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荃湾官立工业中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荃湾官立工业中学(英语:Tsuen Wan Government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简称荃工[6],原名荃湾官立实用中学[7][8],是一所昔日位于香港新界荃湾牛牯墩城门道7号、现已迁校的官立工业中学。该校于1961年由港英政府创立[9],于1991-94年间分期迁校及转为文法中学,并更名为上水官立中学[10][注 1]。迁校前,主要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11][12]。而旧校舍则改予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作荃湾评核中心之用。在兴建荃湾官立小学,即荃湾官立实用中学前身之前,学校所在的牛牯墩地段原为私人土地[13],有意被乡民建成三栋屋村[13]。
Remove ads
校政管理
- 历任校长
- 1961年至1964年:丁绍生 先生[2][14][15]
- 1964年至1968年:S.A.E. Fraser 先生[12][16]
- 1968年至1971年:赵不辛 先生[17][18]
- 1971年至1975年:江之䤆 先生[15]
- 1975年至1977年:孙志成 先生[15]
- 1977年9月至1977年10月:潘炜棠 先生[19]
- 1977年10月至1979年:江绍忠 先生[20]
- 1979年至1981年:黄柏栋 先生[21]
- 1981年至1984年:邓炳良 先生[22]
- 1984年至1985年:王忠义 先生[23]
- 1985年至1987年:吴业亨 先生[24][25]
- 1987年至1989年:刘海东 先生[26][27]
- 1989年至1990年:邓钦文 先生[27]
- 1990年至1992年:刘继海 先生[28][15]
- 1992年至1993年:赵炳浩 先生[6]
- 1993年至1994年:郑刘玉琼 女士[6]
- 历任副校长
Remove ads
学校历史
1956年8月,香港工务局把城门道7号新建校舍交付教育司署[15],教育司署决定开办荃湾官立小学。后来于1961年9月,政府将小学所在地改办荃湾官立实用中学(Tsuen Wan Government Secondary Modern School)[8][15],是当时荃湾区仅有两所中学的其中之一,另一所为同年创办的荃湾官立中学[2]。此举目的在于向缺乏足够升学途径的小学毕业生提供出路(其时学生只能选择入读学费高的私立中学或停止升学),以免出现太多街童引致社会不安[2]。进行学校重整兼扩建工程来自荃湾厂商会联同香港棉纺业同业公会捐出的三十万元[29],1962年完成计划[30]。
荃湾官立实用中学的开幕礼于1964年11月25日举行,由时任港督戴麟趾主持仪式[31]。创校初期只有十个课室可供使用[12],因为校舍原为1955年8月港英政府开始推行《小学扩展的七年计划》下,因应荃湾人口增加急速而建议设立的其中一间五间官立小学─新界首间男女文法英文小学荃湾官立小学(Tsuen Wan Government School)[注 2]。1962年,校方才兴建第二座教学楼[32],内设两个工场、两个实验室、四间课室以及打字室与绘图室各一[12]。1950至1960年代办学阶段已设有教职员宿舍、校工宿舍和操场[2]。图书馆由位于学校大门左方的公立牙科诊所改建而成[2]。
课程上而言,荃湾官立实用中学提供三年制中学教育[29][25],并在1963年9月更名为荃湾官立工业中学[15]。由于处于过渡期,在荃湾官立小学过渡成为海坝街官立小学期间,小五至小六年级学生仍与荃湾官立实用中学共用同一校舍[15]。同期为迎合工业发展趋势,政府开办了九龙工业学校、摩利臣山官立工业中学以及赛马会官立中学[2]。及后于1964年,该校按教育政策扩展为五年制初中与高中工业教育[12],学生可自1966年起应考香港中学会考[2]。新学制于1965年9月正式采用[12]。然而,碍于校舍面积有限[21],政府没有拨出更多资源增办预科。故此荃湾官立工业中学由起初为实用中学至1990年代迁校前只有五个班级,升读预科者需另觅学校[8]。当学校仍办学时,高中年级划分为商科班、工科班(木工班、金工班与电学班)[33]。1964年实行全日制上课[2]。此外,校方于1964年至1966年间没有招收女生[7],1967年往后设立且招收全女生商科班[7],自此该校成为一所男女校。
由于香港工业发展式微,对培训相关人才的需求减少[34],加上此校设备不合标准及北区学额需求增加,政府自1991年起逐步迁置此校至上水,并转为文法中学上水官立中学;而旧址则于1994年停止运作[10]。其后学校的空置校舍曾被教育局辖下的冯汉柱资优教育中心使用,2006年开始改作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荃湾评核中心[35][36]。虽然荃湾官立工业中学旧址已经停办,该校校友会仍成立荃湾官立工业中学校友会慈善基金,自2004年起实践助学计划[9];对象为中国内地的学生[37][38]。另一方面,也协助重建了广东省怀集县荃工校友会培苗新宁小学、荃工校友会培苗联丰小学、广西省藤县荃工校友会大湴小学、荃工校友会大梳小学和荃工校友会张震东民生小学[39][34]。
Remove ads
校徽释义

荃湾官立工业中学仍是荃湾官立实用中学时期没有校徽[2]。至第二任校长S.A.E. Fraser于1964年受荃湾农村的农夫在田野间辛勤工作的情况启发[15],以“黄龙飞跃于青绿的田野”为设计校徽的主要图案[15]。绿色部分代青田野,黄龙代表中国人及该校学生[15],象征刻苦耐劳、节俭、诚实守礼、谦虚勤奋等美德[15]。而图案底部的三个拉丁文词语 Labore、Omnia以及Fiunt 分别解作勤奋、博学和精益求精[40]。
校歌
该校校歌于1978年由第七任校长江绍忠提出创作[2]。时任音乐教师甄何羽笙负责作曲,英文科科主任陆麦纪平负责填词[19]。
其他资料
1969年7月,荃湾官立工业中学进行“城乡学校联谊计划”,跟南丫岛南丫北段公立小学结为兄弟学校[41]。1969年至1970年,校方把学校课室外装成电子实验室,是当时首间引入电子课程的官立工业中学[18]。规模上,1992年的校园内包括了十一间课室、一个图书馆、九间特别室(两个实验室、一个木工工场、一个金工工场、一个设计室、一个工业绘图室、一个打字室、一个电子与电学工场以及一个电脑室)以及一个由有盖操场改装而成的礼堂[15]。
另外,该校曾颁发数个奖学金项目:香港餐具大王兼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前会长庄重文于1964年发起中华厂商会奖学会计划[18],学校是受惠一员。其他项目尚有庄氏以私人形式的概捐、荃湾扶轮社、佳富织造有限公司及李宝椿慈善信托基金等人士或机构捐赠奖学金[18][11]。
班级结构
荃湾官立工业中学1963年的中一年级设有三班,中三年级共计十班[15]。1982年至1983学年计有十六班[42]。1991年,学校旧址应教育署安排停收中一新生[6]。1992年推行缩班政策[6],以为全面迁校作准备,中二年级至中五年级有十二班[15],每级设有两班工科班予男生学习,一班商科班予女生上课[15]。1992年至1993年,全校只余下六班[6]。
校内组织
1966年,荃湾官立工业中学建立荃湾第四旅男童军[2],1967年又成立红十字会新界第一队中学青年团队(新界第三十一旅)[7]。至于校友组织,毕业生在1966年成立了校友会[41],1978年二度成立停止运作的校友会[2],2002年三度重新组成校友会至今[8]。而其余曾出现过的学会、活动组或组织包括如下[43][44][12][21][22]:
Remove ads
知名教师
- 汤启康(1968年至1973年):前香港教育署副署长和前圣公会曾肇添中学校长、2001年铜紫荆星章得主[2][44]
- 陆施燕燕:前长洲官立中学及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校长[2]
- 杨玉麟(1969年至1974年):前仁济医院董之英纪念中学校长[2][45][46]
- 林瑞馨:前香港教师会李兴贵中学校长[47]
- 赵谭继谦:前龙翔官立中学校长[23]
- 李超源:前新加坡大学音乐系高级讲师兼系主任、前罗富国教育学院及香港教育学院讲师、前香港中乐团副指挥及副音乐总监、前台湾屏东国立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47]
- 简国材(1966年至1968年):教育署辅导视学处小学课程设计总主任、第一代教育电视制作人[2][48]
- 黄达昇(1963年至1969年):前地政总署高级首席地政主任、2000年铜紫荆星章得主[2]
- 谢德安(1966年至1974年):前教育署高级教育主任、东华三院学务总主任[2]
- 戚懿璧:前沙田官立中学及何东中学校长
Remove ads
著名/杰出校友
- 教育界
- 陈国贲(1966年中五):前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兼教授[49][50][注 3]
- 叶伟彰(1967年中五):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副教授、育贤学校校监[51]
- 麦海华(1969年中五):前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49][52][53]
- 陈善伟(1969年中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及主任、电脑辅助翻译文学硕士课程主任及翻译科技研究中心主任[2]
- 张越华(1970年中五):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前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太平绅士[54][38]
- 陈联洲(1975年中五):前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教授[49]
- 麦沃华(1980年中五):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心诚中学校长[19]
- 邱少雄,MH(1981年中五):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校长[55]、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副主席
- 政治、公共事业界
- 杨森(1967年中五):前立法会议员(香港岛)、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誉助理教授[49][50][56][注 4]
- 刘启雄,BBS(1967年中五):前房屋署副署长、2010年铜紫荆星章得主[2]
- 梁玉书,BBS(1968年中五):前地政总署副署长(一般事务)、2011年铜紫荆星章得主[2]
- 崔伟诚(1977年中五):前渠务署助理署长(机电工程)[54]
- 刘业成,SBS(1979年中五):前警务处副处长(行动)及临时副处长(特别职务)、2019年银紫荆星章得主[55]
- 陈秋发,JP(1981年中五):机电工程署助理署长(铁路)
- 刘泽基(1990年中五):香港警察机动部队警署警长、2019年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知名人物[57][58]
- 商业、专业界
- 何剑生(1966年中五):美国上市公司陶氏化学旗下、美国最大精细化工公司罗门哈斯(Rohm and Haas)研究员及发明家[49]
- 陈家驹,GBS,JP(1968年中五):建造业议会主席、前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香港分会主席、1989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香港城市大学前校董会成员、1998年铜紫荆星章得主、太平绅士[59]
- 黄永恒(1970年中五):前赛仕软件大中华区总裁[2]
- 廖胜昌(1974年中五):前太古地产独立非常务董事、香港理工大学院士兼建筑及房地产学系荣誉院士及兼任教授、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亚太区分会创会主席[60][58]
- 朱永佳(1978年中五):广东鼎龙实业集团旗下广州卡丽皇家金煦酒店管理事业部总经理、前铜锣湾皇冠假日酒店总经理
- 劳富文(1978年中五):香港富康集团董事长、广东省云浮市政协委员、第十六届世界杰出华人奖得主[61]
- 汤亚卿(1980年中五):上市公司维他奶国际公司董事会秘书兼授权代表[62]
- 邓青怡(1980年中五):前嘉里物流企业发展部总监兼中国区副总裁[19][2]
- 王国良(1983年中五):中国建设银行(亚洲)信息技术管理部主管兼总经理、高登讨论区创始人
- 演艺界
- 胡大为(1964年入读):香港剪接师、前香港电视节目主持人及电台节目主持[63]
- 高先明(1981年中五):香港电影及电视剧导演/监制[2]
- 高林豹(1981年中五):香港电影导演及监制[2]
- 李建良(1982年中五):香港男配音员[2][64]
- 邱福庆:前无线电视编剧[2]
- 其他界别
注释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