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加拿大人大温哥华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温哥华市列治文市本拿比市华裔的影响无处不在[1]。当中绝大部分是来自香港的移民,占约50%,其次是来自中国大陆以及台湾

华人在大温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温哥华建市的1886年。与北美其他地区一样,温哥华最初的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省。从20世纪中期起,新一轮移民潮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次移民潮中第一波移民主要来自香港,随后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移民潮。这波移民中因为是在东亚出生居多,语言与饮食较为道地。温哥华虽然不是华裔人口最多的城市,却是占比最高的城市。

大温华裔社区持续增长,202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显示当地华裔人口达51万2260人,占大温地区总人口19.38%[2]。根据加拿大统计局预测,2031年当地华裔人口将增长到高达80万人左右,占大温地区总人口的23%之多。届时白人的比例将低于50%,成为少数民族[3]

历史

19世纪

温哥华建市前2年的1884年,布勒内湾地区就生活着114名华人,其中包括60名锯木工、30名厨师和洗衣工、10名店员、5名商人、3名已婚妇女和1名妓女[4]。锯木工主要于喜士定锯木场工作,而随着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于1885年宣布西岸总站将设于福溪以北,更多华人亦迁至当地[5]。与此同时,新威斯敏斯特亦发展出一个华人社区,1881年有485名华人居于当地,三年后该数目已增长三倍[6]。新威斯敏斯特华埠成为卑诗省维多利亚后的第二大华埠,华人亦因此称新威斯敏斯特为“二埠”[6]

随着铁路开通,坐落其总站附近的温哥华华埠亦急速发展,到1889年温市已有29家华人商户[7]。到1890年代,温哥华华埠的华裔居民数目已超越一千人,并取代新威斯敏斯特成为省内第二大华埠,部分华人因此开始称温哥华为“二埠”[7]。为了区别两个二埠,坐落弗礼沙河汇入乔治亚海峡所在的温哥华被称为“咸水二埠”,而坐落弗礼沙河较上游处的新威斯敏斯特则被称为“淡水二埠”。“咸水二埠”逐渐缩短成“咸水埠”,并成为温哥华的中文别称;“二埠”则改回专指新威斯敏斯特并沿用至今[7]

歧视华人的行为在温市早期历史中屡见不鲜,包括街头暴力、以及报章撰文要求禁止华人在市内居住[8]。据《荒山海中英语In the Sea of Sterile Mountains》笔者摩顿(James Morton),排华情绪几乎一致显现于当时的主流报章[9]。当时承判商近乎清一色聘请单一族裔劳工,引致白人和华人间之薪金差距。据《咸水埠:温哥华华人历史图解英语Saltwater Cit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Vancouver》笔者余兆昌,华人获取之较低薪酬为白人排华情绪的“经典解释”[10]

20和21世纪

Thumb
温哥华华埠商店在排亚骚乱期间遭受破坏,商户以木板封盖受毁的窗户。图为片打街夹卡路街一景。

排亚联盟于1907年在温哥华发起反对亚裔人种大巡游,其后演变成骚乱,华埠和邻近的日本城皆遭受破坏[11]

1911年人口普查显示温哥华有3559名华人居民,令该市成为加拿大全国华人人口最多的城市[12],当中约3500人居于华埠 [4],令其成为全国最大华埠[12]。1919年一传道会报告显示7%温市华人在加拿大出生,而市内则有210个华人家庭[13]。到了1921年,市内华人人口增至6500人,当中包括约600名妇女,并有超过500名儿童就读公校。1920年代,共有六间学校、一间医院和两间中式剧院为温市华人社区服务[14]

1923年华人入境法令》(华人称之为“排华法”)通过后,除个别情况外完全阻止华人移民到加拿大,为温市华人社区发展带来窒碍。然而随着经济大萧条展开,不少居于卑诗内陆小镇的华人迁居温哥华和维多利亚以寻找机遇[15];1931年温哥华和维多利亚两市的华人居民数目合计较全省其他地区为多[16]。“排华法”于1947年废除,而大温地区到了1961年-62年则约有18000名华人[15]

联邦政府于1967年开放入境政策,为大温带来更多华人居民。1980和90年代香港移民潮期间大批港人迁居大温地区[17],除温市外亦有不少人落户列治文本拿比等周边城市。当中位于温市以南的列治文迅速成为华人热门聚居点,更获“小香港”之称[18]。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后港人移民潮有所减退[19],取而代之为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移民。

聚居

Thumb
温哥华华埠千禧门
Thumb
列治文黄金村的亚裔商户

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大温哥华地区有47.5万华裔人口,占大温地区总人口246万的19.3%[20]。由于华裔人口众多,温哥华获得了“最有亚洲风情城市”的称号[21]。位于大温哥华地区列治文在2013年的华人人数已经比加拿大高加索人人数多,且被描述为“北美最具中国风情的城市”[22]

区域分布

1980年代之前,大温地区绝大部分华人皆居于温哥华市境之内。当时华人主要聚居于温市东端,尤其是华埠士达孔拿[23]。此外,温市东南部(包括域多利-弗礼沙围)约有40%居民是华人,而南温哥华的加兰护街夹49街一带也有华人聚居[24]。到1990年代中期,华人则逐渐迁至嘉利士杜桑拿斯等传统豪宅区,并在当地兴建大型现代风格住宅,取代20世纪初落成的新都铎式和其他风格房屋[25]。时至今日,温哥华市内各区都有华人分布[26]

温市以南的列治文于1981年只有少量华人,当时列治文多数普查地段华人只占居民总数少于5%,更没有一个普查地段的华人占居民总数多于10%。到了1986年,列治文华人数目已增至八千人,占当地居民总数8.3%,并占大温华人9%[23]。到1991年,列治文华人占总人口16.4%。现时列治文黄金村英语Golden Village (Richmond, British Columbia)居民约有80%为华人;该区沿三号路发展,并有大量华人商户[24]

祖籍来源

1964年,大温哥华地区有16,700名华人,大部分为四邑广府人客家人约占50人,中国北方人约占50至60人[27]。1992年,大温哥华地区为继旧金山之后,北美第二多华裔分布的地区[28]。至2009年,约有30%的大温哥华居民有部分或更多的华人血统,祖先为纯华人血统的最常见[29]。在2012年中国内地已经超越香港成为最多华人的来源地,第二多的来源地则是台湾[19]卑诗大学Dan Hiebert 在2013年研究预测,到2031年时,温哥华的华人人口将达到80.9万人[22]

语言

粤语大温哥华华人的主要使用的汉语。粤语扩及到华人社区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中使用的广告[30]。截至1964年,华裔客家人都会使用客家话广东话[27]截至1970年,大温哥华使用客家话人数少于100人。[31]到2003年,由于来自中国内地非粤语区的移民人数增加,官话在媒体上开始出现[30]。到2012年,官话在大温哥华已经超过了广东话列治文常见的汉语有官话广州话[32]

大温华人分布情况

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

More information 序号, 城市 ...
序号 城市 总人口(2016年) 华裔人口(2016年) 华裔比例(2016年)
1 列治文 198,309 104,185 52.5%[33]
* 大温A选区 16,133 5,995 37.2%[34]
2 本拿比 232,755 78,025 33.5%[35]
3 温哥华市 631,486 167,180 26.5%[36]
4 高贵林 139,284 28,935 20.8%[37]
5 西温哥华 42,473 7,680 18.1%[38]
6 安莫尔 2,210 250 11.2%
7 高贵林港 58,612 6,430 11.0%[39]
8 满地宝 33,551 3,430 10.2%[40]
9 新威斯敏斯特市 70,996 7,020 9.9%[41]
10 素里 517,887 39,890 7.7%[42]
11 三角洲 102,238 7,685 7.5%[43]
12 贝卡拉 643 45 7.0%
13 北温区 85,935 5,820 6.8%[44]
14 白石 19,952 1,190 6.0%
15 北温市 52,898 2,290 4.3%
16 兰里区 117,285 4,810 4.1%[45]
17 匹特草原 18,573 575 3.1%
18 枫树岭 82,256 2,340 2.8%
19 狮子湾 1,334 35 2.6%
20 兰里市 25,888 450 1.7%
21 宝云岛 3,680 25 0.7%
Close

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

More information 序号, 城市 ...
序号 城市 总人口(2011年) 华裔人口(2011年) 华裔比例(2011年)
1 列治文 189,305 91,890 49%[46]
2 本拿比 220,255 73,645 33%
3 温哥华市 590,210 163,230 28%
4 高贵林 125,015 23,750 19%
5 西温哥华 42,040 4,970 12%
6 满地宝 32,975 2,900 8.8%
6 高贵林港 55,958 4,835 8.6%
7 新威斯敏斯特市 65,090 5,500 8.4%
8 北温区 83,555 5,270 6.3%
9 素里 463,340 28,480 6.1%
10 三角洲 99,863 5,690 5.7%
11 兰里区 103,140 3,055 3.0%
12 枫树岭 75,140 2,050 2.7%
Close

名人

华裔联邦国会议员

华裔省议员

华裔市长及市议员

公职人员

政党领袖

侨团及社区领袖

商人

艺人

其他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