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主义(法语、荷兰语:Calvinisme;英语:Calvinism),亦称为归正主义,是16世纪法国与瑞士基督新教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毕生之主张,以及支持加尔文的其他神学家意见的统称,在不同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意义,由加尔文论述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即归正宗,下有法国的结盟宗、荷兰的改革宗、苏格兰的长老宗与誓约派、英格兰的清教与公理宗等。因加尔文等人认为教义应当回归《圣经》,应该恢复被天主教会所遗弃的奥古斯丁传讲的《选民论》与《独作论》,并把这两者组合成教义中最重要的《预选说》,因此,此神学传统常被称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1]
教义
天主教会主流意见认为,人除了信仰神之外,还必须行善才能有得救的机会,是为“神人合作论”。但是加尔文等人支持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说,“因信称义”是指一个人获得拯救,只是神的恩典、单藉信心仰赖耶稣基督而得救,而不是靠着个人的善行[2][3]。
加尔文反对天主教神学主流的“神人合作说”,与路德等新教教派都承认人因信称义,不靠善行,真实的善行是“因信称义”后的结果,而非“称义”的原因。但加尔文派不同于其他宗派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预选说,二是独作说,加尔文派认为上帝早已择定天选之人,这些人即将得救且获得永生,另外的人则会永堕地狱,总而言之,人只能凭借神的力量得救,关于得救这件事,人类是毫无力量的。
加尔文的思想精华,以其钜著《基督教要义》为代表。这是一本经典的神学著作,内容触及所有基督信仰最核心的教义,并且处处引用《圣经》,以所谓的“五要点”作为加尔文主义的内容归纳,是不太准确的说法。
加尔文主义五要点
所谓的加尔文主义五要点,严格来说,应该称为“加尔文主义预选说五要点”,或称为加尔文主义对阿民念主义五要点之回应。加尔文本人与其高足等未曾主动归纳出这五要点的教义,乃是加尔文派神学家们,在1618年在荷兰多特召开的多特会议中,因应阿民念派提出的五个关于救赎论的论点,而后在该次会议写成《多特信经》。后世的加尔文派人士为了便捷记忆、了解《多特信经》对阿民念派的回应,遂发展出加尔文主义五要点及TULIP(Tulip,郁金香)的背诵口诀。
- 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或完全无能力(Total inabil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导致原罪,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 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 selection),上帝无条件地拣选得救者,并非因为该人的行善积德,也非预言了该人即将因信称义。
- 限定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基督之死是为那些天选之人而赎罪,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
-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又称有效的恩典(Efficacious grace),神威赫赫,人无法拒绝神的救恩,神恩是无法拒绝的条件。
- 圣徒恒忍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又称永远的保障(Eternal security)、一旦得救永恒得救(Once saved, always saved,OSAS)已得到的救恩不会丧失,神必能保守并引导天选之人在信仰的路上得胜。
这五点教义的英文首字字母恰好能拼成“Tulip”,即“郁金香”之义。[4]
其它的加尔文主义内容
加尔文派为了证明自己是天选之人,不但不会要求信徒远离俗世,反而鼓励信徒努力赚钱,并认为赚得大钱是一种表征,证实自己是天选之人,且赚钱是荣耀神的行为,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荷兰重商主义也与此有关。但加尔文派又主张,赚到了钱,还得禁欲,节俭朴实,才是真正的天选之人。加尔文派也很反对酗酒,乃至饮酒。
加尔文认为宗教艺术对基督信仰没有明显好处,而且极易导致偶像崇拜现象的出现。因此,加尔文主张除了十字架外,拆毁教堂中所有的人物雕塑与宗教画。受到加尔文主张的影响,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各地信奉加尔文派新教者,发起了捣毁教堂中的宗教画与雕塑的圣像破坏运动。部分圣像破坏运动由改宗新教的君王们主导,也有一些圣像破坏运动是改宗新教的平民自发进行的[5][6][7]。
加尔文派教会,流行由长老治理教会,长老由教徒直选,牧师由长老聘任。这种代议制教会体制因此也被叫做“长老宗”、“长老会”或“长老教会”,通常由神职的牧师和不受神职的长老集体管理教会,长老通常是由信众选举出来的代议士。加尔文派学者反对专制或集权,并且认为教会人士可以参加政治活动,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权的地区,经济、民主制度和公众教育受到重视[8]。
加尔文反对天主教的圣餐“质变说”,也反对路德的“同质说”,主张信徒透过信心可以领受到属灵却不可见的实体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