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英语:Joint Strike Fighter Program,简称JSF)是一个发展和收购的国际性国防计划,将为美国和其盟国取代大量的老化中的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攻击机。波音的X-32和洛克希德公司的X-35经过一轮竞争之后,最后选择了X-35的设计作基础。这就是F-35闪电II打击战斗机,它在未来将取代各种西方主力战机,包括F-16、A-10、F/A-18、AV-8B和海鹞式战机。

计划要求
- 低成本(Affordable)
所有新战机将在其目标成本内进行采购。它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必须大大减少[1]。
- 高致命性(Lethal)
新战机需不受天气限制,可进行空对地的精确打击,同时精于空对空的战斗[1]。
- 高存活性(Survivable)
- 高支援性(Supportable)
新战机必须拥有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并比传统飞机更容易升级[1]。
计划背景

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项目是共同可负担之轻型战斗机(英语:Common Affordable Lightweight Fighter,简称CALF)和联合先进攻击技术(英语:Joint Advanced Strike Technology,简称JAST)两个项目的合并[2],合并后的项目在联合先进攻击技术的名义下继续,一直到工程制造和发展阶段才易名为联合打击战斗机[3]。
CALF是美国国防部计划建立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提供一种垂直/短场起降型打击战斗机和替代F-16的地位。在1980年代后期,美国空军放弃了采用F-16的升级版敏捷隼,并开始考虑其他设计。在1992年,海军陆战队和空军同意共同发展CALF,也被称为先进垂直/短场起降型(英语:Advanced Short Takeoff and Vertical Landing,简称ASTOVL)。
联合先进攻击技术(JAST)计划则于1993年开始,联合先进攻击技术是执行美国国防部的建议,对包括美国海军中的共同打击战斗机计划(英语:Common Strike Fighter program)进行对一个由下而上的审查。审查还允许国防部继续开发F-22战斗机和F/A-18E/F超级大黄蜂的计划,取消多功能战机(英语:Multi-Role Fighter,简称MRF)和A/FX计划,并减少采购F-16和F/A-18C/D。联合先进攻击技术项目办公室于1994年1月27日成立,以开发军用飞机、武器和传感技术为主,其目的是取代几种美国和英国的战机。
在1995年11月,英国正式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成为此计划一个正式的合作伙伴,并同意支付2亿美元的研发费用[3]。

Remove ads
JSF竞争
早在1993年计划推出时,洛克希德、诺斯洛普、波音、麦道(后和波音合并)三间公司都表示有意参与。麦道公司的设计因为太复杂,所以落选了。
在1994年6月,洛克希德透露,它和俄罗斯的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在竞争联合先进攻击技术的合约上进行合作,包括购买来自雅科夫列夫的设计数据;根据《简氏世界飞机大全2000-2001》的资料,洛克希德购买的数据是从同样使用垂直/短场升降,但最后被取消的Yak-141计划抽出的。[4][5][6][7]
在1996年11月16日,洛克希德和波音获得开发“JSF概念展示阶段”(Joint Strike Fighter concept demonstration phase)的合同。每家公司将生产两台技术展示机,以展示传统起降(CTOL)、航空母舰起降和垂直/短场起降(STVOL),和短期起飞和垂直着陆(STOVL型)。[8] 洛克希德和波音分别得到7.5亿美元的资金,作发展两台展示机之用。这样资金限制目的是防止承包商为赢得重要合约而搞到自己破产。
同样在1996年,英国国防部发布了未来舰载飞机(英语:Future Carrier Borne Aircraft)项目。这项计划要求一款新式的舰载机,以更换老化中的海鹞式战斗机(和后来的鹞式) ;其后于2001年1月,英国国防部决定选用联合打击战斗机。
两架X-32展示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本选用三角翼设计。然而,到了原型建设的第8个月,美国海军提高了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要求的机动性和负载量,波音公司的三角翼设计达不到新的目标。工程师们提出了转用传统尾翼的新设计,同时降低重量和提高灵活性,但改装原型的工作因时间关系而无法完成。[9]
两台洛克希德展示机进行了飞行测试:X-35A(后来的X-35B)和拥有较大主翼及垂直尾翼的X-35C。[10] X-35在试飞中有力地证明了它的能力比对手X-32更突出,其中X-35B垂直/短场起降型原型,滑行500英尺(150米)后就可起飞,并到达超音速的速度,最后垂直降落的表现,波音的X-32原型机是无法完成。[11]
经过各阶段试验后,X-35于2001年10月26日击败X-32获选,并授予编号为F-35。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正式进入了SDD(System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系统开发实验)阶段、实验为期126个月、费用高达200亿美元。
美国国防部官员和英国国防采办部长说,尽管X-32和X-35的各种能力均达到要求,但X-35的表现大大胜过X-32。
洛克希德公司的X-35成为F-35的蓝本。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于2009年4月6日宣布,美国将购买2443台F-35。[12]
F-35在2006年7月7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首次公开展示,美国空军参谋长莫斯利宣布,该型飞机正式命名为“闪电II”,以纪念同名的美国P-38“闪电”战斗机和英国“闪电”双引擎超音速战斗机。[13]
参与国
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由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亚、挪威、丹麦、以色列和新加坡十一国共同出资。
各国投放的资金可以参考下列资料:
- 第一级合伙国(Level-I,合资10%):在飞机性能设定方面拥有发言权 - 英国是唯一的第一级合伙国,提供25亿美元的研发费用。
- 第二级合伙国(Level-II,合资5%):在飞机性能限制方面拥有发言权 - 意大利提供大约10亿美元;荷兰提供大约8亿美元。
- 第三级合伙国(Level-III,合资1-2%):有权查阅开发资料 - 加拿大(4.4亿美元),土耳其(1.75亿美元),澳洲(1.44亿美元),挪威(1.22亿美元),丹麦(1.1亿美元)。
- 安全合作成员(Security Cooperative Participants,优先顾客)(出资5,000万美元): - 以色列、新加坡

主要购买国: 美国
第一级合伙国: 英国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