎3吋)延伸至水线以下[8]。动力舱舱壁与舰体内侧之间的空间约为2.1米(6呎11吋),在“絮弗伦”号和“科尔贝尔”号上,该空间内装填了500吨供巡航锅炉使用的煤炭,因此这部分重量不计入标准排水量[8]。
法国海军技术与建造局(STNC)对《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条款进行重新解读后,决定对该系列下一艘巡洋舰“福煦”号的防护水平进行调整和提升。此次解读认为,条约中提及的“标准排水量”指的是军舰在和平时期的装载重量,而非全面战时装载所需的重量。考虑到炮弹若击中浅层装甲带上方的舰体侧面,有可能穿透至动力舱,(设计方)决定取消装甲带,转而在动力舱周围设置一个装甲盒。该装甲盒的侧面厚度为54毫米(2.1吋),其上方的甲板厚度为18毫米(0.71吋),装甲盒舱壁的高度在5.5米(18呎1吋)至6.1米(20呎0吋)之间不等。弹药舱侧面的防护厚度提升至54毫米(2.1吋),其他部位的防护则保持不变[9]。该建造计划中的最后一艘巡洋舰“迪普莱克斯”号,防护设计与“福煦”号思路一致,但防护水平略有提升:弹药舱和动力舱的所有纵向舱壁厚度从54毫米(2.1吋)增加到60毫米(2.4吋);动力舱上方的主甲板厚度从18毫米增加到60毫米(2.4吋);不过上甲板厚度从25毫米(0.98吋)减至22毫米(0.87吋);弹药舱顶部装甲厚度也提升到了30毫米(1.2吋)[10]。
Remove ads
絮弗伦级巡洋舰的推进系统从迪凯纳级的四轴布局改为三轴布局。该级舰配备三台单级减速齿轮式罗托-布列塔尼(Rateau-Bretagne)蒸汽轮机,以及六台由安德尔(Indret)公司制造的居约·迪唐普勒(Guyot du Temple)小型管式锅炉——这些锅炉工作压力为20千克/平方厘米,工作温度为215 °C(419 °F),整套推进系统能为三轴提供9万匹公制马力(CV)[c],使军舰达到32节(59千米每小时;37哩每小时)的设计航速。其前部锅炉舱和机舱的布局与迪凯纳级相同,前部机舱为两侧轴提供动力,后部锅炉舱与汽轮机呈直线排列,为中央轴提供动力,且每个锅炉舱仅配备一台锅炉[12]。仅在“絮弗伦”号和“科尔贝尔”号上,前部机舱与后部锅炉舱之间额外安装了两台小型煤/油两用锅炉,这些小型锅炉与中央轴汽轮机相连,用于低速巡航,被称为“巡航锅炉”。六台主锅炉均以燃油为燃料,最大燃油装载量为1876吨,以15节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4600海里,以20节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3700海里。“絮弗伦”号和“科尔贝尔”号还为巡航锅炉携带640吨煤炭,以11节航速航行时可额外增加2000海里续航力。该级舰在轴系之间的后部位置安装了并列双舵。为减小军舰的战术转弯半径,前三艘舰(“絮弗伦”号、“科尔贝尔”号、“福煦”号)拆除了中线尾鳍,但第四艘舰(“迪普莱克斯”号)又重新安装了这一装置[13]。该级舰被认为适航性良好,且在航速超过10节时,舵效反应灵敏[14]。
该级舰设计时的武器配置与迪凯纳级巡洋舰相同[15]。
主炮为八门203毫米/50倍径1924年型火炮,安装在四座双联装炮塔内,这些炮塔与迪凯纳级所使用的炮塔相同[16]。弹药舱为每门炮储备150发炮弹,但在和平时期,为使排水量符合条约限制,每门炮仅携带120发炮弹[3]。弹药舱位置有所升高,以容纳中央轴系[15]。
“絮弗伦”号的副武器为八门75毫米/50倍径1924年型高射炮,采用单装炮架。从“科尔贝尔”号开始,这一装备被替换为八门90毫米/50倍径1926年型高射炮,配备1926年型单装炮架[16]。“迪普莱克斯”号则搭载90毫米高射炮,配备四座1930年型双联装炮架[17]。
“絮弗伦”号的轻型防空武器为八门37毫米/50倍径1925年型火炮,采用单装炮架。从“科尔贝尔”号开始,这类火炮的数量减至六门[16][17];原本计划通过加装四联装13.2毫米霍奇基斯机枪来弥补这一减少,但该型机枪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才实现批量供应[18]。1934年,“絮弗伦”号加装了六挺双联装13.2毫米霍奇基斯机枪[19]。1941年,“科尔贝尔”号配备了四挺四联装霍奇基斯机枪,以及四挺单装13.2毫米勃朗宁机枪[20]。“福煦”号和“迪普莱克斯”号在被凿沉前,均加装了少量勃朗宁机枪[21][22];其中“迪普莱克斯”号还拆除了艏楼上的37毫米火炮[22]。
舰体左舷和右舷各装有一座三联装1925T型鱼雷发射管,可发射550毫米1923D型鱼雷,另有三枚备用鱼雷[16]。
1944年初“絮弗伦”号进行改装时,其早期配备的大部分副武器和轻型武器被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与厄利孔20毫米高射炮取代[23][24]。舰尾保留了两门75毫米火炮[25],鱼雷发射装置也被拆除[24]。
Remove ads
该级舰配备两座弹射器。“絮弗伦”号的弹射器安装在后部烟囱与主桅杆之间[19],而后续几艘舰的弹射器则被前移至两座烟囱之间[26]。最初设计中,该级舰可搭载四架飞机——两座弹射器上各一架,两座烟囱之间放置两架,但实际使用中“絮弗伦”号仅携带两架,一架置于弹射器上,另一架停放在前部烟囱后方[27]。设计时计划搭载的是CAMS 37型飞机,但该型飞机从未实际配备。相反,在服役初期,该级舰使用的是戈尔杜-勒瑟尔GL-810和GL-811型飞机[27][28]。后来弹射器经过改装,以适配Loire 130型飞机:“絮弗伦”号的改装于1937年完成[29],其余几艘舰的改装则在二战爆发前不久完成[29][30][22]。
1944年初“絮弗伦”号进行改装时,其航空设施被拆除。[24]
舰史
迪凯纳级巡洋舰的设计完成后,法国得知意大利特伦托级重巡洋舰[d]配备了70毫米厚的装甲带和50毫米厚的甲板装甲。1924年,法国海军总参谋部对下一代条约型巡洋舰提出要求:在与迪凯纳级其他性能参数基本持平的同时,大幅提升防护水平。但在1万吨(长吨)的排水量限制下,这一要求无法实现。最终,法国通过拆除部分动力设备、将航速降低2节,来换取额外的防护能力[3]。1925年1月之后,该级舰又做了两项调整:增设一座弹射器,将轻型防空武器从40毫米火炮改为37毫米火炮[32]。作为1925年建造计划的一部分,首舰“絮弗伦”号被订购,并于1926年铺设龙骨[16]。此后,“絮弗伦”号的设计进一步修改,以改善飞机和小艇的操作便利性:两座烟囱之间的单门中线起重机被替换为安装在后部烟囱两侧的起重机;通过重新布置弹射器、小艇和鱼雷发射管,舰体轮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76毫米火炮被替换为90毫米火炮[4]。其余几艘舰均按修改后的设计建造[16]。其中,首艘改进型舰“科尔贝尔”号作为1926年建造计划的一部分被订购,并于1927年铺设龙骨[16]。1931至1932年间,絮弗伦级巡洋舰陆续编入驻扎在土伦港的地中海舰队[33]。
1939年7月,“絮弗伦”号在法属印度支那接替“普里莫盖”号轻巡洋舰执行任务[34],并一直驻守至1940年4月。二战初期的几个月里,该舰主要执行巡逻任务,并为运兵船队提供护航[35]。1940年5月,“絮弗伦”号返回地中海,随后加入了驻亚历山大港的X分舰队[36]。
“科尔贝尔”号、“福煦”号与“迪普莱克斯”号作为X分舰队和Y分舰队的组成部分,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执行战时任务[37]。1940年6月13日至14日夜间,它们与“阿尔及利亚”号巡洋舰一同参与“瓦多行动”,炮击了热那亚附近的意大利海岸,但造成的破坏较小[38]。1940年6月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后,这几艘巡洋舰返回土伦港,并于1942年11月在该港被凿沉[39]。
“絮弗伦”号与X分舰队在亚历山大港被英军扣押,行动受限[40],并于1943年5月重新加入盟军[41]。1943至1944年间,该舰从达喀尔出发,执行大西洋封锁巡逻任务[24]。二战结束后,“絮弗伦”号参与了法国在法属印度支那重建统治的行动,包括从法国向当地运送军队、在战区内运输人员,以及执行岸轰任务[42]。1947年,“絮弗伦”号退役并被用作训练舰,1962年更名为“海洋”号(Ocean)[a],以便将“絮弗伦”这一舰名用于一艘护卫舰[43]。1972年3月,该舰舰体被从海军名录中除名,1976年2月后被拆解[43]。
Remove ads
船舶
Remove ads
脚注
参考书目
期刊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