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赤穗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赤穗城
Remove ads

赤穗城(日语:赤穂城あこうじょう Akō-jō *)是位于日本兵库县赤穗市,别名加里屋城[1]大鹰城[1]掻上城[2]蓼城[3]。以故事《忠臣藏》的舞台而闻名。江户时代时,是赤穗藩的藩厅所在地。赤穗城为日本100名城之一,也是国之史迹国指定名胜日语名勝#国指定の名勝

事实速览 赤穗城, 别称 ...
Remove ads

历史

加里屋城・大鹰城时期

享德年间,赤松满祐一族的冈光景建设加里屋城。另一说是于文正元年(1466年)至文明15年(1483年)间,由冈光广构筑而成。本来冈氏将该城视为根据地冈城或是位在东有年的锅子城之支城,但随着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该城成为战略和经济上的要点。此后,城下创建大莲寺和万福寺,逐渐形成寺町的样貌。[4][5]

天正14年(1586年),生驹亲正羽柴秀吉的命令由伊势国神户转至赤穗。翌年,亲正即转至赞岐,赤穗变为宇喜多秀家所领,由秀家的家臣津浪法印作为代官管辖赤穗[5]

庆长5年(1600年),宇喜多氏在关原之战败北,池田辉政受封播磨52万石。由其弟池田长政日语池田長政 (片桐池田家)担任赤穗领主,并筑阵屋形式的大鹰城[1]。同20年(1615年),池田政纲日语池田政綱领3万5千石入封,设立赤穗藩,并建大书院、玄关、大厅、土藏[注 1]寛永8年(1631年),藩主改由池田辉兴担任,后建造金间[注 2]、多门[注 3]、马屋。[2]

Remove ads

赤穗城时期

正保2年(1645年),笠间藩藩主浅野长直日语浅野長直入封至赤穗。庆安元年(1648年),向幕府提出建筑新城的请求,在获得许可后开始筑城,历时13年才得以完工。设计主要由学习甲州流军学的家老近藤正纯日语近藤正純统筹,其中二之丸门虎口部分,军学者山鹿素行有参与设计。该工程包括兴建本丸、二之丸、三之丸、9座橹、9座矢仓台、天守台、大小书院、大厅、玄关等设施,与修建前相比,整体规模扩大了三倍[2]

元禄14年(1701年),因赤穗事件的关系,浅野氏遭改易,赤穗城暂由龙野藩藩主胁坂安照日语脇坂安照掌管。翌年,由下野乌山转封至此的永井直敬日语永井直敬接任藩主。宝永3年(1706年),森长直日语森長直备中西江原入城。森氏经12代的治理直到明治维新[6]

昭和46年(1971年)年,城迹被列为国之史迹[7]平成14年(2002年)年,本丸庭园和二之丸庭园被选为国指定名胜[8]。同18年(2006年),被选为日本100名城(60号)[9]

位置

赤穗城东邻千种川日语千種川下流部的大川,北面山崎山和雄鹰台山日语雄鷹台山 (赤穂市),南接播磨滩。江户时期,从西北面的城下町北端开始,在备前街道向西延伸,经过帆坂峠进入备前国,并连接至山阳道。同样地,从城下町北端开始,在姬路街道北上,并经过北方周世峠[注 4]亦能连接至山阳道。

构造

Thumb
1. 本丸 2. 二之丸 3. 三之丸 A. 大手门 B. 本丸门

赤穗城为变形轮郭式构造,二之丸以同心圆状包围着本丸(轮郭式),前者北侧配置三之丸(梯郭式)。总共设置10个橹、12个门和5个枡形虎口。其中本丸设置1个橹、3个门和3个枡形虎口;二之丸设置5个橹、5个门和1个枡形虎口;三之丸设置4个橹、4个门和1个枡形虎口。

本丸

本丸门

本丸门为内枡形虎口,设有一之门(橹门)和二之门(高丽门)。一之门采用入母屋造形式,二之门采用切妻造形式。本丸门虽在废城后拆除,但经由挖掘调查,和绘图、照片等资料,于平成4至8年(1992年至1996年)复元完毕。

本丸御殿

御殿可分为表、中奥、奥。表御殿为执行公务的场所,中奥是藩主的私人空间,奥是侍女们的房间[10]。借由永井氏文书内的御殿平面图,于平成元年(1989年)复原当时御殿的大体结构。

本丸庭园

以池泉为中心的庭园,包括御殿南面的大池泉、中奥坪庭的小池泉和西北隅的くつろぎ池泉。大池泉设有中岛、入江、岬,池岸的线条结合了直线与曲线,池底以割石、砂利石、瓦堆叠而成。该池推测是建于浅野氏时期,在森氏时期时改修;小池泉由“流水池泉”与“舟状池泉”并排,东西方向排列所组成的。

くつろぎ池泉分为四个时期[11]

  1. 护岸皆设置砾石,呈洋梨形。最长26米、最宽17米、最深2.5米。
  2. 东侧一部分的护岸向内缩,使东岸形成岬状。
  3. 南端增设方型的小池泉,由御殿南面的大池泉经排水沟供水。另外,在该时期发现有将生活废弃物投入池内的痕迹,包含多数的陶瓷和木制品,和记述“浅野内匠头长矩”、“浅野釆女长友”、“大石内藏助”、“奥野将监”等的木简。
  4. 东侧护岸再向内缩,整体形成细长状,池水的深度也变浅。

推测起初该池泉作为观赏用,之后变为本丸内和大池泉的水位调整池,或是防火用水。现今くつろぎ池泉是以1期的样貌复元。

天守台

本来预计建设五层的天守,但实际并未实施该计划,只残留天守台遗迹[1]。高度约有9米,是赤穗城内最高的石垣。

厩口门

浅野氏时期称作厩口门,森氏时期称作台所门[10]。平成8年(1996年)的调查发现到门础石,并判断为高丽门。同13年(2001年),整备门、桥、土墙和周边石垣,恢复往时的容貌。

刎桥门迹

位在本丸南面的门,从该门经过刎桥可通向二之丸。被称为“非常门”或“不净门”。根据〈赤穗加里屋城图〉,刎桥长2间2尺、宽1间9尺。另外,由调查可知该通道是由土垒内侧的腰卷石垣与合坂构成。平成9年(1997年),完成石垣和合坂等的复元工程。

本丸东北隅橹

该橹是本丸唯一的隅橹,有长4间2尺、宽3间4尺2寸的橹台之二重橹。现今仅残存一部分登上橹台的石阶,无二重橹遗构。其余西北隅、西南隅、厩口门南侧虽有橹台状的石垣,但都没有设置橹,而是采用横矢枡形的防御结构。

二之丸

二之丸门迹

二之丸虎口在朝向西方处设置一橹门,该门桁行4间半、梁行2间、建坪9坪,采用切妻造构造。目前门和石垣都已拆毁,仅残留一部分的筑石。

二之丸庭园

该庭园以名为“锦带池”的池泉为中心而建,该池泉全长180米、最宽58米、周长540米、面积约2400平方米,范围从大石赖母助屋敷的南面到二之丸西仕切。在靠近屋敷的部分,池泉曾进行两次的大改修。以下是每个时期的变化[12]

  1. 起初,池底铺满玉石和板石。
  2. 池泉的形状与起初时一样,但在池底的玉石和板石上铺满10公分厚的砂砾层。
  3. 将护岸石向内移动,缩小池泉范围。另外,在池的中央往更深处进行开挖,使得原本是流水型的池泉改造为带有水面停滞的形式。

与靠近屋敷的部分相比,西南侧具有较宽广的空间,池泉深到能乘船游玩,而且护岸和池底的结构亦大相迳庭。护岸采用如同堀的护岸一样之石积构造,池底则未铺设贴石。位在东南隅的表门,经过时代变迁而拆除,之后于平成20年(2008年)重建附有胁户的冠木门。

大石赖母助屋敷

该屋敷的主人是大石良雄的叔父大石良重日语大石良重,因后者受藩主长直的重用,而被赐予该屋敷。山鹿素行被流放至赤穗时,曾在该屋敷的一隅度过八年的岁月。[10]经过挖掘调查,发现屋敷的土墙根基、建物础石群、引水道等遗构。平成21年(2009年),重建药医门形式的屋敷门。

该屋敷北边本来有二之丸城壁,并设有一重橹,现今只剩橹台遗构。由橹台至二之丸门的城壁石垣,因作为灾后修复材料而被拆除,仅存30公分高城墙土垒的基底。橹台西侧的石垣内侧之土垒法尻则发现腰卷石垣,使用花岗岩和流纹岩堆积而成,现状约1.4米高。[11]

西中门迹

位在二之丸的西侧,为通往三之丸的门。宽度2间余,建坪6坪。根据调查,从西中门通往三之丸间设有土桥,该土桥相对于门迹约向南偏移2.4米建造。

西仕切和西仕切门

西仕切是将二之丸切割南北两区的城壁,以石垣为底,再加上土墙构成。其中设有名为西仕切门的小门,是个附有控柱的栋门,两侧与仕切石垣相连。又称作“透シ门”,推测是因为门扉上有一部分没张贴横板的关系[10]。平成21至22年(2009至2010年),完成复元整备的作业。

花见广场(元禄樱苑)

位在二之丸西南侧的池泉。该池泉用于引入本丸堀的溢水,并将水排放至城外。现今池泉已复元,并种植18种类、200多棵的樱花树,作为市民的休憩场所。

水手门迹

位在二之丸的南端,面向海或滩涂的门。宽度1丈、高2间余、建坪4坪。门的周围为了让船只出入,将城墙大幅向内收缩,并以缓和的曲线与西方的南冲橹台连接。门的前面设置船只停泊的雁木,和防波用的突堤。现今残留门的础石,另外于平成10年(1998年)复元雁木和突堤。

米藏迹

位在水手们的内侧,用于储藏从水手门卸货的米等物资。现在已整备成仿照米藏设计的休憩所。

南冲橹台、潮见橹台

南冲橹台位在从水手门向西侧延伸的城墙末端,本来具有二重橹,现仅剩长4间2尺、宽3间4尺的橹台。与南冲橹共同监视城南面的潮见橹,该橹位在东南隅,有长3间5寸、宽4间2尺的橹台之二重橹,现仅残存橹台的石垣。

东仕切门

与本丸天守台东侧的堀相接的东仕切石垣上,曾设有面向东边的小门。该东仕切门的北侧是作事小屋,南侧是马场。现今石垣与门迹皆已埋没。平成26年(2014年),有对该处的一部分进行调查与整备。

二之丸东北隅橹台

位在二之丸东北隅、清水门南侧的二重橹,其橹台长3间半、宽4间1尺。该橹台石垣于明治25年(1892年)因作为洪水灾后复原的材料而拆除,后在平成8年(1996年)复元。

三之丸

大手门、大手隅橹

大手门的虎口为内枡形,由东面的高丽门和南面的橹门组成。明治初期两座城门都已经消失,于昭和30年(1955年)只有高丽门与大手隅橹一同被重建。大手隅橹是位在大手门的北面,具有长4间半、宽3间半的橹台之二重橹。

近藤源八宅迹长屋门

该门是负责设计赤穗城的近藤正纯之子——近藤源八正宪的屋敷之长屋门。近藤源八继承父业,研修甲州流,担任浅野氏的军师,身居领一千石的要职。屋敷面宽33间、纵深31间,其长屋门约有三分之一仍保留着,该门于平成10年(1998年)被指定为赤穗市指定文化财[13],后进行复元整备。

大石良雄宅迹长屋门

作为家老的大石氏在大手门西侧建设宅邸,规模面宽28间、纵深45间,在庭院设有池泉。大正12年(1923年),该宅邸以“大石良雄宅迹”之名被指定为国之史迹[14]。现今已变为大石神社的一部分,仅残存面向道路的长屋门,该门于昭和54年(1979年)进行翻修整理。

三之丸东隅橹台、西隅橹台

东隅橹台位在清水门北侧与大手门之间。该橹台长3间5尺、宽4间1尺,曾经在此上面建造二重橹,现在残留隅橹础石。西隅橹台位在塩屋门南侧,长3间半、宽4间半,也曾有二重橹。该槽台向西南方向延伸出一道区分沼泽与武士屋敷的堤防,在橹台下方附近则设有用来调节三之丸外堀水量的水门。

清水门迹

又名“川口门”。门外有沿着熊见川所建的米藏、药烟场、番所等。现在米藏迹已变为赤穗市立历史博物馆。平成3年(1991年),对门前面的桥石垣挖掘调查和复元整备。

武家屋敷公园

位在清水门的西侧,在浅野氏时期氏坂田式右卫门的屋敷。昭和58年(1983年),复元门和土墙,并重现房间的大体结构和建设井户屋形、四阿日语四阿。另外,种植当时生活中常见的花草,再现当时侍屋敷的容貌。

船入迹

该遗迹原本是供船只停靠之用。经过调查,入口的宽度5.27米,通过入口后内部呈扇形扩展,护岸为高约2.5米的石垣,并设有栈桥状的突堤。另外,在该遗迹的南侧曾设有一重橹,现仅存橹台的石垣。

干潟门迹、西南隅橹台

干潟门是位在三之丸的南端,面向城外的滩涂之门。根据古绘图,该门应为高丽门类型。门内疑似设置蔀土居[注 5],但已遭破坏无法确认[10]。在干潟门的西侧城壁隅角是西南隅橹台,往时是有宽3间半、长4间1尺5寸基底的二重橹。

塩屋门迹

作为搦手门的塩屋门由枡形架构和高丽门构成。枡形内设有太鼓橹,推测是向门外的侍屋敷发送讯号。现今枡形石垣仍残存,枡形内部的雁木坂[注 6]与枡形曲折的石垣构造亦可见到。

相关条目

注解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