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陕西省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陕西省,为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延续清代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北六省之一。简称为“陕”。
![]() |
Remove ads
管辖范围

中华民国陕西省继承自清代,其管辖范围大致与今大陆地区的陕西省相同。东接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西接宁夏省、甘肃省,北接绥远省,南接四川省。
人口
民国初期,陕西省人口处于一种缓慢增长的状态。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总人口为917万5,799人,民国8年(1919年)增长为941万7,359人,民国十二年(1923年)又增长为946万5,558人,直至民国17年(1928年)增长到1,180万2,446人,比民国元年增长了262万6,647人,平均每年增加16万4,165人[1],之后因民国18年(1929年)大饥荒,全省人口明显下降。民国20年(1931年)陕西省总人口下降为897万1,665人,与3年前陕西总人口相比,减少了283万1,781人。
民国20年(1931年)至21年(1932年)陕北地区鼠疫流行,人口死亡严重。同年夏季,又有霍乱大流行,遍及关中,死亡人数有10万余人。之后因中共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东北军张学良部调入陕西、甘肃剿共,及沦陷区人口不断逃入陕西,陕西人口开始回升,民国24年(1935年)全省总人口为989万5,182人,到民国26年(1937年)迅速增加到1,015万1,563人。
Remove ads
由于八年抗日战争,三年勘乱战争及中共长期占据陕北根据地的原因,全省整体上看没有留下完整的人口统计资料,国民政府在民国33年(1944年)、36年(1947年)两次人口统计报告中均未统计陕北地区各县的人口,因此有关人口资料很不准确。民国35年(1946年),陕西省人口统计为1,157万4,908人。
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人数,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陕西省籍的人数为2万2,018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0.82%[参 1]。
历史沿革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下属的陕西省政府和中共政权分治陕西。陕西省北部即中共政权领导的陕甘宁边区。1943年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辖延安市及神府、延安等20余县。随着,中共政权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辖区逐步扩大。1949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迁至西安,基层行政区调整为102个县(市、局),直属分区、陕北行署、陕南行署、西安市。同月,陕西省政府南迁南郑县。12月,解放军攻占南郑县。
1950年1月10日,共产党政权成立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为省会。此时,陕西省所有县中,仅余省界最南端、与今重庆市、湖北省交界的镇坪县未被解放军攻占。陕西省军区、陕南军区指示安康军分区,进军镇坪县。中旬,解放军在镇坪县元木沟进行的战斗结束,占领镇坪县[5]。彻底结束了中华民国政府在陕西省的管辖。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民国十四年(1925)陕西省行政区划——辖三道91县
省会:长安县
长安县 咸阳县 兴平县 高陵县 临潼县 鄠 县 蓝田县 泾阳县 三原县 盩厔县 渭南县 富平县 醴泉县 同官县 耀 县 大荔县 朝邑县 郃阳县 澄城县 白水县 韩城县 华阴县 潼关县 华 县 商 县 蒲城县 雒南县 柞水县 凤翔县 岐山县 宝鸡县 扶风县 郿 县 麟游县 汧阳县 陇 县 邠 县 栒邑县 淳化县 长武县 干 县 武功县 永寿县
南郑县 褒城县 城固县 洋 县 西乡县 宁羌县 沔 县 略阳县 佛坪县 镇巴县 留坝县 汉阴县 岚皋县 安康县 平利县 洵阳县 白河县 紫阳县 石泉县 宁陕县 山阳县 镇安县 商南县 凤 县 镇坪县
榆林县 神木县 府谷县 横山县 葭 县 肤施县 安塞县 甘泉县 保安县 安定县 延长县 延川县 定边县 靖边县 绥德县 米脂县 清涧县 吴堡县 鄜 县 洛川县 中部县 宜君县 宜川县
Remove ads
民国16年(1927年)7月,陕西省政府正式成立后,道级设置被取消,改为省政府直接领导县,但在区域名称上仍分关中、汉中、榆林3个区域。民国24年(1935年)7月,陕西省以该省交通不便,红军活动频繁,乃订定《陕西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兼区保安司令部暂行组织规程》呈准实行,先将榆林、汉中48县及关中之商县、雒南、柞水3县,计51县,划分为6个督察区。关中区其余41县为省政府直辖。同时将原关中、汉中、榆林3区名义取消。各区如下[参 2]:
- 第一区,专署驻榆林县,辖榆林、神木、米脂、府谷、葭县、靖边、定边、横山8县。
- 第二区,专署驻绥德县,辖绥德、肤施、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涧、吴堡9县。
- 第三区,专署驻洛川县,辖洛川、鄜县、中部、宜君、宜川、甘泉6县。
- 第四区,专署驻商县,辖商县、雒南、商南、镇安、山阳、柞水、宁陕7县。
- 第五区,专署驻安康县,辖安康、白河、镇坪、汉阴、洵阳、平利、岚皋、紫阳、石泉9县。
- 第六区,专署驻南郑县,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镇巴、褒城、宁羌、佛坪、留坝、略阳、凤县12县。
民国25年(1936年)7月,增设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10月,增设第八、九、十行政督察区,第四区宁陕县划归第五区。各区如下[参 3]:
- 第一区,专署驻榆林县,辖榆林、神木、米脂、府谷、葭县、靖边、定边、横山8县。
- 第二区,专署驻绥德县,辖绥德、肤施、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涧、吴堡9县。
- 第三区,专署驻洛川县,辖洛川、鄜县、中部、宜君、宜川、甘泉6县。
- 第四区,专署驻商县,辖商县、雒南、商南、镇安、山阳、柞水6县。
- 第五区,专署驻安康县,辖安康、白河、镇坪、汉阴、洵阳、平利、岚皋、紫阳、石泉、宁陕10县。
- 第六区,专署驻南郑县,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镇巴、褒城、宁羌(1944年3月改名宁强)、佛坪、留坝、略阳、凤县12县。
- 第七区,专署驻邠县,辖邠县、乾县、耀县、礼泉、同官、长武、永寿、栒邑、淳化9县。
- 第八区,专署驻大荔县,辖渭南、华阴、华县、潼关、平民、朝邑、郃阳、韩城、大荔、澄城、蒲城、白水12县。
- 第九区,专署驻凤翔县,辖凤翔、陇县、汧阳、宝鸡、岐山、扶风、武功、郿县、盩厔、麟游10县。
- 第十区,专署驻咸阳县,辖咸阳、富平、三原、泾阳、高陵、兴平、鄠县、长安、临潼、蓝田10县。
民国29年(1940年)7月,国民政府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后,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撤销,行政区名义保留,辖县由一区行署代管(实际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同时,第七区同官县划归第三区,耀县划归第十区。民国30年(1941年)1月,划设黄龙山垦区为黄龙设治局,由建设厅直管,7月划归第七区。民国33年(1944年)4月,正式取消第二区名义,并重新设置第二行政督察区[参 4],各区辖有所变动。各区如下[参 5]:
- 第一区,专署驻榆林县,辖榆林、神木、府谷、葭县、靖边、定边、米脂、横山8县。
- 第二区,专署驻耀县,辖耀县、宜君、同官(1946年7月改名铜川)、栒邑、淳化、绥德、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涧、肤施(1947年改名延安)、吴堡14县[注 1]。
- 第三区,专署驻洛川县,辖洛川、中部(该年6月改名黄陵)、宜川、鄜县、甘泉5县及黄龙设治局。
- 第四区,专署驻商县,辖商县、雒南、商南、镇安、山阳、柞水6县。
- 第五区,专署驻安康县,辖安康、白河、镇坪、汉阴、洵阳、平利、岚皋、紫阳、石泉、宁陕10县。
- 第六区,专署驻南郑县,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镇巴、褒城、宁羌、佛坪、留坝、略阳、凤县12县。
- 第七区,专署驻邠县,辖邠县、乾县、礼泉、长武、永寿5县。
- 第八区,专署驻大荔县,辖渭南、华阴、华县、潼关、平民、朝邑、郃阳、韩城、大荔、澄城、蒲城、白水12县。
- 第九区,专署驻凤翔县,辖凤翔、陇县、汧阳、宝鸡、岐山、扶风、武功、郿县、盩厔、麟游10县。
- 第十区,专署驻咸阳县,辖咸阳、富平、三原、泾阳、高陵、兴平、鄠县、长安、临潼、蓝田10县。
民国36年(1947年)4月,陕西省政府适应国军向陕甘宁边区全面进攻的需要,将陕北重新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参 6]:
- 榆林区,专署驻榆林县,辖榆林、府谷、神木、葭县、横山、靖边、定边7县。
- 绥德区,专署驻绥德县,辖绥德、米脂、吴堡、延川、安定、清涧6县。
- 延安区,专署驻延安县,辖延安、甘泉、鄜县、延长、安塞、保安6县。
同年10月,陕西省政府重新调整全省行政区,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参 7]:
- 第一区,专署驻榆林县,辖榆林、府谷、神木、葭县、横山、靖边、定边7县。
- 第二区,专署驻延安县,辖延安、甘泉、鄜县、延长、安塞、保安6县。
- 第三区,专署驻洛川县,辖洛川、宜川、黄陵、宜君、铜川5县及黄龙设治局。
- 第四区,专署驻商县,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柞水、镇安6县。
- 第五区,专署驻安康县,辖安康、汉阴、洵阳、白河、平利、紫阳、石泉、镇坪、岚皋、宁陕10县。
- 第六区,专署驻南郑县,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褒城、宁强、略阳、凤县、镇巴、佛坪、留坝12县。
- 第七区,专署驻邠县,辖邠县、乾县、礼泉、长武、永寿、栒邑、淳化7县。
- 第八区,专署驻大荔县,辖渭南、蒲城、大荔、华县、郃阳、韩城、华阴、朝邑、澄城、白水、潼关、平民12县。
- 第九区,专署驻凤翔县,辖宝鸡、凤翔、盩厔、扶风、陇县、岐山、武功、郿县、汧阳、麟游10县。
- 第十区,专署驻咸阳县,辖长安、咸阳、临潼、泾阳、富平、鄠县、兴平、三原、高陵、耀县10县。
- 第十一区,专署驻绥德县,辖绥德、清涧、延川、米脂、吴堡、安定6县。
民国37年(1948)2月,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取消,其所辖县划归第二行政督察区管辖。是年4月,陕北绝大部分县为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陕北行署遂撤销。6月,再次调整全省区划,仍设立十一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辖县划分如下[参 8]:
- 第一区,辖榆林、神木、府谷、葭县、横山、定边、靖边、延安、延长、保安、甘泉、鄜县、安塞、延川、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安定19县。
- 第二区,辖临潼、蓝田、渭南、华县、华阴、潼关6县。
- 第三区,辖富平、三原、高陵、泾阳、耀县、铜川、宜君、黄陵、淳化9县。
- 第四区,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柞水、镇安6县。民国37年(1948年)9月增领龙驹寨设治局。
- 第五区,辖安康、汉阴、洵阳、白河、平利、紫阳、石泉、镇坪、岚皋、宁陕10县。
- 第六区,辖南郑、城固、西乡、洋县、沔县、褒城、宁强、略阳、凤县、镇巴、佛坪、留坝12县。
- 第七区,辖乾县、醴泉、永寿、邠县、栒邑、长武6县。
- 第八区,辖韩城、朝邑、郃阳、平民、大荔5县。
- 第九区,辖宝鸡、汧阳、郿县、麟游、扶风、岐山、陇县、凤翔8县。
- 第十区,辖武功、兴平、咸阳、长安、盩厔、鄠县6县。
- 第十一区,辖蒲城、澄城、白水、宜川、洛川5县和黄龙设治局。
民国38年(1949年)3月,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再次撤销,其所辖的蒲城县划归第二区,澄城县划归第三区,白水、宜川、洛川3县及黄龙设治局,因被西北野战军解放,未明确其归属。同年5月,陕西省政府迁往南郑县。为巩固其所剩地盘,又将第五区的石泉、宁陕及第六区的洋县、佛坪共4县划出复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并将第六区的南郑、城固、西乡、镇巴4县划出增置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参 9]。
Remove ads
清代陕西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7府、5直隶州,下辖8厅、5州、73县。民国15年(1926年)废除道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民国38年(1949年)时,陕西省划分为11行政督察区,下辖92县、2设治局。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陕西省各县、市沿革情况如下:
Remove ads
行政区划年表
Remove ads
政府体制
省政府的省会一直在西安市(1943年以前为长安县县域),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国民政府已处于日暮途穷的境地。民国38年(1949年)初,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发动春季攻势和陕中战役;5月,陕西政府南迁南郑县。[6]
民国16年(1927年)6月10日,武汉国民政府指定于右任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并于同月13日任命陕西省政府委员及各厅厅长。“宁汉合流”以后,南京国民政府于7月18日改组陕西省政府,重新任命陕西省政府委员。10月30日再次改组陕西省政府委员会,正式任命于右任为省政府主席(实际并未上任),并增设农矿等厅。民国19年(1930年)11月25日再次改组陕西省政府,缩减委员为7—9人,并裁撤司法厅与农矿厅,之后陆续增设保安处、审计处、水利局、印花烟酒税局及保安司令部等行政机构。
陕西省政府机构下设秘书处,民政、财政、建设、教育4厅,省保安处、省人事处、省会计处与统计处、省社会处、省地政局、省合作事业管理处、省驿运管理处、省卫生处、省粮食管理局等等。[7]
- 陕西省政府主席
参考文献
注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