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梵奴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梵奴道[2][3](英语:Avenue Road)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的一条主要南北街道。这条路是大学路向北的延续,通过皇后公园及皇后公园坊(Queen's Park Crescent)与大学路相连,形成一条单一的直通路线。[4]在1998年1月1日前,这些道路为11A号公路。
Remove ads
走线
阿梵奴道是前约威老镇的西部边界,南始布鲁亚街,北迄401号公路以北的孟买路(Bombay Avenue)。其南部尽头在多伦多的两家主要酒店之间,即柏悦酒店(位于布鲁亚街夹阿梵奴道的西北角)与四季酒店。阿梵奴道夹布鲁亚街的东北角是救赎主教堂(Church of the Redeemer)。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都是住宅区,有很多小企业,还有一些大型学校及教堂。这个“下部”的一个著名景点是哈瑞奎师那神庙(Hare Krishna Temple),前为阿梵奴道教堂(Avenue Road Church),位于杜邦街对面,与圣公会弥赛亚教堂(Church of The Messiah)隔街相望。就在圣卡拉路(St. Clair Avenue)以北,阿梵奴道被上加拿大书院中断,在龙士代道(Lonsdale Road)结束,在Kilbarry Road再次恢复。主要交通路线在学校以东,沿着龙士代道及奥利和径(Oriole Parkway)的加宽路段,然后通过Oxton Avenue返回阿梵奴道。(由Kilbarry Road至奥利和公园径的一小段阿梵奴道是一条普通的双车道小街。)[4]
艾灵顿路(Eglinton Avenue)以北,曾经矗立着圣詹姆斯-邦德教堂(St. James-Bond Church)。这座建筑曾用于容纳两个主要的市中心会众——圣詹姆斯广场(St. James Square;原长老会)及邦德街(Bond Street;原公理会)——建于1920年代后期,于2005年6月关闭,此后被拆除。罗伦斯路附近是一所大型私立女子学校,即夏华加书院(Havergal College)。尽管位于北约克,但该地区的大部分地区都将学校视为北多伦多的一部分。
阿梵奴道在孟买路(Bombay Avenue)结束,即穿过401号公路(367号出口)之后。[4]最初,阿梵奴道由现在的交汇处延续,向东北方向通过豪歌空谷桥(Hogg's Hollow Bridge;穿过当河西支流)到达央街;这条路在1950年代建成时并入了401号公路。
在多伦多的阿梵奴道以北数哩处,列治文山的Yonghurst社区有一条同名的阿梵奴道,几乎在多伦多阿梵奴道的正北。(但在断开后不再视为同一条道路的延续,例如在约克区有独立的基伯龄路及活湃路等街道。)这条道路是一条由艾德嘉路(Edgar Avenue)至Weldrick Road West的住宅路线。
Remove ads
命名
从北美的角度来看,阿梵奴道(Avenue Road)的名称听起来像是同义反复。在北美,道(road)与路(avenue)同为街道常见的通用名称。Robert Fulford曾写道,这“听起来像是人行道上的身份危机”。[5]然而,Avenue Road亦为英语世界其他地方的常见街道名称,特别是在印度班加罗尔及英国伦敦,伦敦至少有40条街道使用这个名称。[6]在英式英语中,avenue原意为“一排树”,因此Avenue Road可解作“两旁种满树木的街道”。因此,一个人对这个名字的反应可作为判断其对英国文化或美国文化的熟识程度的指标。
关于这个路名的由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都市传说如下。上加拿大省督约翰·锡姆科(John Graves Simcoe)巡视约克老城镇时,来到布鲁亚街上的一个地方,指了指北边。 他带着英格兰口音说道:“让我们开辟一条新路吧!”(Let's 'ave a new road!)
Remove ads
运输
阿梵奴道沿路的公共运输由多伦多公车局提供,分为三条不同的巴士路线。两条主要的全方位服务路线是13号阿梵奴道巴士线(13 Avenue Road)及61号阿梵奴道北巴士线(61 Avenue Road North),分别在艾灵顿路(Eglinton Avenue)以南及以北提供服务。前者由地铁艾灵顿站出发,将乘客带入市中心,后者从北端孟买路(Bombay Avenue)的一个巴士环路出发,进入艾灵顿站。还有一条快速路线,即142号阿梵奴道急行巴士线(142 Avenue Road Express),贯穿整个道路,可直达多伦多市中心及金融区。 它只在高峰时段运行,需要双倍票价。
地标(由南至北)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