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长风级驱逐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长风级驱逐舰,是清朝末期海军重建时期向德国采购的一级驱逐舰。不过下水前辛亥革命已爆发,返国服役时已由中华民国继承接收。本级舰3艘均经历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其中首舰豫章号(原长风号)在1932年触礁损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剩下两舰建康号(原伏波号)、同安号(原飞云号)均告损失,后由日军修复,并转交给伪政权使用。1944年同春号(原同安号)起义。1945年抗战胜利,建康号重回中国海军序列,1947年从海军退役。
Remove ads
设计与概述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重建海军,并从英国、德国等地采购驱逐舰(鱼雷快舰、猎舰),不过重建的舰队在1900年庚子事变时再度遭到重创,甫购入的4艘海龙级驱逐舰全部被联军夺取。在1909年,清政府派出载洵为首的考察团访问欧洲各国,并向各国订购大量中小型军舰。在德国考察期间,载洵向希肖造船厂订购了3艘驱逐舰,首舰在1910年签约,造价5万7965英镑;1911年追加两艘,共计11万5930英镑。订购时代号分别为第一、二、三号舰。[3]
本级舰排水量390吨,长60.35米、宽6.5米、吃水1.8米。外形上舯部干舷极低,加上行驶速度快,舰艇前端会激起很大的海浪;为了减少上浪问题,采用了高干舷、长艏楼的巡洋舰式舰艏设计。这种外形可以有效减少海浪拍打驾驶室的情况,增强高海况下行驶性能;但高艏楼会导致驾驶室视野受限,因此驾驶室前移,紧贴艏楼末端。驾驶室主要部分为装甲司令塔,上方设露天飞桥;司令塔左右稍靠后为两间小舱室;前烟囱紧靠着司令塔;同时为改善驾驶室视野,司令塔前移,尽量紧贴着艏楼末端[4]。动力方面,为两台垂直三胀式蒸汽机,由4座希肖(或译“硕效”)自制的水管锅炉提供蒸汽。设计动力6,500匹指示马力(4,800千瓦特),最高航速32节(59千米每小时)[2];实际海试录得36节(67千米每小时)[1]。
本舰主炮为两门75毫米炮,分别布置在艏艉。另有4门47毫米机关炮,两门安装在司令塔前面的左右两侧[4];另两门在后部指挥室两侧[5]。鱼雷武器方面,为两具18吋(457毫米)鱼雷发射管,弱于同期德制驱逐舰的3发射管配置[3]。其中一具安装在两座烟囱之间;另一具安装在尾部主炮后方[5]。
Remove ads
同级舰
简历
本级三舰均在清朝末年下订。1912年3舰返国,进入中华民国海军服役。不久三舰均改掉前名,而换上新的名字。在民国初年的动乱中,三舰均未能按原定的设想进行运用,而仅是作为快速的通报舰卷入国内的连年内乱之中[9]。首舰豫章号(原长风号)和三号舰同安号(原飞云号)响应时任海军总长程璧光的号召南下护法,并曾参加对广东军阀龙济光部的作战行动[9]。但两舰随后牵涉入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军政府和地方军阀的冲突[10][11],最终护法舰队解散,两舰北归[12]。首舰豫章号因故,在北归途中被中央海军拦截捕获[13]。此后豫章号无大事迹,1932年因大雾触礁沉没而损失[6]。
另一边,同安号则顺利到达青岛,先后加入渤海舰队[12]、东北海军[14]。抗日战争初期,同安号自沉青岛。后由日军打捞起来,改造成为炮艇,改名“同春”,交由伪政权海军使用[注 2]。1944年同春号起义,此后舰历不详[8]。
二号舰建康号(原伏波号)则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建康号一直在中央海军辖下服役,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建康号参加了上海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15]。1937年受日军空袭搁浅而放弃[7]。日军打捞后,改名为“翠”,作为杂役艇服役;再先后落入多个伪政权之手,以“海绥”为名服役。1945年,海绥号重回中国海军,恢复“建康”一名;1947年退役,1948年转为海警船,其后舰历不详[16]。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