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来自维基词典,自由的词典

Remove ads
U+51B4, 冴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51B4

[U+51B3]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U+51B5]

跨语言

汉字

冫部+4画(中文)或冫部+5画(日本汉字),共6画(中文)或7画(日本汉字)仓颉码:戈一一女竹(IMMVH),部件组合

来源

汉语

字源

”是“”的异体字,其汉字部件涉及“”、“”两者关系。《易经·大畜》:“豮豕之。”《经典释文》:“徐五加反,郑读为。”《周礼·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经典释文》:“、刘音护;徐音。”“)”匣暮合一[1]、“”疑麻开二[2],古韵同在鱼部,可见上古汉语”、“”音近,因此先秦典籍两者常相混。现今研究多认为“”本“”之或字[3]
后衍生出“”的俗字并用作偏旁。南朝《玉篇》:“冱,俗作𠖱(冴[4])。”宋朝《广韵》:“互,俗作㸦。”
此外,一些元刊本典籍亦将偏旁“)”作“”,例如《玉篇》:𠖱,《焦氏易林》:𣲨。日本引进汉字仍沿袭“)”、“”相混习惯,将“𠖱)”作“”。文字演变:𠖱

释义

关于“”的发音和释义,请见“”。
(此字是“”的异体字。)

日语

朝鲜语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