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夏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夏以到首都中兴府(兴庆府)的远近,将其国土分为“世界(京师)”“地中(内地)”“地边(边境)”三个部分(地中和地边又合称“边中”)[1]。西夏在京师有类似中原王朝的府、州、郡、县设置,而在边中地区则为经略司——监军司——城池三级体系,相当于辽、宋、金等中原王朝的路——府、州——县体系。其城池虽有州、郡、县、城、寨、堡、镇、军之名,却并无中原王朝的州县体系。《宋史·夏国传》《武经总要》《舆地广记》《西夏地形图》《天盛律令》《杂字》等宋人、西夏人文献均对西夏行政区划有记载,但多有不同。
![]()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3年3月4日) |
京畿地区
根据《天盛律令》,西夏的京畿地区分为“中兴府”与“五州地”[1]:485,529,531。中兴府辖华阳、治源[1]:363“南北二县”[1]:485。五州地从北到南依次是定远县(定州)、怀远县(怀州)、临河县(永州)、保静县(静州)与灵武郡(顺州)[1]:363。南北二县与五州地合称“京师界七种郡县”[1]:319。
左右厢与经略司
边中监军司、刺史与转运司
《宋史·夏国传》称西夏大庆元年(1036年)时“有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龙皆即堡镇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凡十九州,而西夏鼎盛时期“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灵、曰洪、曰宥、曰银、曰夏、曰石、曰盐、曰南威、曰会。河西之州九:曰兴、曰定、曰怀、曰永、曰凉、曰甘、曰肃、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宁、曰乐、曰廓、曰积石”,仿佛西夏也如中原王朝那般采用州县制度。然而,西夏文献《文海》云,州“此者阵城也,壁垒之谓也”[4]:474,反映出西夏绝大多数的州仅是城池、堡寨之名号,并非辽、宋、金等中原王朝那样的中级政区;《宋史》罗列的西夏各州名目,仅代表了西夏的疆域范围[5]:708。西夏在经略司之下真正行使地方行政职能的,是各处监军司、刺史与转运司。
根据《宋史·夏国传》,西夏“有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曰石州祥祐,曰宥州嘉宁、曰韦州静塞、曰西寿保泰、曰卓啰和南、曰右厢朝顺、曰甘州甘肃、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镇燕、曰白马强镇、曰黑山威福”,反映了西夏前期的情况。
到了天盛年间,西夏已增加到十七处“边中监军司”,分别为北院、宁星[注 2]、石州、东院、韦州、西寿、卓啰、南院、西院、肃州、瓜州、沙州、黑水、啰庞岭、卧黑山、南地中、北地中,皆为中等司[1]:363,369-370。
Remove ads
西夏在二十处地方设有“边中刺史”一人,视同中等司[1]:365,除了十七处监军司以外,还有五原郡(盐州)、大都督府(灵州)、鸣沙军三处[1]:369。西夏的刺史不设置属官,也不是地方军政民政的主官,职能更接近汉代的刺史,广泛监察吏政、钱粮、刑名、边防、兵符等事务[12]。
西夏还设置了十处“边中转运司”,包括:沙州、黑水、卧黑山、卓啰、南院、西院、肃州、瓜州、大都督府、寺庙山,皆为下等司[1]:363。除大都督府及地望不明的寺庙山外,其他转运司都位于西夏河西地区。
州
郡
县
城寨堡镇
- 永昌城
- 开边城
- 年晋城
- 定功城
- 卫边城
- 安持寨
- 绥远寨
- 西明寨
- 常威寨
- 镇羌寨
- 定羌寨
- 讹泥寨
- 宣德堡
- 安远堡
- 唐龙镇
- 保静镇
- 临河镇
- 怀远镇
- 定远镇
- 灵武镇
- 洪门镇
- 石门镇
- 西宁
- 永便
- 孤山
- 魅拒
- 末监
- 胜全
- 边净
- 信同
- 应建
- 争止
- 远摄
- 合乐
军
- 丰安军
- 清远军
- 赤水军
- 大斗军
- 建康军
- 宁寇军
- 玉门军
- 墨离军
- 神勇军
- 祥祐军
- 加宁军
- 静寨军
- 清远军
- 翔庆军
- 保大军
- 和南军
- 甘肃军
- 朝顺军
- 镇燕军
- 贺兰军
- 虎控军
- 威地军
- 大通军
- 宣威军
- 鸣沙军
注解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