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四声上古汉语声调,又特指《诗经》声调,此术语清朝段玉裁最早使用[1]:126

就上古汉语是否有声调、上古汉语声调与中古汉语声调之间的关系,许多音韵学家有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古无四声”、“四声一贯”、“古无去声”及“入分长短”等不同的学说。

研究材料

研究古四声的主要材料是先秦韵文,最重要的是《诗经》[2]:14。而研究上古汉语韵部时常用的楚辞在研究古四声时很少用到,因为屈原时代的声调和中古四声已经非常相近。以《九歌》为例,如果用《广韵》所记声调去读,仍然有95%以上的押韵字都符合平押平、上押上、去押去、入押入。

如《九歌·湘君》:

More information 押韵字, 上古韵部[注 1] ...
押韵字 上古韵部[注 1] 中古声调(《广韵》)
君不行兮夷、蹇谁留兮中、美要眇兮宜、沛吾乘兮桂、使江水兮安 幽部 平声
望夫君兮未、吹参差兮谁 支部 平声
驾飞龙兮北、邅吾道兮洞、荪桡兮兰、横大江兮扬 耕部 平声
女婵媛兮为余太、隐思君兮陫 职部 入声
斲冰兮积、搴芙蓉兮木、恩不甚兮轻 月部 入声
飞龙兮翩、期不信兮告余以不 元部[注 2] 平声
夕弭节兮北、水周兮堂、遗余佩兮醴、将以遗兮下、聊逍遥兮容 鱼部 上声
Close

另外一个较重要的材料是谐声系统。即通过对形声字及其声旁的声调进行分析以分析古四声。

明清研究

陈第

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说:“四声之辩,古人未有。”一般认为,陈第认为上古没有严格的声调,即“古无四声”[注 3];《诗经》也不像唐诗那样必须同声调押韵,而是平仄互协、不以为嫌。

清人和今人都认为上古存在声调,否认陈第的“古无四声”说。

顾炎武

顾炎武则主张“四声一贯”。他认为古代是有四声的,但是在诵读诗歌或其他具体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押韵字的声调,以求相协。

胡安顺认为,顾炎武之看法犯了以今律古之错误[3]:244。顾以为上古四声就是中古四声,各调类辖字不变。因此遇到一些中古四声不同的押韵字,他就必须用“四声一贯”来解释。如《小雅·四保》第四章的用韵:

More information 押韵字, 中古声调(《广韵》) ...
押韵字 中古声调(《广韵》)
是用孝 上声
禴祠烝 平声
于公先 平声
万寿无 平声
Close

顾炎武就认为“享”在此是临时改变声调与平声韵相协。但“享”在《诗经》用韵中出现八次,全都与平声字押韵,而且“享”在现代闽南语泉州话为平声字;如此就不宜认为“享”在上古仍然是上声字了[3]:244

江永

江永的观点可以称为“四声不拘”。与顾炎武不同,江永强调“常规”而非“通押”,认为不同声调字可以押韵不是因为临时的改变,而是因为诗韵允许不同声调的押韵。

其实,江永和顾炎武的观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3]:245,即都认为上古有四声,且就是中古四声;只是对于不合这一观点的现象有不同的解释。

段玉裁

段玉裁首倡“古无去声”说,认为周秦汉初,声调只有平上入,没有去声,直到魏晋才产生去声。

段玉裁第一个把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引入了声调研究,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古四声,认为古四声和中古声调有所区别。段玉裁关于去声在上古与入声关系密切的论断也有其道理,但他据此认定上古根本没有去声则缺乏充分的论证[3]:245

孔广森

孔广森有“古无入声”说。孔广森是曲阜人,学者们一致认为,孔氏之说是囿于方音,也为了迁就其阴阳对转学说,并不足取[1]:127[3]:246[2]:74

江有诰、王念孙

江有诰起初认为古无四声,但后来断定“古有四声”。

江有诰的观点的核心贡献是他认为一个字的声调古今不一定相同,古四声不同于中古四声[1]:126。但是江有诰的观点依赖于“上古韵文必须用调相协”的前提,完全否认异调通押;而他又没有提出上古四声向中古四声变化的条件,因此他的字调判断有一定的偶然性[2]:74

道光二年,江有诰寄书与王念孙,论述其古四声观点。王念孙此前也刚确定了古有四声,故答书称江说与己见“几如桴鼓相应”[4]:8

今人研究

黄侃

黄侃提出“古音两声”说。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中已经提到:“古平与上一类,去与入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黄侃则更进一步,认为《诗经》时代上声也不存在,故只有平、入二声。

黄侃的两声说,今人遵信的比较少。入声字都属于入声韵,平声字则属于阴声韵阳声韵,音节结构不同,声调区别不构成最小对立对,“古音两声”相当于“古无声调”[2]:76

王力

王力同样承接段玉裁的观点,在“古无去声”说的基础上提出“长入短入”说。王力认为上古汉语只有平、上、入三种声调,但入声内部又分为长入和短入,长入是后世去声的主要来源。

王力的观点与段玉裁非常类似,旨在解释中古去声和入声字在上古关系密切这一问题。但王力更明确的提出了长短的分化条件,用以解释为什么上古入声字中一部分在中古为去声,而另一部分为入声。

胡安顺

胡安顺则上接江有诰、王念孙、周祖谟的观点,主张“古有四声”,其主要证据就是《诗经》用韵的严格统计[3]:260

More information 押韵字组成, 段数 ...
押韵字组成 段数 阴声韵 阳声韵
平声独用 693 306 387
上声独用 275 259 16
去声独用 128 102 26
入声独用 243
平上混押 102 63 39
平去混押 127 62 65
平入混押 3
上去混押 67 59 8
上入混押 5
去入混押 64 64
平上去混押 35 20 15
平上入混押 1 1
平去入混押 3 3
上去入混押 5 5
平上去入混押 4 4
Close

《诗经》中平、上、去、入同类相押达到76%,混押只有24%。而且平去混押大大多于平入混押,上去混押大大多于上入混押,平上去混押大大多于平上入混押;所以把去声和入声看成同一种调类是不妥的,尽管入声和去声确实关系紧密。

胡安顺还使用了谐声偏旁的材料,也有50%以上的谐声组是平、上、去、入独用。

张日昇

张氏以《诗经》作统计,指古有去声,但去声以ɸ、d、g、m、n、ŋ为韵尾。[5]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