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國至1949年政府遷台間,以中國大陸為主要領土的時期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又称民国时期[5][6][7],指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至1949年底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间,中华民国政府有效统治中国大陆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共和立宪制的时期[8][9]。
中华民国 通称:中国 | |||||||||||||||||||||||||
---|---|---|---|---|---|---|---|---|---|---|---|---|---|---|---|---|---|---|---|---|---|---|---|---|---|
1912年—1949年 | |||||||||||||||||||||||||
![]() | |||||||||||||||||||||||||
首都 | |||||||||||||||||||||||||
政府 | 共和制、军事独裁、总统制、议会制、一党制、委员会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913) 北洋政府(1913-1928)[注 2] 国民政府(1925-1948)[注 3] 中华民国政府(1948-) | ||||||||||||||||||||||||
国家元首 | |||||||||||||||||||||||||
• 1912 | 孙中山(首任,临时大总统) | ||||||||||||||||||||||||
• 1913 | 袁世凯(大总统) | ||||||||||||||||||||||||
• 1927 | 张作霖(陆海军大元帅) | ||||||||||||||||||||||||
• 1925 | 汪精卫(国民政府主席) | ||||||||||||||||||||||||
• 1948 | 蒋中正(总统) | ||||||||||||||||||||||||
• 1949 | 李宗仁(末任,代总统)→ 阎锡山(代行) | ||||||||||||||||||||||||
政府首脑 | |||||||||||||||||||||||||
• 1912 | 唐绍仪(首任,国务总理) | ||||||||||||||||||||||||
• 1914 | 徐世昌(政事堂国务卿) | ||||||||||||||||||||||||
• 1916 | 段祺瑞(复设,国务总理) | ||||||||||||||||||||||||
• 1928 | 谭延闿(行政院院长) | ||||||||||||||||||||||||
• 1949 | 阎锡山(末任,行政院院长) | ||||||||||||||||||||||||
立法机构 | |||||||||||||||||||||||||
• 上议院 | 参议院 1912-1925→国民大会 1948-2005 | ||||||||||||||||||||||||
• 下议院 | 众议院 1913-1925→立法院 1928- | ||||||||||||||||||||||||
历史 | |||||||||||||||||||||||||
• 辛亥革命 | 1911年10月10日 | ||||||||||||||||||||||||
• 南京临时政府肇建 | 1912年1月1日 | ||||||||||||||||||||||||
• 联俄容共 | 1923年-1927年 | ||||||||||||||||||||||||
• 第一次国共内战 | 1927年-1936年 | ||||||||||||||||||||||||
• 北伐完成 | 1928年12月29日 | ||||||||||||||||||||||||
• 抗日战争 | 1937年7月7日 | ||||||||||||||||||||||||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1945年-1950年 | ||||||||||||||||||||||||
• 政府迁台 | 1949年12月7日 | ||||||||||||||||||||||||
面积 | |||||||||||||||||||||||||
1912 | 11,420,000平方公里 | ||||||||||||||||||||||||
1949[注 4] | 9,634,057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12 | 432,375,000 | ||||||||||||||||||||||||
• 1949 | 541,670,000 | ||||||||||||||||||||||||
货币 | 银圆(1912年-1935年) 法币(1935年-1948年) 金圆券(1948年-1949年) 银圆券(1949年) | ||||||||||||||||||||||||
| |||||||||||||||||||||||||
今属于 | ![]() ![]() ![]() ![]() ![]() ![]() ![]() ![]() ![]() ![]() ![]() ![]() ![]() ![]() |
20世纪初,黄花岗起义与保路运动先后爆发,清朝政府权力衰落。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并宣布独立[10]。12月20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江宁府召开十七省代表会议[11],并于1912年1月1日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2],定都南京府;2月12日,南北议和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顺天府,由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继承清朝。1913年10月,北京政府成立[13],由北洋军阀掌权,史称“北洋政府”[14]。国民革命军北伐后,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的国民政府于1928年6月3日取代北洋政府,定都南京市,名义上统一南北,透过施行训政以党治国。在北伐战争后期,国民政府陷入分裂和内部军事冲突中。蒋中正实施清党后发生四一二事件,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从合作走向对抗,爆发第一次国共内战。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制造冲突[15]:302。面对日本的军事压力,国内舆论呼吁“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在国民政府于1930年代的统治时期中,中国的交通、卫生、教育、及经济均获得迅速发展,被学界称为“黄金十年”[16]。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保卫战失利后,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国民政府撤退到重庆[17],日本则在占领区内建立包括汪精卫国民政府在内的数个傀儡政权。1941年12月,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对日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份。1945年,同盟国战胜日本,但抗战期间既已存在的国共摩擦成为国共冲突。至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1947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改组为行宪的中华民国政府[18],并实施货币改革,试图以政治与经济上的革新稳固统治地位,但却爆发恶性通货膨胀。1948年9月至1949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并占领首都南京以及全国经济中心上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正式成立。而解放军则继续进攻,试图彻底消灭中华民国,完成对全中国的控制[19]。同年12月7日,中国国民党执政下的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北。1950年西昌战役后,中华民国政府基本丧失对中国传统区域的统治,仅统治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区,维持现在两岸分治的局面[20]。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严格地说,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原大战、抗日战争、两次国共内战,38年中并没有真正的和平岁月[21],军阀割据、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大量伤亡跟经济损失,苏联干涉使外蒙古独立、英国干涉使西藏不受中央政府管辖。面对日本入侵,国民政府初期败退,失去近半领土的控制权。但国民政府最终与盟军一同战胜日本,消灭日本建立的各傀儡政权,取回南海诸岛的控制权,以及接管清代割让予日本的台湾与澎湖群岛。中华民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奠定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基础[22]。
此外,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于组织零散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传入及发展的近代事物亦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23],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并随著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而继续存在。在此期间产生的文艺成果及传播的政治思想十分出彩,对中国之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