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叶惠康

香港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叶惠康SBSMH(英语:Yip Wai-hong,1930年12月31日—2024年6月16日),香港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就读广州市培正中学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先后毕业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55年)、美国肯塔基州南方浸信会神学院英语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宗教音乐硕士,1969年)及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浸信会神学院英语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音乐艺术博士,1979年)。曾于香港浸会大学任教达30年,为该校音乐系创系系主任,历任文学院院长及校董。叶惠康毕生致力于香港音乐教育、推广及普及工作,曾先后创办香港儿童合唱团泛亚交响乐团英语Pan Asia Symphony Orchestra叶氏儿童合唱团香港儿童交响乐团等音乐团体,被誉为香港的“儿童合唱团之父”。[2]:106-112[3][4][5][6][7][8][9][10]:10-29[11]

事实速览 叶惠康 SBS,MH, 罗马拼音 ...

2017年11月7日,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向叶惠康颁发“CASH音乐成就大奖”,以表扬其音乐才华以及对香港音乐界所作出之重要贡献。[12][9][13][14]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

1930年12月31日,叶惠康出生于广州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叶家育有九名子女,叶氏排行第九。父亲叶培初广东台山筋坑人,毕业于广州珠光里“培正书塾[注 1],曾任培正校董会主席、同学会会长。[15] 因叶培初为培正中学及培道中学校董的关系,叶家九名子女中,男孩均被送往培正中学念书,女孩则至培道中学就读。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广州培正中学校长黄启明率该校员生从广州往鹤山避难,当中包括叶家,然因叶惠康当时年纪尚小,家人未允其随行。1938年,广州培正中学迁至澳门,叶惠康方正式入学,成为该分校的首批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念完初中后方于1945年返回广州继续升读高中,直至1949年毕业,其所属级社为“坚社”。[2]:107[10]:10-13[16]

青年

叶惠康自小已学习大提琴钢琴,遂对音乐怀有浓厚兴趣,而叶家九名子女皆曾学习音乐,叶父亦有拉锯琴的习惯。然而,叶父却以无助生计为由,禁止子女投身音乐相关行业,但叶惠康始终钟情于音乐。1949年,叶惠康中学毕业后,报考私立广州大学当时设于香港的私立大专广大书院,修读土木工程系。翌年,叶惠康得到当时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军医的三姊叶惠芳向叶父说项,叶惠康终获叶父批准修读音乐。叶惠康遂随三姊北上,后报读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并获取录,主修作曲,并结识了广州人蔡正怡,二人不久结为夫妇。[2]:107[10]:13-20 1950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整顿国内高等院校,并颁布相关规定,集中处理有美国背景的文化及宗教团体,当中正包括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开办的燕京大学,该校遂于1952年停办。[6][10]:21 与此同时,中共亦仿效苏联,以培养专才为教育政策方针,大部分燕京大学音乐系的学生遂遭调往北京师范大学,其余的少数学生则获安排转至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接受音乐专业培训,当中包括叶氏,并入读该校作曲系。叶氏后于1955年毕业,毕业作品为〈大提琴协奏曲〉。[2]:107[10]:21

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叶惠康得到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同为广州培正中学校友的作曲家及小提琴家马思聪青睐,于1956至1957年间获安排在苏联作曲家鲍里斯·阿拉波夫英语Boris Arapov的指导下研习作曲,更准备追随阿拉波夫到苏联深造。然而,因叶家当时被指带亲美及反共背景,叶氏到苏联深造的安排遂遭禁止。为此,叶氏曾于1957年的“大鸣大放”运动中向毛泽东致函批评留学安排不公。同年,“反右运动”爆发,叶氏因其批评而遭划定为“右派分子”,翌年与妻子蔡正怡二人被派往湖北省接受劳动改造。蔡氏被分配到武汉喂猪;叶氏则于潜江耕田,又曾于荒野中采摘棉花,在长期挨饿的情况下致使其体重曾一度由164磅暴跌至88磅,更曾萌生自杀念头。经历为时18个月的劳动改造后,叶氏获准到武汉音乐学院执教,并曾为武汉大剧院作曲,终于1961年获摘除“右派”帽子,及后成功申请移居香港。[4][6][9][10]:21-23

中年

抵港后,叶惠康于1962年得到澳门及香港培正中学前校长、时任香港浸会书院[注 2]校长林子丰的协助,获安排到浸会书院教授音乐欣赏课,并负责发展合唱团,训练学生于每年的基督教大学周会上合唱。叶氏曾为该校学生增设音乐理论、合唱课,并根据学生已有之音乐基础组织乐队,以代表书院作公开演奏;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叶氏获当时浸会书院副校长晏务理(Maurice John Anderson)及书院第二任校长谢志伟的赏识和肯定。自此,叶氏一直于浸会书院任教,专注音乐教育工作,历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直至1992年。1960年代,浸会书院设立正式音乐课程,并陆续开办正规的音乐理论课程,后因应规模日渐扩大,校方亦考虑开设音乐系。1970年代初,叶氏筹备成立浸会书院音乐艺术系(今浸会大学音乐系),后该系于1973年正式成立,叶氏遂出任系主任,长达二十年之久。1980至1984年,叶氏兼任浸会学院文学院院长。1993年,叶氏获委任为浸会学院校董,见证浸会学院于翌年正式升格为浸会大学。叶氏于浸会书院任职期间,又曾组织女声合唱团和基督徒诗班,并应邀赴海外作巡回演出。[2]:107[6][7][12][10]:23-24

叶惠康在浸会大学任教期间,曾两度赴美国进修音乐教育。1969年,先于美国肯塔基州南方浸信会神学院英语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修得宗教音乐硕士学位,毕业作品为交响诗〈大地交响曲〉。1979年,叶氏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浸信会神学院英语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获得音乐艺术博士,并创作了钢琴协奏曲〈试探〉,兼获颁学业成绩优异奖。[2]:107[12][7][10]:23-24

除于香港浸会大学发展其音乐教育事业外,叶惠康亦积极推动创立香港本地的儿童和青年音乐团体。1969年,叶氏创办香港儿童合唱团,后历任该合唱团指挥、音乐总监及董事会主席,直至1983年。叶氏之长女叶羡诗、次女叶咏诗、前任香港管弦乐团首席敲击乐师龙向荣、小提琴家龙向辉等皆曾为该合唱团之团员。[7] 叶氏于香港儿童合唱团任职期间,该合唱团曾三度获国际音乐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邀请,于分别在澳洲瑞士加拿大举行的1974、1976及1978年会议上作示范表演。[7][12] 1970年代中,叶氏又曾协助筹组和指导了多个香港儿童合唱团体,包括于1974年成立的香港首个地区性儿童合唱团——黄大仙儿童合唱团。其后,叶氏曾向香港政府音乐事务统筹处建议,以黄大仙儿童合唱团为蓝本,于香港各区组织地区性儿童合唱团。[17]:188 1976年,叶氏成立泛亚交响乐团英语Pan Asia Symphony Orchestra,出任该团指挥及音乐总监;该乐团成立宗旨乃为浸会大学音乐系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并致力于推广古典音乐及中国管弦乐作品。1982年,叶氏出任当时于香港举行的国际儿童合唱节的艺术总监,其后组织成立国际儿童合唱及演艺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hildren's Choir and Performing Arts),并获选为主席,负责策划和推动于香港举行的国际音乐演出和交流活动,如音乐会、研讨讲座等。[2]:107-108[6][7][18][12][19] 1987年,叶氏获推举成为国际儿童合唱及演艺协会永远名誉主席后,于1999年再度出任该协会主席至2002年,后复获推举为永远名誉主席。[20] 1983年,叶氏离开香港儿童合唱团,同年创立叶氏儿童音乐实践中心叶氏儿童合唱团,并出任二者之音乐总监,兼任后者指挥,强调正统的基础音乐教育、训练及表演。[19] 前者主要开展有关音乐对婴儿及儿童心智发展的研究,并着手开发系统化而创新的儿童音乐教材如电脑游戏等;后者则承接叶氏多年来在培训和指导儿童合唱团的基础,让更多有志于音乐的儿童接受音乐教育及得到于香港乃至世界各地公开表演的机会。[2]:107-108[6][7][18][12][19] 1987年,叶氏获推举成为国际儿童合唱及演艺协会永远名誉主席后,于1999年再度出任该协会主席至2002年,后复获推举为永远名誉主席。[20]

1988年,叶氏儿童音乐实践中心设立器乐组,邀得中国小提琴家林耀基指导,及后于1996年成功培训出第一批器乐骨干成员。同年,叶惠康特创办香港儿童交响乐团,为这群优秀器乐学员提供表演机会,叶氏亦担任该乐团指挥及音乐总监。[12][20]

Remove ads

晚年

2003年7月1日,叶惠康获香港政府颁授荣誉勋章,以表扬其为推广儿童音乐教育所作出之贡献。[21] 2006年,叶氏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大学院士衔,并于首届颁授典礼上代表当届七位荣誉大学院士致谢辞。[20][22] 翌年,叶氏患上癌症,后经多次放射治疗而痊愈。[7]

2011年7月1日,叶惠康获香港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23] 2017年11月7日,叶氏于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第40届周年晚宴暨2017年CASH金帆音乐奖颁奖典礼上,获该协会颁发“CASH音乐成就大奖”,以表扬叶氏对香港音乐界所作出之长久而重大的贡献,并由香港浸会大学前任校长谢志伟颁奖,其赞辞则由叶妻蔡正怡所撰。[12][13][14] 2021年7月1日,叶氏获颁银紫荆星章[11] 2023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第十七届香港艺术发展奖之“终身成就奖”。[24]

逝世

2024年6月16日晚上11时,叶惠康因年事已高在香港安详离世,享年93岁。其死讯经叶氏儿童音乐实践中心宣布。[25][26]

家庭

叶惠康的祖父是台山籍华工,晚清时曾赴美国旧金山苦力,并于当地听福音后信奉基督教。回乡后,叶氏祖父开始于广州传道,是为叶家第一代基督徒。[6] 叶父叶培初于广州珠光里培正书塾毕业后,入读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受训并成为医生,后曾获奖学金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今京都大学)进修医科。1917年,叶父出任广州东山两广浸会医院院长,曾亲赴美洲为建设新院筹款。后累任两广浸信会联会主席、培正校董会主席兼校医、培正同学会会长、培道中学校董等职。[15][6][10]:11-14 叶母则于台山乡村长大,结婚后同样信奉基督教。[6]

至于叶惠康的八名兄姊,其大姐叶惠兰早年获颁奖学金赴美留学,后投身学术工作,曾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生化学系系主任;夫婿周明溪为航空工程师;二人于1947年曾接受周恩来的邀请回到中国,叶惠兰其后出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化学系教授,周明溪则成了为新中国研制国防系统的重点航空科技专家。三姊叶惠芳为美国纽约大学医学博士,专修妇产科,后加入中央军事委员会任军医,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开设妇产部,官至将军级。四兄叶惠恩曾是香港政府医生。五兄叶惠安曾任北京电机工程部门工程师。六姊叶惠英及其丈夫皆为香港珠宝商人。七兄叶惠恒则是香港资深兽医,后移民加拿大。[6][10]:20

叶惠康的妻子蔡正怡为钢琴家,二人婚后育有三女。[27][28] 长女叶羡诗曾于1993年于美国洛杉矶成立叶氏儿童合唱团,2000年返港后为叶氏儿童音乐实践中心开设叶氏儿童音乐剧团,后担任该中心副音乐总监。[12] 次女叶咏诗为指挥家,1980年代初曾就读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后于1985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颁小提琴及指挥双硕士学位。曾任香港管弦乐团驻团指挥、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及音乐总监、香港小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及指挥等职;叶咏诗之丈夫罗梦熊为退休警务处高级助理处长[27][29][12] 三女叶亦诗则活跃于美国歌剧界,及至1998年回港,担任歌剧练唱指导,为歌剧演员排练及伴奏,后加入香港歌剧院出任首席练唱指导。[30][12]

Remove ads

评价

1999年,香港资深乐评人周凡夫曾称许叶惠康为香港儿童合唱教育作出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其一、创建“叶氏儿童合唱团教育法”。其二、经常带领香港儿童合唱团和叶氏儿童合唱团到世界各地演出,成功将香港的儿童合唱带到国际乐坛。其三、改变了人们对儿童合唱的偏狭观念,并使人们重视儿童合唱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31]

主要作品

管弦乐

更多信息 年分, 作品名称 ...

大合唱

更多信息 年分, 作品名称 ...

流行曲

更多信息 年分, 歌曲名称 ...

奖项及荣誉

更多信息 年份, 奖项或荣誉 ...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