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尔科·卡萨格兰德
芬兰建筑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尔科·卡萨格兰德(芬兰语:Marco Casagrande,1971年5月7日—),芬兰建筑师、地景环境艺术家、建筑理论家、作家及建筑学教授。2001年毕业于原赫尔辛基理工大学(今阿尔托大学)建筑系。

早年生活
马尔科·卡萨格兰德出生于芬兰旧都图尔库颇具名声意大利芬裔天主教家族[1],童年时期在北极圈拉普兰区附近的小村落上托尔尼奥度过,后搬到南方小镇卡尔亚念小学和中学。成年后,马尔科·卡萨格兰德到了赫尔辛基研习建筑学。
佣兵经历及作家生涯
1993年在芬兰服完兵役后自愿参与波斯尼亚战争。他以“Luca Moconesi”为笔名将经历写成半自传《去莫斯塔路上搭便车的人》[2](芬兰语:Mostarin tien liftarit,英语:Hitchhikers on the Road to Mostar)一书。1997年出版,引发芬兰媒体议论纷纷,因此他被当局怀疑可能触犯战争罪。卡萨格兰德在答辩时表示书中主角情节多属虚构[3],调查结果也证明他没有违反任何条款。从2006年开始,卡萨格兰德每年在芬兰国防大学开课教授军事战略和领导统御学。[4]
建筑师和艺术家

作品从早期就开始跨界建筑艺术和科学,曾在世界各地发表关注生态环境意识建筑装置艺术作品。[5] 1999年作品“大地的逃脱”(Land(e)scape)因得到英国建筑评论杂志(Architectural Review's)举办之Emerging Architecture奖项,受邀参加2000年以“六十分钟人”(60 Minute Man)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改造弃置废用之货柜驳船。利用城中居民一小时内产生之有机排泄物制造的壤土,在船上种橡树使之成为供公众使用之绿化公园。纽约时报记者撰文,本作为他个人当年度双年展最喜爱作品。[6]“收集建筑的潜意识与真正的现实,让现代人和自然重新结合起来。他咸认不被压力、经济环境,网络上的娱乐和资讯蒙蔽,最重要的是真实”[7] 。
他自2000年起担任教职,教授建筑设计、生态都市规划及环境艺术,善于以跨学科的教学手法启发学生,截至2012年已在欧洲、亚洲、北美、澳洲....等全球十四个国家三十多所建筑和艺术相关科系大学教学。2003年台北市文化局及策展人邀请“宝藏岩全球艺术行动者参计划”[8] 与“欧洲论坛-都市有机层”宝藏岩历史聚落在公部门和民间团体尚存保存争议时驻地创作,因而接受那时台湾淡江大学建筑系主任陈珍诚推荐,于2004至2008年间授聘为淡江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他提出尊重“在地知识”(Local/Traditional Knowledge)为本发表包括《第三代城市》(Third Generation City)、《都市针灸术》、《都市河流主义》(River Urbanism)、《终极废墟》(Ultra Ruin)[9]、《都市生态针灸》(Urban Ecopuncture)[10] 等极具远见富含敬天爱人态度之未来城市建筑学理论。
他曾连续三届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0、2004、2006年)。
1999-2003他与Sami Rintala合作Casagrande & Rintala 建筑事务所。
2003年至今主持C 实验室(Casagrande Laboratory 简称 C-Lab)建筑事务所。
重要作品
1999年建于萨翁林纳郊区建筑装置艺术,为现今农业发展提出反思。三座废弃的谷仓似长了脚逃离大地摇摇晃晃走向南方都市,召唤已把它们遗忘的农人。[14] 两位年纪尚轻建筑师随后亲手烧了这个作品,展开其专业建筑生涯。[15]
获得建筑评论杂志举办之Emerging Architecture奖,参加2000年威尼斯双年展并于2001年至日本欧日新潮建筑展[16]。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