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褐蓝子鱼
藍子魚科的魚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褐蓝子鱼(学名:Siganus fuscescens,俗名臭肚鱼(“肚”又作“都”)、象鱼、雉鱼、羊婴、娘唉、黎猛、泥鯭)为蓝子鱼科蓝子鱼属的鱼类。于1782年首次被荷兰博物学家马蒂努斯·胡图恩描述为Centrogaster fuscescens,模式产地为日本长崎。[2]
Remove ads
分布
本鱼西太平洋区,包括斯里兰卡、印度、安达曼海、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台湾、越南、中国沿海、印尼、新几内亚、澳洲、密克罗尼西亚、帕劳、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诺鲁、所罗门群岛、斐济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等海域。[4]
生活水深1至50米。[4]
特征
本鱼体呈长椭圆形且侧扁,标准长度为其深度的2.3至2.9倍。头部的背部轮廓在眼睛上方微弱到显著凹陷,鼻子呈钝或尖。前鼻孔有一个瓣,随着鱼的生长而变短[5],体侧上褐绿,下为银白;杂以白微带浅蓝的圆斑。沿体纵轴排列成行。侧线下,斑点大,成6行,侧线以上,斑点小,排列约成18至20行。背鳍和臀鳍的鳍棘部具明显缺刻。尾鳍在幼鱼时期成浅凹形,成鱼则呈浅叉形。受惊吓时体色变成暗棕、灰棕和白色交杂[6]。背鳍硬棘13枚、软条10枚;臀鳍硬棘7枚、软条9枚。体长可达40公分。鳍棘有侧沟,会分泌毒液,被刺伤会麻痹。同属的另一个种长鳍蓝子鱼(学名:Siganus canaliculatus,也称臭肚、象鱼)与此品种相似,但色不同。

生态
本鱼栖于平坦底质浅水或珊瑚礁,于高纬度地区,则栖息于岩礁区或浅水湾。幼鱼的饮食以丝状藻为主,而成鱼则偏好叶藻和海草。当幼鱼到达珊瑚礁平台时,它们会聚集成群,正常规模为200只,但最多可达5,000只。当它们长到3个月大时,鱼群中的鱼数量会减少到约12条。在产卵前,该物种在内礁滩的凸起区域形成30-60只的聚集体,并在新月的第四天或第五天产卵。产卵发生在珊瑚礁边缘附近,每只雌鱼一次产卵约30万。
食用
泥鯭曾经算是下等价钱的“食用鱼”,不能上大桌,即是不会出现于喜庆宴会的菜单之上。这是因为从前往来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只能依靠船运,而在当时水质较现在好的香港来说,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码头很容易就可以钓到泥鯭鱼,不愁供应。因此香港有一句俗语“泥鯭充石班”。而泥鯭粥已经是香港美食之一,名扬日本及东南亚,而泥鯭鱼肉本身肉质相当鲜美,清蒸加陈皮、酱油和热油便十分美味,或者煮汤加姜片,也很醒胃。在台湾澎湖的烤臭肚鱼干和酸瓜臭肚是当地著名的食品。
捕捉与处理
可用竿钓、刺网及陷笼方法。由于泥鯭的鳍有毒,因此常使用泥鯭笼捕捉,是由铁丝网包成的一个笼,设有一个“有入无出”的入口,结构由鸡笼变化而来。笼内放泥鯭鱼爱吃的食物如油条或面包皮之类。可以同时一人操作多个泥鯭笼和捉鱼的据点,本小利大,操作简单,泥鯭鱼获可免身体受伤。 [7]。 劳工手套及剪刀是捉泥鯭鱼之必要工具。不可将肠管弄破,以免污染鱼肉。
相关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