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亚
亚洲的一个区域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中亚(英语:Central Asia;俄语: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新疆,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前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
中亚 | |
---|---|
![]() | |
面积 | 4,003,451平方(1,545,741平方英里)[lower-alpha 1] |
人口 | 74,177,200 (2020年) |
人口密度 | 18.53 人/平方千米 |
国家 | ![]() ![]() ![]() ![]() ![]() |
国内生产总值(2019) | 293,903百万美元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9) | 3,962美元 |

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1878万人)、吉尔吉斯(652万人)、塔吉克(954万人)、土库曼(603万人)、乌兹别克(3347万人)以及阿富汗等国的总称。虽然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属于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北亚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到了近现代,西欧殖民者和美苏争霸又在此区域兴起各种霸权争夺,产生了古老与现代的思想交汇。[1]
中亚最早的民族已经不可考,因为缺少文字和聚落的遗存物,许多零星遗迹也无法得到有效断代与确认。自公元前2世纪起,从塔克拉玛干绿洲越过葱岭西迁而来的大月氏人征服了本地民族大夏人,逐渐融合成了新的民族。月氏人与西亚两河流域的安息人长期在此地区共存,而版图此消彼长。此时中亚的主要民族或政权有原本的大夏、大宛,西迁来的大月氏以及更偏北方的乌孙。由于缺乏历史样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当时这些民族的具体人种,但根据中国史书记载,除了乌孙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外,本地的土著民族“深目多髯”,即眼窝较深、胡须较多,并没有任何肤色、瞳色、发色的明显差异;而月氏人与敦煌、祁连山南部的羌人同族,应当属于黄种人。
到了公元1~3世纪,大月氏五个翕候部族的一支贵霜翕候攻灭其他四部,取代大月氏建立新的政权。贵霜帝国强盛时期南臣高附、身毒,西却安息,建立了南到印度洋、东到葱岭、西到里海沿岸的大帝国。此时中国史书中关于人种的相关记载没有出现特别的变化,仍然是”深目、多髯“类似的特征。
到了公元5~6世纪,随着北亚草原民族丁零、柔然、敕勒等,逐步沿蒙古高原外围西迁、南迁,与中亚地区的民族发生了更多的交流。此时期本地的各民族特征缺乏史料记载,中国史书没有额外的描写;然而西方史学界将此阶段称为突厥化,并认为直到“突厥化”早期以及9世纪伊斯兰化之前,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属于白种人的[2][3]东伊朗人(即中国史书中说的粟特人以及希腊文献中的斯基特人)”、这种观点与本地区长期存在的民族成分不符,在史学上与中亚地区临近的中国记载相冲突,也缺乏可信的实证。
总之,从6世纪后期,随着唐朝对突厥汗国的军事行动和对中亚地区的羁縻统治,突厥民族和文化在中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逐渐彼此融合。随着公元840年唐朝与吐蕃战争失利,阿拉伯人的祖先建立的大食和藏族人的祖先建立的吐蕃政权在此地区展开争夺,直到12世纪辽被金和宋攻灭以后,耶律大石率领2万部众迁徙到这里,建立了强大而短暂的西辽,直到13世纪被蒙古汗国击溃。13世纪开始,和突厥民族一样来自蒙古草原的蒙古人西征中亚,由于两次外交努力的失败,蒙古军队在花剌子模(今天的乌兹别克和土库曼)对当地成年男性进行了报复性屠杀。蒙古汗国对中亚的西征以及察合台汗国和金帐汗国在中亚的建立,直接导致现代中亚人的父系基因有30%左右来自蒙古,8%左右来自于汉代时期的西域(今新疆)或8世纪左右的吐蕃,以及2%左右来自于东亚基因群(大概来自唐代安西都护府的汉人官僚和士兵)[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