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魂魄

中國哲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魂魄
Remove ads

魂魄,附于人体的精神灵气,类似于西方所说的灵魂。在中国哲学之中,魂魄阴阳对反,魂为阳性精气,魄为阴性精气。[1][2]

Thumb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展现了西汉初年的宇宙观,有学者认为此帛画的作用是“招魂复魄”或“引魂升天”

概论

中国古代认为人体乃至万物,皆附有精神,称之为魂魄。[3]古来礼俗,人死之后,会以其所著之衣,置于尸魄之上。因为魂不在体内,所以将衣唤魂。若魂辨识到自己的衣服,则寻衣归体。上并要书其姓名,以帮助亡魂返回其体。若唤魂后无复生,才为之举行葬礼[4]

逝去后化为,其魂气(精神)属归于天;形魄(骨骸)属归于地。[5]圣王为敬奉死者,制定祭祀,生人之魂,死后敬为,生人之魄,死后敬为[6]

人若魂魄分去,则病;魂魄尽去,则死。若未得善终,则化为厉鬼作祟,造成祸害。道士术家传有种种拘录及上章之法,用以招魂聚魄,驱鬼荡邪。[7][8]《十洲记》载西海聚窟洲上有神鸟山,山有异宝返魂树,取树汁制为丸,名为惊精香、返生香。死者若闻其香气,则可死而复生。[9]

汉代时人认为泰山(岱山、太山)主管死人之魂魄,蒿里(下里)为魂魄聚集之处。[10][11][12][13][14]

中医学

中医气哲学定义为人的表限只限定于两种状态,一是为魂态(精神充足、有活力、有斗志...等等)而气旺盛于五脏为循环为中心(心、)另一种状态为魄态而只能感受到情绪而气旺盛于六腑为循环为中心(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两汉时期,将“魂”、“魄”、“神”、“意”、“志”与五行五脏相配,谓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若能制胜五行,调和五脏,则可安养延年。持古文经学者,如太玄经等,以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相配;持今文经学者,如黄帝内经等,以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相配。 [15]

道教

批判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谓之。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孔子对鬼神抱持敬奉但不亲近的态度,而以对人的关怀为重,大致上属于不可知论者。[16]

按照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的《易传》,孔子(可能为托名)表示:“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表现了当时儒家以德行为重,不求福报的观点,与事鬼神之巫师是“同途而殊归”[17]

牟子理惑论》中质问牟子的人,主张“履道者,当虚无澹泊,归志质朴”,不该“道生死以乱志,说鬼神之余事”,并举孔子的话为证[18]

东汉王充大致上属于无神论,在其著作论衡认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主张人死后无[19]。其主张在南北朝时期,发展出范缜的形死神灭论,用以对抗佛教轮回转世观。[20]

南宋儒者朱熹认为属阳的“魂”离散后为“神”,而属阴的“魄”离散后为“鬼”。神为气之伸,是阳气之灵;鬼为气之屈,为阴气之灵。如此,鬼神只是从人身离散的气之屈伸而已。人逝去后,此气即散尽于天地之间。[21]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研究书目

参阅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