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褐毛柳

楊柳科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褐毛柳
Remove ads

褐毛柳学名Salix fulvopubescens)是台湾中高海拔山区特有杨柳科柳属植物,常见于开阔且日照充足的环境,嫩枝与叶背常有褐色的柔毛,因而得名。模式标本采集自阿里山,故又称阿里山柳[2]。褐毛柳每年三、四月开花,约莫在春夏之交结果。由于能在相对严苛的条件下生长,且根系有利水土保持,可作为山区道路的景观植栽种植[3][4]

事实速览 褐毛柳, 保护状况 ...

许多植物学家认为褐毛柳包含三个变种,除承名变种外,尚有薄叶柳英语Salix doii白毛柳,三者的形态与生长环境都很类似,但也有植物学家认为不应将三者归为同一物种。为避免歧义,除非特别说明,本条目所称的褐毛柳皆指承名变种。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褐毛柳为落叶性的直立灌木或小乔木[5],树高可达10米[6]胸高直径英语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可达20公分以上[7]。枝干呈浅褐色至深褐色。小枝大多生有褐色的柔毛,但偶尔也会呈现光滑无毛的状态[8]。叶为单叶,互生,纸质[6],呈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至13公分,宽1.4至3.3公分,前端锐尖,基部呈圆形或钝形,经常具有歪基[8][9]。成熟叶的正面几乎或完全无毛(叶脉处偶具稀疏的短柔毛[9]),背面灰白色并密生褐色柔毛,幼叶则正反面皆密布褐色柔毛[8][10]。侧脉10至15对,偶有17对者[8][10]。小脉分枝。叶缘通常为全缘,有时为稀疏的锯齿缘。托叶极小,叶长仅0.5毫米左右,呈卵状菱形[8]

褐毛柳的花为雌雄异株,排列成圆柱状的柔荑花序[9][10],雄花与雌花均为顶生或侧生[11]。花序梗甚短,基部常有1至2枚苞片[9]。雄花序修长而具柔毛,长3.5至5公分;雄花有2枚雄蕊,花丝长2.5至4.5毫米,基部有稀疏柔毛;花药黄色[12],呈椭圆形,长0.8至1毫米,宽0.6至0.9毫米,包含2个基部不等长的花粉囊;蜜腺1个,呈方形[8];苞片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至2毫米,宽0.7至1.2毫米,具有短柔毛,或仅在边缘处有柔毛[8][9]。雌花序的花松散生长,长2至5公分,结果时可达8公分;雌蕊无毛,呈长卵形至披针形,长1.8至2.8毫米,果期可长至5毫米;柱头2裂,柄长1至2毫米,带有柔毛;花柱较柱头裂片短;蜜腺与苞片形态与雄花相同[8]子房光滑无毛,具6至10枚胚珠,子房柄的长度与苞片相若[8][9]

蒴果褐色[12],呈线形,长5至6毫米,成熟时自尖端沿缝线开裂。种子呈绿色,长1至2毫米,种皮带有银白色的絮毛[8][11]

Remove ads

生境与生态

褐毛柳是阳性植物英语Heliophyte,生长于台湾中高海拔山区、湿度适中的空旷环境,尤其偏好面西或西南方向,土壤深厚的山坡地[11]。其能忍受长年风吹,且耐贫瘠或酸性的土壤[3][10],在海拔1600至3200米的针阔叶混合林灌丛、林缘地带,乃至道路旁,均十分常见[3][8][13]。褐毛柳约于每年的三月抽芽,四月展叶,九月进入灰叶期,于十一、十二月间落叶[12]。花苞约于二月时形成[14],并在三、四月间盛开[12][15],蒴果则于五月至七月间成熟[11][12]。由于褐毛柳是先开花后展叶,花期常可见树上开满花,却没有叶子的情况[10][12]

已知部分蛾类的幼虫,包含尺蛾科华丽妒尺蛾英语Tristeirometa decussata直线内弧尺蛾Apoheterolocha patalata),以及舟蛾科端扇舟蛾英语Clostera anachoreta,会以褐毛柳的叶片为食[16]

Remove ads

系统分类

Thumb
《台湾植物图谱》中的塔山柳图绘,早田文藏在此书中发表褐毛柳与塔山柳(现为褐毛柳的同物异名)

根据标本纪录,1906年10月,植物学家川上泷弥博物学家森丑之助等人于玉山[注 1]进行第二次植物调查时,首度采集到褐毛柳的标本[8],但这个发现并未收录于川上后来编纂的《台湾植物目录》中[17]。直到1915年,植物学家早田文藏描述并发表褐毛柳这个物种,种加词“fulvopubescens”[注 2]和名“茶色柳”[注 3]均是指其茶褐色的柔毛。然而,早田选定的模式标本并不是川上等人的标本,而是1913年5月,植物学家佐佐木舜一阿里山地区之万岁山[注 4]采集到的标本。当时,早田亦与同行伊藤武夫在万岁山附近的塔山采集到柳树标本,与褐毛柳的模式标本相当接近,但叶背不为灰白色,早田故而将之描述为另一个新物种“塔山柳”[注 5]Salix transarisanensis[19]。后来,植物学家木村有香日语木村有香认为塔山柳实为褐毛柳,因而将塔山柳列为褐毛柳的同物异名[20],后人亦采纳他们的观点,并沿用至今[6][8][9]

1988年,植物学家杨国祯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褐毛柳、薄叶柳英语Salix doii白毛柳彼此之间存在中间型个体,且会共域英语Sympatry生长,需重新审视其分类地位[21]。1996年,杨国祯与其硕士论文指导教授黄增泉,在刊载于《Taiwania》期刊的论文中,将薄叶柳和白毛柳列为褐毛柳的变种。两种柳与承名变种的主要差异,在于薄叶柳的子房有毛,叶较窄且小脉不分枝,而白毛柳的叶为椭圆形,且柔荑花序密布柔毛[22]。随后问世的《台湾植物志》第二版采纳了杨国祯和黄增泉的观点[8],连带使台湾植物学界广为沿用“三变种”的分类方式。另一方面,方振富等植物学家不同意“三变种”的观点,在其编纂的《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中,薄叶柳成为森氏柳的同物异名,白毛柳与褐毛柳则仍是两个不同的物种[9],《世界维管植物名录法语World Checklist of Vascular Plants》即采用此分类方式[23]

植物学家黄俊霖等人于2015年发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台湾山柳与褐毛柳(承名变种)的亲缘关系相当接近,仅次于被视为褐毛柳变种的白毛柳。褐毛柳与台湾山柳的祖先可能早在播迁至台湾前就分化为不同物种,但后来又经历基因混合,因此在台湾的柳属物种中,这两种柳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不过,由于台湾地形复杂,造就多样的小生境,两者遂逐渐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日照强度),透过生态位的分化形成遗传变异。另外,研究结果亦显示白毛柳与褐毛柳承名变种之间的遗传变异,可能和偏好不同年均温及日照强度的环境有关[24]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