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窝尼亚战争是1558年至1583年间为争夺古立窝尼亚(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控制权而引发的战争,由沙俄对抗由丹麦-挪威瑞典帝国以及波兰-立陶宛所组成的联军。1558年至1578年战争初期,俄罗斯先后在多尔帕特(塔尔图)和纳尔瓦取得胜利,击溃古立窝尼亚联邦,成功占领立窝尼亚地区。立窝尼亚邦联的瓦解,迫使波兰-立陶宛投入与俄战争。瑞典和丹麦随后于1559年至1561年间介入;前者建立爱沙尼亚大公国以抵抗俄罗斯的频繁入侵,后者则控制萨雷马-维克主教辖区,由荷尔斯泰因的马格努斯负责统治。马格努斯一开始投敌伊凡四世,建立立窝尼亚大公国和后来的立窝尼亚王国,随后又叛变、改效波兰-立陶宛一方。战争带来的动荡,伴随着伊凡四世特辖军的恐怖统治,同时俄国和波兰-立陶宛又受到来自南方鞑靼人的威胁,此时期的世局可说是纷乱不已。

Quick Facts 立窝尼亚战争, 日期 ...
立窝尼亚战争

《纳尔瓦1558年俄国围城》,鲍里斯·寇里柯夫,1836年。
日期1558年至1583年
地点
结果 丹麦-挪威瑞典波兰-立陶宛联军胜利
领土变更 爱沙尼亚割让予瑞典;立窝尼亚、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割让予波兰-立陶宛;萨雷马岛割让予丹麦-挪威
参战方
立窝尼亚联邦
波兰立陶宛联邦
丹麦 丹麦-挪威
瑞典 瑞典帝国
哥萨克酋长国
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俄罗斯沙皇国
立窝尼亚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齐格蒙特·奥古斯特
斯特凡·巴托里
格特哈德·克特勒
丹麦 弗雷德里克二世
瑞典 埃里克十四世
瑞典 约翰三世
伊凡四世
立窝尼亚的马格努斯
Close

斯特凡·巴托里在当选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后,在1578年至1581年间率军反攻,包括瑞典、波兰、立陶宛在温登战役的联手侵略,一连数场胜利,终于逆转了战争的情势。于是一场长期战役在俄国腹地展开,继以严峻而漫长的普斯科夫围城战。1582年,俄国在战势失利的情况下被迫与波兰媾和,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俄国割让立窝尼亚和波洛茨克的所有领土予波兰-立陶宛。翌年俄国再与瑞典签订普柳萨停战协定,立窝尼亚北部及几乎所有英格里亚的土地皆归瑞典,瑞典并可保有爱沙尼亚大公国。俄国在立窝尼亚战争由于自视国力强盛,四面树敌、多方作战,加上国家内部矛盾,导致最后一无所获,以彻底失败终结;1584年随着伊凡四世驾崩,俄国更日渐远离西欧的政局和影响力[1]

序幕

立窝尼亚战争爆发前夕,立窝尼亚因内部斗争国力衰败,对外既无强大国防、也没有外援,四周又被遵循领土扩张政策的帝国环绕。历史学家罗伯特·弗拉斯特曾如此描述这个动荡波动的区域:“立窝尼亚因国内争斗耗损国力,同时又受邻国政治谋略的威胁;它没有任何抵抗侵袭的能力[2]。”又,如历史学家罗伯特·尼斯贝特·贝恩所写:“原为蛮族势力范围之间一个坚实、自给自足、不可征服的军事殖民地,但随着骑士团……衰败而陷入混乱,引起波罗的海三大强权觊觎,而夺取波罗的海统治权的第一步就是控制立窝尼亚[3]。” 16世纪50年代的立窝尼亚政局动荡。里加大主教威廉·冯·布兰登堡和骑士团首领亨利·冯·盖伦(Heinrich von Galen)在外交方面有着不同的主张。前者亲波兰;而后者倾向于与俄和解。1556年,骑士团新首领威廉·冯·符尔斯腾堡(Wilhelm von Fürstenburg)将大主教囚禁[4]

立窝尼亚内政因波兰的卷入而扩大化。大主教的背后是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齐格蒙特二世,后者于1557年9月率军威胁立窝尼亚,迫使骑士团签订《博兹沃尔条约英语Treaty of Pozvol》,大主教获释,同时立窝尼亚和波兰—立陶宛形成了联盟。然而,立窝尼亚和俄国曾约定前者不可与波兰或瑞典签订军事协定。这让伊凡雷帝找到了出兵立窝尼亚的口实。正好在1557年,瑞典与俄国战争结束,伊凡腾出精力,遂于1558年1月以四万大军侵入立窝尼亚。

战争的扩大

伊凡的进攻使立窝尼亚各势力向附近的国家求援,包括瑞典、波兰—立陶宛、丹麦。 1559年上台的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需要安抚他的弟弟、荷尔斯坦因公爵马格努斯,同时急于在波罗的海东岸建立对抗瑞典的基地,接受了立窝尼亚骑士团的领土馈赠[5]。1560年4月,马格努斯在立窝尼亚登陆。但是丹麦在立窝尼亚战争中一直扮演次要角色,这是因为距离太远。

1559年8月,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与骑士团新首领格特哈德·冯·克特勒签订了《维尔纽斯条约英语Treaty of_Vilnius (1559)》,波兰—立陶宛获得了与立陶宛交界的一部分骑士团领地,同时承担了维护立窝尼亚和平的义务[6]。在瑞典,古斯塔夫·瓦萨国王态度谨慎,先后拒绝了骑士团和勒瓦尔城的求救。但是古斯塔夫之子、芬兰公爵约翰(后来的约翰三世国王)对立窝尼亚充满兴趣,希望把势力扩展到芬兰湾之南。

1560年,骑士团、勒瓦尔再向瑞典求援,古斯塔夫不久去世。新国王埃里克十四世拒绝了克特勒的求助,导致骑士团进一步转向波兰,1561年11月波兰与骑士团签订第二次《维尔纽斯条约英语Treaty of_Vilnius (1551)》,骑士团解散,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成为波兰—立陶宛属地[7],克特勒成了库尔兰公爵。

埃里克十四世并非对立窝尼亚不感兴趣。丹麦想扩张到波罗的海以东明显对瑞典不利。因此,1561年5月,埃里克承诺给予勒瓦尔和爱沙尼亚若干郡保护,以换取瑞典在此的统治。埃里克开启了近代瑞典帝国的扩张之路。但埃里克并未与俄国翻脸。

局势未明

瑞典的约翰公爵特立独行,擅自和波兰合作,不把兄长埃里克国王放在眼中,更破坏了埃里克的外交政策。当时瑞典在立窝尼亚已有立足之地(勒瓦尔),那么同样对立窝尼亚有吞并之志的波兰和瑞典间的竞争显然加剧了。1563年,埃里克和约翰摊牌,派万人大军攻打约翰的辖地芬兰,约翰最终投降,被埃里克关押[8]。此举导致瑞波关系进一步恶化。同样是这一年,丹麦乘瑞典内乱,向瑞典发动了“北方七年战争”,波兰也站在丹麦一方。七年战争时期,两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对立窝尼亚的注意力从立窝尼亚转移。七年战争期间瑞典国内还发生了一件大事。1568年9月,古斯塔夫·瓦萨的另一个儿子卡尔公爵和约翰合作,推翻了埃里克。约翰成为新国王(约翰三世),埃里克被囚。1570年,丹瑞战事结束。

在立窝尼亚战场,受第二次《维尔纽斯条约》刺激,1562年初伊凡发起新攻势。1564年初,俄军被立陶宛击败,同年有俄军将领叛变。伊凡压力不小。随着北方七年战争趋向结束,伊凡越来越发现瑞典站在了自己的反对面。约翰三世很快使瑞典的外交转向反俄的路线。1570年瑞俄外交破裂,实际上进入了战争状态。到了1570年6月,伊凡与波兰—立陶宛签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和约作为权宜之计[9]

伊凡利用丹麦公爵马格努斯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马格努斯与俄国联姻,被立为“立窝尼亚国王英语Kingdom of Livonia”,并被给予了25000俄军的指挥权,1570年8月这支俄军被用来攻击勒瓦尔。由于约翰三世的海上补给,俄国的围城行动次年三月失败[10]

同时,克里米亚鞑靼人给予俄国沉重打击。1571年5月,克里米亚汗德夫勒特一世率12万鞑靼人打入并焚烧莫斯科,造成8万人死亡,15万人沦为奴隶[11]。俄国无法援助马格努斯也有此因。

1572年7月,西吉斯蒙德去世。此后,贵族们选了瓦卢瓦的亨利为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但是1574年,亨利的哥哥、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去世,亨利回到法国继位,放弃了波兰—立陶宛。

俄军极盛

包围维森贝格

1572年9月,俄军挺进爱沙尼亚,1573年1月维森斯坦陷落,瑞典指挥官被活活烹杀。作为报复,瑞军开始围困被俄军占据的维森贝格[12]

1573年下半年,约翰三世从苏格兰招募的数千雇佣军终于到达勒瓦尔。克拉斯·奥克生·托特英语Clas Åkesson Tott任总司令,庞图·德·拉·加迪英语Pontus de la Gardie任陆军元帅,后者是在北方七年战争时期成名的法籍雇佣兵头目。庞图从勒瓦尔出发,包围维森贝格。1574年1月,突袭城墙的尝试失败了;3月,通过城墙的一道裂口实施攻击也被击退,瑞军损失1000余人。挖隧道、火攻等方法也未奏效。至三月中旬,士气低落,军中怨声载道。3月17日,瑞军中的苏格兰雇佣军和德意志雇佣军竟然互相开战,这是瑞军内部矛盾的总爆发,伤亡比极其悬殊,德佣军阵亡仅30人,苏佣军阵亡竟达1500人[13]。瑞典对维森贝格的包围一事无成。

庞图接替托特担任总司令。德意志雇佣军向约翰催要军饷,而约翰囊中羞涩,导致雇佣军把三座重要的城堡转到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名下,约翰的事业进入低潮[14]

文登的沦陷

伊凡要求丹王把三座城堡移交给马格努斯,被拒。1577年伊凡本人率领三万军队破坏丹属立窝尼亚。因为三座城堡的雇佣军从丹麦也没得到饷银,故而迅速降于俄国。

8月末,伊凡进军文登,这里曾是骑士团的总部,是立窝尼亚的心脏。马格努斯因为与伊凡产生争执,退避此地。在俄军包围下,文登城堡里的三百男女引爆四吨火药集体自杀。此役标志着战时俄国的最高成就,除了勒瓦尔(瑞典)、里加(波兰—立陶宛)、奥赛尔岛(丹麦)以外,伊凡几乎控制了全立窝尼亚[14]。文登城破之后,马格努斯被伊凡囚禁,放弃了“立窝尼亚国王”之衔(1578年获释后逃到了库尔兰,死于1583年)。大约同时,丹麦退出立窝尼亚战争。

俄军失败

文登争夺战

1576年,特兰西瓦尼亚君主斯特凡·巴托里当选波兰国王,他娶了西吉斯蒙德二世的妹妹安娜。斯特凡是个政治军事强人,处理了但泽市的不满后,他全力投入到立窝尼亚局势中。幸运之神很快就不再眷顾俄国了。

1578年初,已成为盟友的瑞波两国联手在文登给了俄军沉重一击,这是立窝尼亚战争的重大转折点。1578年9月,伊凡卷土重来,派出一支18000人的军队进军文登。一支5500人的波瑞联军前去支援。10月21日,联军虽然人数少,但它先在战场上击溃了俄国骑兵,正在战壕里围城的俄军步兵因此暴露在联军的屠戮之下。俄军伤亡惨重,很多俄国大贵族被俘,二十架大炮和数千战马被缴获,以至于瑞典步兵可以骑马回勒瓦尔[15]。俄军的地位动摇了。这也是瑞波两国最后一次在立窝尼亚战争中联手,但两者都各自继续与俄国作战。

巴托里打入俄国

巴托里的目标不仅仅是收复失地和吞并立窝尼亚,还有俄国境内的重要城市: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

瑞典夺回爱沙尼亚

停战

在围攻普斯科夫未遂后,巴托里和俄国在教廷使者的调解下谈判。1582年1月,两国签订《亚姆—扎波尔斯基条约英语Treaty of Yam-Zapolsky》,休战十年,伊凡放弃了立窝尼亚[16]

因俄国境内叛乱,伊凡亦难以分心专门对付瑞典。1583年8月,俄瑞签订《普柳萨条约英语Treaty of Plussa》,停战三年(后来延长到1589年[17]),俄国承认爱沙尼亚、科克斯霍尔姆英语Kexholm County、英格利亚归瑞典。俄国对于这一结果并不满意,几年后鲍里斯·戈东诺夫又重开与瑞典的战事,即1590—1595年瑞俄战争,结果瑞典认输,俄国又收回了英格利亚和科克斯霍尔姆。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