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晋扬州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魏旧州,州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其范围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大别山巢湖以北一带。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平吴后范围扩大到江苏、安徽2省长江以南,浙江省全部,江西省(不含宜春)、福建省(不含漳州南部沿海)大部分。元康元年(291年)以后缩小至不包括江西、福建2省以外的区域。

郡级行政区

西晋扬州初领淮南、庐江2郡。泰始年间(265-274)增置安丰郡并移属豫州。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增领原孙吴扬州的庐江(同年并入晋的庐江郡)、蕲春(同年废郡并入武昌、安丰2郡)、丹阳、新都(同年改名新安)、吴郡、吴兴、会稽、东阳、临海、建安、豫章、鄱阳、庐陵、临川等郡。后增置宣城(281年置)、毗陵(281年置,311年改名晋陵)、晋安(282年置)、南康(282年置)、历阳(304年置)、义兴(304年置)6郡。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7郡移属江州。西晋末领13郡

淮南郡
曹魏旧郡,郡治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领寿春、成德、下蔡、义成、西曲阳、平阿、合肥、阴陵8县。[注 1]晋平吴后,增置历阳、当涂、逡遒、全淑、阜陵、东城、乌江、锺离8县。太康十年(289年)改封晋武帝子司马允为淮南王,淮南郡改为淮南国[参 1]永兴元年(304年)历阳、乌江2县移属历阳郡。永嘉五年(311年),汉赵刘聪攻破洛阳,淮南王司马祥被杀,国除为郡。[参 2]晋末领寿春、成德、下蔡、义成、西曲阳、平阿、合肥、阴陵、当涂、逡遒、全淑、阜陵、东城、锺离14县。
庐江郡
庐江郡在三国时期由魏、吴分治。曹魏庐江郡治六安县(今安徽省六安市北),领六安、灊、安风、阳泉、雩娄、蓼、安丰、松滋8县。[注 2]泰始年间(265-274)安风、雩娄、蓼、安丰、松滋5县移属安丰郡。晋平吴后,领原孙吴庐江郡皖县,并增置舒、龙舒、居巢、临湖、襄安5县。太康二年(281年)武昌郡寻阳县来隶。永兴元年(304年)寻阳县移属寻阳郡。永兴元年(304年)至光熙元年(306年)为成都王司马颖之子司马普封国,称庐江国。西晋末领六安、灊、阳泉、皖、舒、居巢、临湖、襄安、龙舒9县。
丹阳郡
孙吴旧郡,晋平吴后郡治仍在秣陵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镇),领秣陵(原名建业)、丹阳、芜湖、宛陵、宣城、泾、石城、陵阳、春谷、句容、永世(原名永平)、安吴、宁国、广德、怀安、临城、始安、臼阳18县。[注 3]臼阳、始安2县晋时不可考。增置临江(280年置,281年改名江宁)、溧阳(280年置)、湖熟(280年置)、江乘(280年置)、于湖(281年置)、建邺(282年置)。太康二年(281年)宛陵、宣城、陵阳、安吴、临城、石城、泾、春榖、广德、宁国、怀安11县移属宣城郡。永兴元年(304年)永世县移属义兴县,旋而复归。[参 3]建兴四年(316年)建邺县改名建康县。西晋末领秣陵、丹阳、芜湖、句容、永世、江宁、溧阳、湖熟、江乘、于湖、建邺11县。
吴郡
孙吴旧郡,晋平吴后郡治仍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领吴、嘉兴、海盐、富春、娄、钱唐、建德、桐庐、寿昌(原名新昌)、毗陵、武进、云阳12县。太康二年(281年)毗陵、武进、云阳、无锡4县移属毗陵郡。增置盐官(约280年置)、海虞(283年分吴县置)、新城(太康末置,后废)3县。太康十年(289年)晋武司马炎封其子司马晏为吴王,郡改为吴国,永嘉五年(311年)为刘曜所杀,国除为郡。西晋末领吴、嘉兴、海盐、富春、娄、钱唐、建德、桐庐、寿昌、盐官、海虞11县。
吴兴郡
孙吴旧郡,晋平吴后郡治仍在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南),领乌程、阳羡、余杭、临安(原名临水)、武康(原名永安)、故鄣、于潜、安吉、原乡9县。增置东迁(282年分乌程置)、长城(282年分乌程置)2县。永兴元年(304年)阳羡县移属义兴郡。西晋末领乌程、临安、余杭、武康、于潜、故鄣、安吉、原乡、东迁、长城10县。
会稽郡
孙吴旧郡,晋平吴后郡治仍在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领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鄮、始宁、剡、永兴、诸暨10县,[注 4]至西晋末不变。
东阳郡
孙吴旧郡,晋平吴后郡治仍在长山县(今浙江省金华市),领长山、永康、乌伤、吴宁、太末、信安(原名新安)、丰安、定阳、遂昌(原名平昌)9县,至西晋末不变。
新安郡
孙吴名新都郡,晋平吴后改名新安郡[参 4]郡治始新县(今浙江省淳安县西北千岛湖南山岛附近),领始新、遂安(原名新定)、黟、歙、海宁(原名海阳)、黎阳6县,至西晋末不变。
临海郡
孙吴旧郡,晋平吴后郡治仍在章安县(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江北章安街道),领章安、永宁、松阳、临海、始丰(原名南始平)、安固(原名安阳)、罗江7县。[注 5]太康二年(282年)罗江县移属晋安郡。增置宁海(280年分临海置)、始阳(283年置,后改名横阳)。西晋末领章安、临海、始丰、永宁、松阳、安固、宁海、横阳8县。
宣城郡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分丹阳郡置。郡治宛陵县(今安徽省宣州市),领宛陵、宣城、陵阳、安吴、临城、石城、泾、春榖、广德、宁国、怀安11县。[参 5]至西晋末不变。
晋陵郡
孙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管辖吴郡西部3县。西晋平吴后,于太康二年(281年)改置为毗陵郡,永嘉五年(311年)改名晋陵郡。郡治丹徒县(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后移治毗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领丹徒(原名武进)、毗陵(311年改名晋陵)、曲阿(原名云阳)、无锡(280年置)、武进(281年分丹徒、曲阿置)、延陵(281年分曲阿置)、暨阳(281年分无锡、毗陵置)。西晋末领7县。[参 6]
历阳郡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分淮南郡置,郡治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领历阳、乌江2县。[参 7]
义兴郡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分丹阳、吴兴2郡置,[参 8]郡治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领阳羡、永世、义乡(304年分阳羡、长城置)、国山(304年分阳羡置)、临津(304年分阳羡置)、平陵(304年分永世置)6县。后永世县移属丹阳郡(不知何时)。西晋末领阳羡、义乡、国山、临津、平陵5县。
蕲春郡(废除)
孙吴旧郡,郡治蕲春县(今湖北省蕲春县西北),领蕲春、安丰、邾、寻阳4县。晋平吴后,于太康元年(280年)废郡并入武昌、弋阳2郡。[参 9]
Remove ads

县级行政区

更多信息 郡名 (县数), 郡治 ...
Remove ads

注释

  1. 孔祥军认为曹魏尚有全淑、阜陵2县,计魏末淮南郡有10县。
  2. 孔祥军认为魏庐江郡尚有龙舒县,计魏末庐江郡有9县。
  3. 孔祥军统计吴丹阳郡有15县,无臼阳、宁国、怀安3县。
  4. 孔祥军统计认为孙吴会稽郡尚领东阳郡的新安、平昌、吴宁、定阳、丰安、永康6县。
  5. 孔祥军统计认为孙吴临海郡尚领初宁县,疑即永宁县之误写。
  6. 全椒、阜陵、东城3县当在《宋书·州郡志》的“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历阳、当涂、逡道诸县”当中。
  7.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87页。
  8. 《晋书地理志》误作富阳县。
  9. 陈健梅认为《水经注》及《吴记》说法为是,晋太康年间置盐官县。
  10. 《晋书地理志》作既阳县。
  11.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孔祥军认为晋平吴时废县,太康四年(283年)后复置。

出处

  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司馬允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晋书》卷64〈武十三王传〉:“〔祥〕拜散骑常侍洛京倾覆,为刘聪所害。”
  3.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义兴太守〉:“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阳羡、丹阳之永世立。永世寻还丹阳。”
  4.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扬州刺史〉:“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丹阳立曰新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5. 《晋书》卷15〈地理志下〉:“及晋平吴,分丹杨之宣城、宛陵、陵阳、安吴、泾、广德、宁国、怀安、石城、临城、春谷十一县立宣城郡,理宛陵。”“宣城郡,太康二年置。”;《宋书》卷35〈州郡志一·扬州刺史〉:“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阳为宣城郡,治宛陵,而丹阳移治建业。”“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阳立。”
  6. 《晋书》卷15〈地理志下〉:“毗陵郡吴分会稽无锡已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太康二年,省校尉为毗陵郡;又以毗陵郡封东海王世子毗,避毗讳,改为晋陵。”;《宋书》卷35〈州郡志一·晋陵太守〉:“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后复还毗陵。东海王越世子名毗,而东海国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元帝改为晋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
  7. 《晋书》卷15〈地理志下〉:“永兴元年,分淮南之乌江、历阳二县置历阳郡。”;《宋书》卷36〈州郡志二·历阳太守〉:“历阳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淮南立,属扬州。”
  8. 《晋书》卷15〈地理志下〉:“永兴元年,以周玘创义讨石冰,割吴兴之阳羡并长城县之北乡置义乡、国山、临津并阳羡四县,又分丹阳之永世置平陵及永世,凡六县,立义兴郡,以表玘之功,并属扬州。”;《宋书》卷35〈州郡志一·义兴太守〉:“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阳羡、丹阳之永世立。永世寻还丹阳。”
  9.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省蘄春郡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0.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淮南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历阳、当涂、逡道(逡遒之误)诸县,二年,复立锺离县,并二汉旧县也。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
  11.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丹阳尹〉:“建康令,本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置县,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晋武帝平吴,还为秣陵。”
  12.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丹阳尹〉:“永世令,吴分溧阳为永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13.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丹阳尹〉:“江宁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分秣陵立临江县。二年,更名。”
  14.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丹阳尹〉:“溧阳令,汉旧县。吴省为屯田〔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15.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丹阳尹〉:“湖熟令,汉旧县。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16.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琅邪太守〉:“江乘令,汉旧县。本属丹阳,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17.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淮南太守〉:“于湖令,太康二年分丹阳县立,本吴督农校尉。”
  18.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丹阳尹〉:“建康令,本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置县,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晋武帝平吴,还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之水北为建业。愍帝即位,避帝讳,改为建康。”
  19.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寿昌令,吴分富春立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20.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盐官令,汉旧县。《吴记》云:‘盐官本属嘉兴,吴立为海昌都尉治,此后改为县。’非也。”;《水经注》卷29:“穀水又东南径嘉兴县西,穀水又东南径盐官县故城南,旧吴海昌都尉治。晋太康中分嘉兴立。《太康地道记》:吴有盐官县。”
  21.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海虞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分吴县之虞乡立。”
  22.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嘉新城令,浙江西南名为桐溪,吴立为新城县,后并桐庐。《晋太康地志》无。张勃云:‘晋末立。’疑是太康末立,寻复省也。”
  23.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兴太守〉:“临安令,吴分余杭为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24.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兴太守〉:“武康令,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25.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兴太守〉:“东迁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
  26.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兴太守〉:“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
  27.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东阳太守〉:“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28.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东阳太守〉:“遂昌令,孙权赤乌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29.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新安太守〉:“遂安令,孙权分歙为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30.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新安太守〉:“海宁令,孙权分歙为休阳县,晋太康元年更名。”
  31.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临海太守〉:“始丰令,吴立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太平寰宇记》卷98〈江南东道·台州天台县〉:“《舆地志》:吴初置,为南始平县,晋太康元年更名始丰。”
  32.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永嘉太守〉:“安固令,吴立曰罗阳,孙皓改曰安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33.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临海太守〉:“宁海令,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无,晋《太康地志》有。”;《嘉定赤城志》卷1:“晋武帝太康元年,……析临海之北置宁海县。”
  34.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永嘉太守〉:“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藇船屯为始阳,仍复更名。”;《嘉定赤城志》卷1:“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始平为始丰……四年,析安固置横阳县名。”
  35.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东海太守〉:“徒令,本属晋陵,古名朱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曰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复曰丹徒。”
  36.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晋陵太守〉:“晋陵令,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
  37.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晋陵太守〉:“曲阿令,本名云阳,秦始皇改曰曲阿。吴嘉禾三年,复曰云阳。晋武帝太康二年,复曰曲阿。”
  38.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晋陵太守〉:“无锡令,汉旧县。吴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39.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东海太守〉:“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40.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晋陵太守〉:“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立。”
  41.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晋陵太守〉:“暨阳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无锡、毗陵立。”
  42. 《太平寰宇记》卷457〈淮南道·和州乌江县〉:“晋太康六年于东城界置乌江县。”
  43.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义兴太守〉:“义乡令,故属长城、阳羡,立郡分立。”
  44.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义兴太守〉:“国山令,故属阳羡,立郡分立。”
  45. 《宋书》卷35〈州郡志一·义兴太守〉:“临津令,故属阳羡,立郡分立。”
  46. 《晋书》卷15〈地理志下〉:“又分丹阳之永世置平陵。”;《宋书》卷35〈州郡志一·丹阳尹〉:“义兴又有平陵县,董览《吴地志》云:晋分永世。”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书籍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
Remove ads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