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伯斯瓦尔德撞击坑(英语:Eberswalde,旧称Holden NE)是火星珍珠高地上一个被半覆盖的撞击坑,位在可能曾经是湖泊的霍顿撞击坑北方。该撞击坑直径 65.3公里,中心位置 24°S, 33°W ,以德国勃兰登堡的城市埃伯斯瓦尔德命名(根据国际天文联会行星命名规则英语Planetary nomenclature,火星较小的撞击坑以地球上人口少于十万的城市命名[1]。);并曾经是火星科学实验室的候选登陆地点[2]

Quick Facts 行星, 区域 ...
埃伯斯瓦尔德撞击坑
Thumb
行星火星
区域珍珠高地
坐标24°S 33°W
火星方格列表珍珠湾区
直径65.3千米(40.6英里)
环形山深度约800米(2,600英尺)
发现者麦可·马林肯尼斯·艾吉特
命名德国勃兰登堡埃伯斯瓦尔德
Close

该撞击坑内的地形是火星表面曾有流动液态水的强力证据。

火星科学实验室

NASA曾经在珍珠湾区选定数个地点做为未来的火星车火星科学实验室登陆地点。埃伯斯瓦尔德因为有三角洲存在而成为四个候选地点的其中一个 [3]

火星科学实验室的任务目的是要确认火星是否曾有适合生命产生的环境。目前的期望是之后的任务可以从登陆地点带回的样本中发现生命曾经存在于火星的遗迹。为了要安全完成任务,必须要有一个宽 12 米的平坦圆形区域。地质学家则希望能在液态水曾经存在的区域降落[4],因此将必须研究沉积岩层。

火星侦察轨道器在当地发现了铁镁质膨润石。该矿物必须在有水的状况下形成[5]

埃伯斯瓦尔德三角洲

Thumb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摄到的三角洲

该撞击坑存在着已经干涸并且被覆盖的三角洲,依其形态看起来是由液态水形成。有一系列的河谷进入三角洲大约 4000 平方公里的“流域”。三角洲的表面积是 115 平方公里,尺寸是 15X13 公里。该三角洲是由马林太空科学系统公司的麦可·马林和肯尼斯·艾吉特于2003年在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摄的照片中发现。

该三角洲同时也是部分火星沉积岩在液体中沉积的证据,其中蜿蜒的河道更支持此说。有更多的沉积岩是沉积在三角洲的上方。在河道中的沉积物则形成沉积岩。当周围较软的沉积物被侵蚀,三角洲将会重新出现,但高程会变化[6][7]

根据 Jeffrey M. Moore 等人于 2003年的研究,该撞击坑的流量预测是 700 m3/s,因此预期该撞击坑在不考虑蒸发渗流的情况下,充满水的时间是 20 年。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该假设中并没有三角洲在一个永久性湖泊中形成,而是一系列短时间湖泊在一定年限中形成。该假设认为火星在诺亚纪时期的气候是一系列短时间的潮湿季节,而非长时期湿润气候[8][9]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