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圣经作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圣经作者列出圣经各卷书的作者和编修者。一般学者认为,圣经中只有极少数是个人创作,大部分的卷书在创作后都经过长期编修才形成现今所知的圣经[1]。此条目概述了多数当代学者们的结论,包括犹太教或是基督教的传统观点。
![]() | 此条目翻译自英语维基百科,需要相关领域的编者协助校对翻译。 |
基督教会则声称“圣经是神所默示的”,圣经因此是神代表的话语,只是透过许多不同背景的人传达,并认为大部分的卷书都只有一或二位作者,且整部圣经的作者总数约40多人[2]。
神圣著作
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 (以不同方式) 都将圣经视为“神的话”。在许多基督教礼拜仪式中,“这是主的话”这句话之后都会跟着一段读经。西敏斯特信仰信条 (1646) 声称圣经的来源依据“完全在于神 ( 即真理本身 ),其作者,因此圣经是要被接受、承认的,因为它是神的话”。[3]
一些小先知书即指出了源于神的观点,以及经由人类先知来传达书的内容。《何西阿书》第1章第1节说到“...上主的话临到备利的儿子何西阿”,而约珥书、弥迦书以及西番雅书都以相似的形式开始。詹姆士·梅斯 (James L. Mays)认为,最终的编修者在神学上的理解则是,圣经就整体来看即是“上主的话”。[4]
圣经作者在传达神的话上其确切的方式仍备受争论:即圣灵感动 (现代基督教神学通常所持之立场),或口述听写 (就犹太教圣经中最神圣部分的摩西五经而论,正统派犹太教徒则持此一立场)。
许多福音派人士特别引用《提摩太后书》第3章第16节来指明圣经的神圣著作。在标准英译本 (ESV ) 中,其载明“圣经都是神的呼出...”,而新国际版圣经则译为“圣经是神所默示的...”。罗伯特·雷蒙(Robert L. Reymond)则认为保罗“坚称圣经完全是源于神的”,[5]然而保罗其实是特定指着旧约说的。
Remove ads
希伯来圣经
希伯来圣经是学者们所使用的一个词,来意指组成由犹太人以及在传统新教教派中所用之圣经的各卷书。在此所用的顺序乃是照着犹太教圣经所作的划分。

犹太教圣经所作的头一个划分乃是托拉,即“教导”或“法律”的意思。在学术文献中,常以其希腊名称称其为“五经” (五卷书) 。这五部经典是一组的,由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所组成,并在基督教旧约圣经的所有版本中均位列第一。
根据拉比的传统,摩西五经的五部书是由摩西所写,除了申命记最后的八节论到了摩西的死之外[6]。时至今日,大多数世俗的学者都同意摩西五经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作者,并且是花了数世纪才成书。[7]
19世纪末起,在世俗的学者中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即底本学说。该学说主张头四卷书——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和民数记乃是借着结合四部独创独立的原始资料,即知名的耶和华文献、伊罗兴文献、申命记文献以及祭司文献,于公元前450年创作而成[8]。现在,这样的方法已广泛地被视为过时了,[9]然而对特殊的申命记及祭司的神学与词汇的鉴定仍相当广泛,并被用来形成新的方法,以主张这四部书,随着时间、借着圣经经句片段的缓慢累积而逐步结合而成,或是由之后的作者/编者对基本的文本进行增补而成[10]。与此同时,已有一个趋势,乃是将摩西五经的起源在时间点上向后推移。而近来最新的提议则是将其定在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帝国的犹大省。[11]
与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和民数记不同,申命记被分开来个别看待。将其放在底本学说中而论是不恰当的,因为不同于其他四卷书,它是由单一“来源”所组成。该书形成的过程可能花费数百年,从公元前八世纪到前6世纪[12],而其作者则被不同地鉴定为属先知界的(因为《申命记》所关心的事反映出先知们所关心的事,特别是何西阿)、属利未祭司界的 ( 因为该书强调利未人的角色 ) 、以及属智慧及文士界的(因为该书推崇智慧,而且因为写成该书的条约形式最为文士所知悉)。[13]申命记之后被用作为公元6世纪初期所写的以色列通史的引言,但之后仍将其从历史中分离出来,并用以凑成摩西五经。[14]
前期先知书 ( Nevi'im Rishonim [נביאים ראשונים] ) 构成了希伯来圣经所作的第二个划分的头一部分。Nevi'im这字被译为“先知书”。路得记在希伯来圣经中是被归在最终篇章的部分,但在基督教圣经中则被安插在士师记和撒母耳记之间。
根据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2世纪的犹太教传统来看,约书亚记是由约书亚所写,士师记和撒母耳记上则是由先知撒母耳所作 (撒母耳记下是由先知迦得和拿单所作) ,然而列王纪上下两部则都是由耶利米所作。[15]
从1943年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已接受了马丁·诺特的论调,即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构成了一个单一的作品,即所谓的“申命记的历史”。[16]马丁·诺特相信,这一历史是在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期间 (约公元前609至前539年) 由单一作者所写,而该名作者/编者则以一个在约西亚在位期间 (约前640至609年在位) 已写成之较早版本的申命记作为起头,然后再挑选、编辑、创作以写成这连贯一致的著作。[17]法兰克·摩尔·克罗斯 (Frank Moore Cross ) 之后则提出有一个更早的版本在约西亚的时代在耶路撒冷已写成,然后这个版本被修改、扩充而成为马丁·诺特所说的那个版本。然而学者们之后又进一步发现更多的版本和作者。[18]到了199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申命记历史的存在性[19],而这几卷书的由来问题仍备受争议。[20]
Remove ads

现代的学者将以赛亚书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都有不同的由来:[21]“首部以赛亚书”("First Isaiah"),1~39章,包含有历史上公元前八世纪先知以赛亚的话以及之后他的门徒所扩展的部分;[22]“次部以赛亚书”(Deutero-Isaiah),40~55章,由一名匿名的犹太作者于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时期的末了在巴比伦所作;[21]:418 以及“三部以赛亚书”("Trito-Isaiah"),56~66章,在从巴比伦归回后不久由匿名的门徒于耶路撒冷所作[21]:444 (虽然有些学者认为55~66章是在巴比伦陷落之后而作。)[23]这种照着被掳前、被掳时、被掳后这样顺序的资料素材是有些使人误导的,因为在所有这三部分明显都有重大的编辑。[24]
耶利米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末及前六世纪初。耶利米书中描述了作为该先知同伴的巴录,在许多场合中写下了他的话。据此,已有许多人推测巴录编写了该卷书的早期版本。[25]早在二十世纪初,西格蒙德·莫温克尔(Sigmund Mowinckel)鉴别出该卷书中三个类型的素材,耶利米书1~25章(类型A)是耶利米自己的话,传记式的散文体素材(类型B)是由仰慕者于公元前580~前480年所写,以及剩余部分(类型C)是于后期所写。[26]对于莫温克尔的见解已有相当多的争论,尤其是对耶利米书素材的广度和巴录(可能为类型B素材的作者)的角色。[26]人们普遍认为,本卷书与前期先知书中的申命记的来源有很强的关联,以现代的说法,这就概括重述了这样一个传统的观点:耶利米写了他自己的书也写了列王纪。[27]
以西结书书中本身即描述为先知以西结的话。以西结是一位在公元前593~前571年间,在犹太人被掳期间住在巴比伦城中的祭司。[28]然而,各种不同的手稿彼此之间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显然地本卷书一直受到广泛的编辑,[29]而以西结自己可能就负责了部分本卷书的修订。
一般普遍认为,现今所有的以西结书,乃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在祭司界忠于基于史实的以西结并与圣殿息息相关之人的作品。[30]
在《希伯来圣经》中,《小先知书》是一卷书。许多(虽然不是全部)现代学者都同意,这十二先知书是经过了一个编辑的过程,从而产生了这连贯一致的集合[31]。这个过程据信在波斯时期(公元前538~前332年)已达到其最终的形式,然而对于此是早还是晚则仍有分歧[32]。对于个别卷书,学者们通常假定在先知传统中存在着一个原始核心,可将该传统归因于以其名来命名书卷的人物[33]。值得注意的一个例外是《约拿书》,该书是一个不含先知神谕的匿名作品,很可能是在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2~前167年)所作[34]。

虽然有一些诗篇带有标题,似乎确认了其作者,然而这些很可能是为了需要在传统中找一个显著的标识而有的结果。[35]个别的诗篇来自于迥然不同的时期:“……有些诗篇是以一位在位的国王和在圣殿中一个建立起的膜拜仪式为前提,其他的则清楚地提到被掳的事并以此为前提。”[36]
约伯记的作者不详,且不太可能早于公元前六世纪就已写成。积累的证据则似乎暗示著一个被掳时期之后的日期。[37]约伯记含有一千多行,当中约750行构成了本卷书的原始核心。[38]
箴言是由从各种不同来源的几个采集所组成。[39]10章1节至22章16节很可能是最老的章节,而第一到第九章则被写成开场诗——有些人就质疑这是发生在被掳前还是被掳后。其余的篇章很可能是更晚的部分,而本卷书约于公元前三世纪达到其最终的形式。[40]
塔木德将撒母耳论为路得记的作者,但这就与书中的几个细节相冲突。[41]已有人提出(虽未能被证实)该匿名作者是个女的,或是若是个男的,那就是个认真看待妇女问题的人。[42]本卷书大体上是一个整体,虽然大卫的家谱似乎是后来才添加的。[43]
雅歌传统上被认为是所罗门王所作,但现代的学者们却追溯其为约公元前三世纪的著作。[44]学者们仍然争论其是否是个单一一体的作品(而因此来自于单一作者),或是以选集的性质而成的多人著作。[45]
传道书通常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中期,出处很可能是在耶路撒冷。书中宣称所罗门为其作者,这在文学上其实是种虚构,而作者也把自己认定为“传道者”(Qoheleth),一个隐晦含义的字,评论家已多方面地将其理解为乃个人的名字、一个笔名、一个缩写字、抑或一个职务。作者最终自我认定为“牧人”(shepherd),一个通常暗示为皇室的头衔。[46]
传统上,耶利米哀歌乃属先知耶利米所作。语言学和神学上的相关证据则指出其由来为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前二世纪的一本与众不同的书,该书内容在被掳之时及被掳之后的犹太人社区中特别的哀悼纪念活动里有提到其由来。[47]
以斯帖记是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或前三世纪初在东方海外聚居的犹太人之中所写成。本书的体裁为中篇小说或短篇故事,并借鉴了智慧文学的主题。本书的来源则仍然未解。[48]
但以理书将其自身描述为一个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一位名叫但以理的先知的作品。然而绝大多数的现代学者们都将本书追溯至公元前二世纪。[49]而在马加比家族时代写下本书,以向其犹太同胞们保证他们所受到叙利亚人的迫害会结束,并会见到他们得胜的该名作者,似乎是以围绕着传奇性的人物但以理来建构本书。但以理在以西结书中曾被提及,而以西结则因着其智慧和正直与挪亚及约伯同列。[50]
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原本是一部作品——以斯拉-尼希米记。威廉逊(H.G.M Williamson,1987)提出促成该最终作品的三个基本阶段:1.由各种不同的名册和波斯文件所组成的作品,因威廉逊相信其真实性,所以成为了该卷书的最早部分。2.约公元前400年由“以斯拉回忆录”和“尼希米回忆录”所组成的作品。3.约公元前300年,由最终的编者将以斯拉记的1~6章作为早先所组成之文本的引言而组成的作品。[51]葛拉比(Lester Grabbe,2003)则提出了约于公元前300~前200年间,在托勒密时期稍晚,由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两文本的结合,并连同一些最后的编辑所成的作品。[52]
《历代志》是利未人圈子当中的一部匿名作品,很可能于公元前4世纪末在耶路撒冷所作[53]。虽然该卷书分成两部分(历代志上、下),但大多数的研究则提出了一个单一的基础文本,并带有之后冗长的新增和修订的部分,以突显某种重要性,像是膜拜仪式或是祭司体系[54]。
次经/经外书

但以理书的希腊文本含有在希伯来/阿拉姆语版本中未找到的增补,但全都是匿名的。亚撒利雅祷词(亚撒利雅是但以理的同伴之一)很可能于公元前169(8)~前165(4)年间,当安条克四世压迫犹太人之时所写成。三童歌(三童即被丢入火炉中的三人)可能由祭司界的人于耶路撒冷所作。苏珊娜书可能于公元前170~前130年在希腊化抗争的环境背景下写成。比勒与大龙则难以确定其年代,但可能是在公元前六世纪末。[55]
耶柔米将圣经翻成拉丁文的译本(武加大译本)包含有四部厄斯德拉书(厄斯德拉即以斯拉)。耶柔米的厄斯德拉一书、二书最终改名为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在大部分的版本中,剩余的书每部则搬到两处,但编号系统仍相当混淆。现今的厄斯德拉前书则取材自历代志和以斯拉记,但完全忽略尼希米记。该卷书很可能于公元前200~前100年间完成。[56]厄斯德拉后书除了将以斯拉作为核心主角外,与其他厄斯德拉书并无关联。该卷书很可能在公元70年在罗马人毁了圣殿后不久写成。
《巴录书》的作者传统上被认作为是耶利米的同伴巴录,但这又被认为是不太可能的。有些学者提出该卷书是于马加比家族时期间或之后不久写成的。[57]
马加比一书的匿名作者是个受过教育的犹太人且是一名严肃的历史学家。该卷书最有可能追溯至公元前100年左右。[58]马加比二书是一部由一位来自昔兰尼名叫杰森的不知名作家的作品经过修定及浓缩后的版本,加上由一位作了缩编本(Epitomist)的匿名编者所作的一些文章段落。杰森最有可能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到末期间写该书,而缩编本则可能是在公元前63年完成。[59]马加比三书内容则与在起义前半世纪在埃及的犹太社区有相关,这就暗示了该作者是个埃及裔的犹太人,很可能是个在亚历山大港的本地人。该卷书非常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00~前75年间完成。[60]马加比四书很可能是在公元一世纪中叶由一位住在叙利亚或小亚细亚的犹太人所作。[61]
《耶利米书信》不是由先知耶利米所作,该作者显然地挪用该先知的名字以为其写作增添权威性。该卷书也不是耶利米的秘书巴录所作,虽然在天主教圣经和钦定本圣经中该卷书是作为巴录书的最后一章出现。内部证据则指出该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17年,而作者很可能是写信给大流散之犹太人的巴勒斯坦犹太人[62]。
《玛拿西祷言》自我描述为一个邪恶但现今悔改了的玛拿西王在其被掳到巴比伦期间所作的祷告。实际的作者不可知,而写作的年代很可能是公元前二或前一世纪。[63]
便西拉智训将其作者提为耶稣·便·西拉。他很可能是个犹太的法律学家,教导耶路撒冷的年轻人。他的孙子为希腊的译本所作的序有助于追溯该作品至公元前二世纪初期,很可能在公元前196年和安条克四世(公元前175~前164年在位)开始迫害犹太人之间[64]。《所罗门智训》不太可能早于公元前2世纪,且很可能年代在公元前100~前50年。其将所罗门认作为作者则受到质疑,甚至在中世纪也如此。该卷书显示出与埃及的犹太社区和法利赛人的教导有着密切关系。
《以斯帖记》本身很可能约在公元前400年由住在波斯帝国东部省份的犹太人所作,并且到了公元前二世纪达到其最终的形式。对于在希伯来文本中某些段落文字的正统性问题,则引致了在公元前2世纪末或前1世纪初之以斯帖记的希腊译本中的以斯帖补编受到鉴定。[65]
《多俾亚传》的内容是设在公元前8世纪,并以其中心人物——一位被掳的虔诚的犹太人——来命名。一般所认定的写作年代为公元前二世纪初。[66]
《犹滴传》的内容设置在亚述王尼布甲尼撒时代的以色列。该卷书有强烈的波斯元素,这就暗示了其年代在公元前四世纪。它也有强烈的与哈芒希王朝时期相类似的事物,这就暗示其年代在公元前二世纪。典型上,该书是被归为属法利赛人的,但也有可能其源于撒都该人。[67]
正经中的诗篇有150篇。在大部分的希腊文译本中,发现了诗篇第151篇,而希伯来文的版本则在死海古卷中被发现。[68]诗篇第152~155篇是叙利亚语的别西大译本圣经的一部分,当中有些是在昆兰被发现的。
新约

福音书和行传的作者不详,因为当中没有一个指出作者为谁。[69]然而,约翰福音可能可以被算作为例外,因为该作者提到自己是“耶稣所爱的门徒”,而且声称是耶稣圈内的一位成员。[70]今日,大部分的学者都将这一段文字视作为额外插入的部分(见下文)。
在学者们当中,一般都同意对观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显示出高程度的交互参见。通常的解释(即双源假说)为马可福音最先被写,然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依靠马可福音和假定的Q文件来写。学者们一致认为约翰福音最后才写,并使用了一个不同的传统和用了见证的主要部分。此外,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路加福音的作者也写了使徒行传,使路加福音-行传两部分成为一个单一的作品。[71][72][73][74][75]
根据传统及早期教父,该书卷的作者是福音书作者马可,即使徒彼得的同伴。[76]然而,该福音书似乎依赖于几个潜在的来源,在形式和神学上呈现出多样化,这就说明了与传统上认为该书乃基于彼得的传讲有所违背。[77]该福音书中各种不同的元素,包括彼得职权的重要性以及基本神学的宽广,都暗示了该作者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为了一群早先已受保罗信念影响,然后却进一步发展成不受保罗支配的非犹太人的基督徒社区写下该书。[78]
早期的基督教传统认为,马太福音是由使徒马太(一名税吏、耶稣的门徒)以“希伯来文”(亚拉姆语,犹太地区的语言)写的,[79]但根据绝大多数的现代学者,该福音书不太可能是由一位见证人所写[80]。现代的学者们将该传统加以诠释并表示,帕皮亚相信马太乃是将耶稣的言论汇编成集[81]。但帕皮亚的描述并没有与已知的福音书充分相符:该书最有可能是以希腊文写的,不是亚拉姆语或希伯来文,其乃是依据希腊文的马可福音以及假定的Q文件而写,而且该书并不是言论集[82]。虽然作者的身份不详,但福音书的内部证据则暗示了其为来自一个希腊化城市(很可能是叙利亚的安提阿)的男性犹太抄写员[83]他在公元70~100年间[84]。<使用各种不同关于耶稣的口述传统以及书面来源来写此书[85]。
一般普遍接受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最先是一位单一作者给一位名叫提阿非罗要不就是一位不知名的人所写的两卷本的著作[86]。这位作者是一名“业余的古希腊历史学家”,精通希腊文的修辞学。在古代的世界,希腊文的修辞学是历史学家所该受的标准训练[87]。
根据传统,该作者是福音书的作者、使徒保罗的同伴路加,但许多现代的学者已表示怀疑,而就此一论题的舆论相当分歧[88]。他们反而相信,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是由一位匿名的基督徒作者所写,而该作者可能对文中所记录的事件都还没目睹过。所引用的证据有些是来自于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本身的内文。在路加福音的序言中,该作者提到将亲眼目睹的见证“传与我们”,并且做了“仔细的考察”,但该作者并没有提到他自己的名字,或是明确地声称是任一事件的目击者,除了有“我们”的段落之外。而在所有这些段落中,叙述都是以第一人称复数来写——该作者从未用“我”来提及自己。对于那些怀疑作者为目击者的人,有“我们”的那些段落通常被视为属于一个次要文件的片断(某些较早的记述部分),而这些段落之后被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整合到行传里头,或者这些段落仅仅只是用在航海日志中在希腊文修辞学上的一种手段。[89]
约翰福音21章24节确认了约翰福音的作者为“耶稣所爱的门徒”。从二世纪末以来,这位在福音书本身当中并未提及名字的人物,被认为与西庇太的儿子约翰为同一人。[90]然而,今日大部分的学者都一致认为约翰福音第21章其实是该福音书的附录,该卷书原本是结尾在约翰福音20章30节至31节。[91]绝大多数的学者们将约翰福音的年代定在公元80~95年间,[69][92]并且提出该作者利用了两个主要的来源:“神迹福音”(七个神迹奇事的故事集)以及“讲道”。[93]

罗马书、歌林多前书和歌林多后书、加拉太书、腓立比书、帖撒罗尼迦前书以及腓利门书几乎人人都公认乃为圣保罗之作——除了罗马书和加拉太书,其余所有的经文上方都确认这些乃来自于保罗以及至少一名其他人。这种实行在那个时期的书信中并不平常,而且亦不清楚这些其他人在他们的写作中是扮演何种角色。[94]另三卷保罗的书信——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及帖撒罗尼迦后书乃为保罗所作也受到一定的支持。而三卷教牧书信——提摩太前书、后书和提多书,很可能来自于同一作者,[94]但大部分历史批判的学者则将此三卷书视为保罗之外的某人之作。[95][96]
基督教会将《希伯来书》算入为保罗的第十四卷书信一直如此直到宗教改革时期。现今,一般人已不接受保罗为该书的作者,而真正的作者尚未可知。[97]
传统上,这些书信的作者为:使徒彼得(彼得前书、后书)、约翰福音的作者(约翰一书、二书、三书),在年迈之时所写、“耶稣基督的奴仆,雅各的兄弟犹大”(犹大书)、以及公义者雅各,“神和主耶稣基督的奴仆”(雅各书)。事实上,约翰一书是匿名的,而二书及三书只确认其作者为“长老”。大部分的学者现今认为彼得后书的作者乃使用假名,而许多人对雅各书、彼得前书和犹大书也持相同的看法。[94]
启示录的作者传统上据信与耶稣使徒约翰以及福音书的作者约翰(第四本福音书的传统作者)为同一人。此传统可以追溯至公元二世纪早期游斯丁的著作。[98]大部分的圣经学者现今相信这两名约翰为各自不同的人。[99][100]“约翰”这名,暗示了该作者为犹太裔的基督徒。虽然他从未明确地将自己认作为先知,但很有可能他是属于基督教先知的一群,而且对于在小亚细亚的教会成员而言也是这样为人所知。自公元二世纪以来,该作者已被视为与耶稣的十二个使徒之一为同一人。这通常都会联于一个假定,即同样的作者写了约翰福音。然而,其他人则争议该作者也有可能是以弗所的长老约翰,此一观点乃在于优西比乌所引用的传统是否提到使徒以外的人。因此,“约翰”的确切身份仍然不明。[101]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