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19年5月29日日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19年5月29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发生于1919年5月29日。新月当天(即朔日),地球上观测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离极小,此时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点附近,穿过太阳和地球之间,与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线,则会出现日食。月球本影接触地表而使该区域完全得不到阳光,就会形成日全食,同时在本影两侧数千公里的半影范围内遮挡部分阳光,形成日偏食。[1]此次日全食经过了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巴西、利比里亚、法属西非、英属黄金海岸极小一角、葡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西属几内亚、法属赤道非洲、比属刚果、北罗得西亚、尼亚萨兰、德属东非、葡属东非,日偏食则覆盖了南美洲、非洲两大洲的大部分及部分周边地区。[2]此次日全食发生时,位于巴西索布拉尔和葡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普林西比岛的两支观测队分别拍摄了太阳附近的星光照片,发现星光受太阳引力发生弯曲,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所提出的引力透镜效应。[3]此次日全食是自1416年5月27日以来最长的,此一纪录维持到1937年6月8日。
Remove ads
日食概况
秘鲁与智利海岸交界处以西约450公里处的太平洋海面在日出时最先看到日全食,然后月球本影横贯南美洲,跨越大西洋,在英属塞拉利昂西南约570公里处的海面达到最大食分,随后擦过利比里亚、法属西非(今属象牙海岸的部分)和英属黄金海岸(今加纳)的南部沿海,再穿过几内亚湾,横贯非洲中南部,在日落时分结束于大科摩罗岛西南约110公里处的莫桑比克海峡北端海面。
本影经过的陆地包括:
秘鲁:今莫克瓜大区南部、普诺大区南部;
智利:塔拉帕卡大区北端(今属阿里卡和帕里纳科塔大区)及今秘鲁塔克纳大区除极北端外的绝大部分;
玻利维亚:拉巴斯省南部、奥鲁罗省北侧小片区域、科恰班巴省北部、贝尼省南部、圣克鲁斯省北部,其中包括政府所在地和实际上的首都拉巴斯,而由于法定首都苏克雷并不在全食带内,故严格意义上本次全食带没有覆盖任何首都或首府(全食带还覆盖了今加蓬首都利伯维尔,但当时加蓬尚未独立);
巴西:朗多尼亚州东南部、马托格罗索州中部偏北、帕拉州东南部、托坎廷斯州北部、马拉尼昂州中部偏南、皮奥伊州北部、塞阿腊州北部及圣佩德罗和圣保罗群岩;
利比里亚:大巴萨县南部、里弗塞斯县南部、锡诺县除北侧外的绝大部分、大各德县南半部(含今吉河县全部)、大克鲁县、马里兰县;
法属西非:今象牙海岸下萨桑德拉区南半部、南邦达马区南部、潟湖区西南侧沿海、南科莫埃区南端沿海;
英属黄金海岸:今加纳西部地区极南端海岸;
葡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普林西比岛;
西属几内亚:今赤道几内亚大陆大区南部;
法属赤道非洲:横贯今加蓬和刚果共和国,其中包括今加蓬首都利伯维尔;
比属刚果:今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省西南部、马伊恩东贝省北部、开赛省北部、东开赛省东北角、桑库鲁省南半部、洛马米省北半部、马涅马省西南部、上洛马米省北端、坦噶尼喀省大部、上加丹加省极北端;
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北方省东北边境区域;
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奇蒂帕县北端和卡龙加县北端;
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基戈马区南端、鲁夸区南半部、姆贝亚区除北部外的大部、伊林加区南部、恩琼贝区除南端外的大部、莫罗戈罗区南部、鲁伍马区北半部、林迪区南部、姆特瓦拉区除东北部外的大部;
葡属东非:今莫桑比克尼亚萨省东北角、德尔加杜角省北部。[4][5]
除了上述狭窄的全食带内能看到日全食之外,月球半影覆盖范围内都能看到日偏食,包括南美洲除最南端以外的绝大部分、中美洲南部、安的列斯群岛南部、非洲除北部沿海和马斯克林群岛以外的绝大部分、阿拉伯半岛西南部。[2][6]
Remove ads
由于地球距太阳较远,月球又在近地点附近,本次日全食的全食带较宽,持续时间长,食分大。在全食带的中心点(与持续时间最大的地点稍有些距离),本影在地面覆盖了244.4公里,日全食持续了6分50.7秒。[2]尽管在一个沙罗周期之后的1937年6月8日就有持续更长的日全食,但本次日全食是自1416年5月27日以来最长的一次。[7]
- 类型:日全食
- 食甚中心处(位于塞拉利昂西南约570公里处的大西洋)资料:
- 时间:1919年5月29日13:08:33.6
- 地点:4°23.3′N 16°42.5′W
- 食分:1.0719(全食带内最大)
- 日全食持续时间:6分50.7秒
观测


此次日全食观测的重要成果即为检验了广义相对论所提出的引力透镜效应。[8]
该理论提出引力能弯曲光线,观察时即表现为某天体附近的星星视位置发生变化。而一般的天体造成的弯曲太小,地球上难以观察到,只有太阳的引力能引起足够大的弯曲(太阳系内的次大天体木星引起的最大弯曲也仅有0.017角分)。而平时太阳的强光将其附近的星光完全湮没,因此日全食成了观察这一效应的最佳机会。此次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周围恰巧是明亮的毕宿星团,亮星是数年内最多的,条件较好。1917年11月10日,日食常设联合委员会决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派两支观测队分别前往巴西索布拉尔和当时葡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普林西比岛。
第一支队伍于1919年3月23日抵达巴西帕拉,此后在等待安排期间去了一次玛瑙斯,于4月8日返回帕拉。在获得巴西政府特许不用检查行李的情况下,队伍于4月24日离开帕拉,次日抵达卡莫辛,并于4月30日乘火车前往索布拉尔。当地的雨季通常在5月结束,然而那一年的降水却有些少,只是5月25日降下大雨。5月29日日食当天早晨的云比往常多,遮住了太阳,食既(太阳表面完全被月球遮掩,即全食阶段开始)前1分钟,云散去许多,天空中出现一片晴朗的区域,能够看到太阳。全食期间,太阳周围的区域几乎没有云,只有食甚前后共1分钟的时间内有薄云,肉眼仍能看到日冕的内层,但星光拍摄受到了影响。胶片在此后几天的夜晚分批冲洗,直到6月5日全部完成。6月7日队伍前往福塔雷萨,又于6月9日返回索布拉尔,确认对比片的情况。7月22日,队伍最终离开索布拉尔,于8月25日抵达格林尼治。
第二支队伍于1919年3月8日离开利物浦,与前往巴西索布拉尔的观测队同行至非洲海岸外隶属葡萄牙的马德拉群岛,然后停留至4月9日。4月23日,观测队最终抵达普林西比岛的港口圣安东尼奥。日食前几天当地的云都很多,5月29日日食当天上午10:00至11:30期间还有该季节不常见的强雷电,此后太阳短暂地出现了1分钟,云层又聚集起来。食既前半小时左右,太阳开始时隐时现,到13:55后在流动的云层中持续可见。预测的全食阶段从14:13:05开始,14:18:07结束,从照片结果来看,最后1/3的时间内云层变薄了,能看到星星的图像。生光(月球开始离开太阳表面,即全食阶段结束)后数分钟,天空放晴,但并未持续太久,而当地在日落时分通常又会放晴。观测队在现场完成了拍摄及测量工作,由于轮船公司工人罢工,队伍险些在岛上滞留数月。最终他们于6月12日从葡萄牙政府征用的行政官员泊位离岛,经里斯本中转后于7月14日返回利物浦。
观测结果发现,太阳附近的星光确实发现了偏移,只是这一结果还需要此后的日全食观测进一步证实,尽管此后数年内的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周围都不会有像此次日全食一样多的亮星。此外,观测结果还证实了相对论的另一个结论,即水星的近日点每世纪进动43角分。[3]
1919年11月6日,皇家学会在伦敦召开特别会议。参加普林西比岛观测的英国天体物理学家亚瑟·爱丁顿公布了研究结果,皇家天文学家弗兰克·沃森·戴森宣布这一结果不符合经典力学的引力理论,而与相对论相符。次日早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他提出的相对论登上各大报纸头条,开始受世人所知。[9][10][11]
Remove ads
相关的日食
月球交替位于相对的月球交点时,以半个交点年(食年),即约177天又4小时间隔出现下列日食。
注:1916年2月3日的日全食、1916年7月30日的日环食、1917年1月23日和1917年7月19日的日偏食属于上一组交点年系列。
沙罗周期长度为18年11天。本次日食属于沙罗周期136,共包含71次日食,依次为1360年6月14日至1486年8月29日的8次日偏食、1504年9月8日至1594年11月12日的6次日环食、1612年11月22日至1703年1月17日的6次全环食(亦称混合食)、1721年1月27日至2496年5月13日的44次日全食、2514年5月25日至2622年7月30日的7次日偏食,总共历时1262.11年。其中最长的全食发生于1955年6月20日,共持续了7分8秒。[12]
下表列举了1865年至2100年间发生的属于该周期的日食,是第29至42次:
28 | 29 | 30 |
---|---|---|
![]() 1865年4月25日 |
![]() 1883年5月6日 | |
31 | 32 | 33 |
![]() 1901年5月18日 |
![]() 1919年5月29日 |
![]() 1937年6月8日 |
34 | 35 | 36 |
![]() 1955年6月20日 |
![]() 1973年6月30日 |
![]() 1991年7月11日 |
37 | 38 | 39 |
![]() 2009年7月22日 |
![]() 2027年8月2日 |
![]() 2045年8月12日 |
40 | 41 | 42 |
![]() 2063年8月24日 |
![]() 2081年9月3日 |
![]() 2099年9月14日 |
Remove ads
资料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