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跃·比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跃·比吼(阿美语:Mayaw Biho,1969年6月8日—),汉名彭世生,是一位出生于花莲县玉里镇织罗(春日)部落的阿美族影像艺术工作者及政治人物。[2]
曾拍摄多部关于台湾原住民文化、历史与生活的纪录片;作品曾获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地方文化纪录像带奖、金穗奖等奖项,并曾多次入选或获邀参加台北电影节、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南方影展、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等影展。
2011年,以无党籍独立参选人身份投入中华民国第八届立法委员选举争取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员席次。[3]2012年3月,出任台南市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4]2014年1月至9月,担任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原住民族电视台台长。[5]
Remove ads
生平
马跃的父亲是湖南人,从小就在母亲所属的花莲阿美族春日部落长大 [6]“马跃”在阿美族语是守护在月亮旁边的星星之意。[7] 马跃在就读世新大学电影系时开始拍摄纪录片,在学期间完成了《我们的名字叫春日》、《如是生活,如是Pangcah》、《天堂小孩》、《季.拉黑子》四部以原住民议题为主题的作品。[8]马跃曾任职于公视《原住民新闻杂志》、公视《我们的岛》及超视《生命告白》,尔后从事独立制片,[9]迄今共拍摄三十余部纪录片作品,曾经多次获奖,包括文建会地方文化纪录像带奖(优等、杰出与佳作)、金穗奖、台北电影节、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和南方影展等等。[10][11]作品除了在国内获奖,也常参加国外影展或获邀到国外放映,包括两次获邀参加美国玛格丽特·米德纪录片影展。
马跃于2007年获选中央通讯社主办“2007台湾十大潜力人物”族群和谐类[12],曾任原住民族电视台台长、原住民族电视台咨议委员、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董事、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卫星电视评鉴审查委员、中华民国卫星广播电视事业商业同业公会新闻咨询委员[13]。
2014年9月26日,马跃发表声明,由于对原住民族电视台的基本定位与制度设计有疑虑,期待这些疑虑获得更多讨论等缘故,辞任原住民族电视台台长[14]。
Remove ads
纪录片拍摄与社会运动
马跃由拍摄阿美族开始,逐渐扩展至其他族群,包括其他原住民族以及外省族群的历史[15];作品并经常触及原住民社会运动与政治议题,例如《心中的土地-目击者田春绸》叙述太鲁阁族要求亚洲水泥归还土地的故事,[16]《国家共匪》呈现原住民族对于土地遭国家以保育之名抢夺的愤怒,[17]《山里的微光》批判台湾政府在莫拉克风灾重建中的混乱所造成的人为灾难,[16]一系列共七部有关原住民姓名的纪录片探讨姓名与原住民族尊严与主体性的问题, [16]《光复·噶驲佤》、《复兴·比亚外》两部作品由回复山川土地传统族名连接到原住民族传统领域的议题,[16]以及《天堂小孩》和《我家门前有大河》两部讨论都市原住民困境的作品[16]等。马跃以纪录片作为社会运动的方式,企图透过影像与故事达到与台湾主流社会对话,以改变主流社会对于原住民族刻板印象为目的。[18]另一方面,马跃也透过纪录片的放映与讨论促成原住民族社会内部的改变;以马跃诉求的原住民恢复传统姓名权为例,有原住民表示,观看马跃的纪录片直接促成了他们回复原住民姓名的决定。[18]
Remove ads
政治活动
2011年,马跃以无党籍身份投入2012年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员选举,企图挑战原住民族地区长期由政党派系操纵的选举方式。[16]马跃的参选获得许多原住民艺文界人士的支持,[19]并在没有政党支持的情况下,以小额捐款凑足登记参选所需的保证金,[20]有认为马跃的参选标帜著年轻一代原住民运动者寻求改变的力量。[16]
纪录片作品
- 《山里的微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1年
- 《移动永久》 2011年
- 《Una是客家人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1年
- 《Kanakanavu的守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0年
- 《我家门前有大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9年
- 《达兰埠的Malapali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8年
- 《Malakacaway 倒酒的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年
- 《阿里山 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年
- 《地下台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5年
- 《请问蕃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5年
- 《Lekar Makor 部落的智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
- 《复兴.比亚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4年
- 《把名字找回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4年
- 《光复.噶驲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3年
- 《脚印行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3年
- 《走一趟故事 Cilangas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3年
- 《背起玉山最高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2年
- 《部落漂流到金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2年
- 《不愿与你同姓-当欧蜜罗遇上叶莉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2年
- 《一直变大又变小的名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2年
- 《请问贵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2年
- 《画满九又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1年
- 《来去大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1年
- 《国家共匪—美丽的错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0年
- 《三月的礼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0年
- 《阿道的脚步—存在与虚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9年
- 《心中的土地—目击者田春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9年
- 《Pangcah妈妈—筑屋的女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9年
- 《急驰的生命—八嗡嗡车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9年
- 《亲爱的米酒 你被我打败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8年
- 《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8年
- 《季·拉黑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7年
- 《天堂小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7年
- 《我们的名字叫春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7年
Remove ads
入围及得奖纪录
- 2011年,香港华语纪录片节,入围,《我家门前有大河》 [10]
- 2010年,公与义影展,入围,《我家门前有大河》 [10]
- 2010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 国际短片,入围 / 台湾奖,入围,《我家门前有大河》 [10]
- 2007年,南方影展,入围,《Malakacaway 倒酒的人》[11]
- 2006年,南方影展,特赏,《请问蕃名》[11]
- 2006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参展,《地下台中》[11]
- 2004年,台湾地方志音像纪录影展,特别奖,《把名字找回来》[11]
- 2003年,台北电影节,杰出纪录摄影奖 ,《背起玉山最高峰》[11]
- 2003年,南方影展,特别奖,《背起玉山最高峰》[11]
- 2003年,纯十六影展,参展,《背起玉山最高峰》[11]
- 2003年,第一届台湾地方志音像纪录影展,优选,《背起玉山最高峰》[11]
- 2002年,原住民影像竞赛,第二名,《背起玉山最高峰》 [11]
- 2003年,台湾国际民族志影展,参展,《来去大陈》[11]
- 2002年,两岸关系暨大陆新闻报导奖,佳作,《来去大陈》[11]
- 2001年,文建会地方文化纪录像带奖,优等,《来去大陈》[11]
- 2000年,文建会地方文化纪录像带奖,佳作,《国家共匪:美丽的错误》[11]
- 2000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观摩,《国家共匪:美丽的错误》[11]
- 1999年,文建会地方文化纪录像带奖,佳作,《心中的土地:目击者田春绸》[11]
- 1999年,永续台湾报导奖影片类,首奖,《心中的土地:目击者田春绸》[11]
- 1999年,新闻局金穗奖,最佳纪录录像带,《季·拉黑子》[11]
- 1999年,台北电影节独立创作竞赛纪录片类,入围,《季·拉黑子》[11]
- 1999年,第二十三届美国玛格丽特.米德影片暨录像带影展,参展,马跃 玛格丽特·米德纪录片影展 《亲爱的米酒 你被我打败了》 [11]
- 1998年,文建会地方文化纪录像带,杰出作品,《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11]
- 1998年,第二十二届美国玛格丽特.米德影片暨录像带影展,参展,《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11]
- 1998年,文建地方文化纪录像带奖,佳作,《天堂小孩》[11]
- 1998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公共电视推荐奖,《天堂小孩》[11]
- 1997年,地方文化录像带,佳作,《我们的名字叫春日》[11]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