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80年国家安全法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80年国家安全法(英语:National Security Act, 1980,简称NSA)是印度的一部预防性拘留法律,授权中央或各邦政府在特定情形下,对被认为可能采取危害印度防务、国家安全、对外关系,或危及公共秩序、社会基本供应与服务的人士实施拘留。本法于1980年12月27日获总统签署并生效(并按第18条第2款追溯自1980年9月23日开始起算),共计十八条。[1][2]
立法背景
独立后,印度长期存在以维护公共秩序与国家安全为目的的预防性拘留立法传统:1950年《预防性拘留法》、1971年《维护内部安全法》(MISA)等。1977年废止 MISA 后,政府以总统条例形式于1980年9月23日颁布《国家安全条例》(第11号),随后由本法取代并追溯认可该条例下的一切行为。[1]
立法沿革
- 1984年修正(适用于旁遮普邦与昌迪加尔)
1984年《国家安全(修正)法》(第24号)在上述地区对NSA作出特别修订,包括程序与最长期限等条文的变动。[3][4]
- 1987年修正
1987年《国家安全(修正)法》(第27号)进一步在“动乱地区”(disturbed areas)框架下,对旁遮普与昌迪加尔的适用作特别规定,并重构了§14A条的安排。[5][1]
适用范围与被授权主体
根据§1与§3,本法适用于全印度(原文写明“除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外”,该措辞来自当时宪制安排的历史文本——后续宪制变动并不影响本法在全国适用的原则)。中央政府、邦政府,以及在邦政府书面授权的期限内,地区行政长官(District Magistrate)或警察局长可签发拘留令;其以地方官员身份签发的拘留令须在十二日内获邦政府批准(特定情况下可延至二十日)。[1]
拘留事由(§3)
可基于以下目的签发拘留令:[1]
- 防止行为危害印度防务、对外关系、或国家安全;
- 维护“邦之安全”(security of the State)、公共秩序,或社区基本供应与服务;
- 对外国人之留居与驱逐实施管制。
法条并明确与《防黑市与维持基本商品供应法》(1980年)之间的分工,避免在“基本商品供应”领域与该法重叠起用。[1]
程序性保障
司法审查
印度最高法院在A.K. Roy v. Union of India(1981年判决发布)中,整体上维持NSA的合宪性,但强调程序控制与宪法第22条保障的重要性。[7][8] 在N. Meera Rani v. Government of Tamil Nadu(1989)等案件中,最高法院重申:拘留必须与维护公共秩序之间具有“活跃与现实的关联”,政府并负有严格的材料披露与及时审查义务。[9][10] 更早期的Khudiram Das v. State of West Bengal(1974)虽非NSA个案,却界定了预防性拘留中的信息沟通与陈述机会的宪法要求,对NSA的适用具有先导意义。[11]
统计与实施
自2017年起,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NCRB)开始公布有关预防性拘留的数据。公开资料显示:
- 2017年依据NSA的拘留为501人,2018年为697人;2017—2018年两年合计1,198人,其中563人在统计时仍在押。[12][13][14]
- 2021年,NCRB披露483人在NSA下被拘留;此前2020年达到741人峰值。[15][16][17]
学术与人权报告亦记录了近年各地对NSA的运用趋势与地区差异。[18]
争议与评价
人权团体与法学研究对NSA提出持续批评,关注其在和平时期的广泛适用、信息披露的限缩与滥用空间,主张应以更强的司法化程序与严格必要性审查取代笼统的行政裁量。印度主流媒体亦曾以社论方式质疑“预防性拘留”在现代法治中的合理性。[19][20]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