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本为汉语词汇,在古代是一种对上天的敬称,如西晋文人张华(232-300年)在其祭祀诗〈食举东西箱乐诗〉,以“穆穆天尊,隆礼动容 ”来赞天。在道教中,则是对所奉神仙中高贵者的尊称,如“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佛教传入中国后,以世尊、天尊、天中天、众祐等,作为薄伽梵梵语भगवान्罗马化:Bhagavān)一词的对译语,世尊(薄伽梵)在佛经中是对佛陀的敬称,常合称为“佛世尊”。现今,“天尊”多用于道教称谓,而佛教多称“世尊”或“薄伽梵”。

道教

道教称神仙中高贵者为“天尊”,如《太古经注》:“天尊者,上玄至极,高明贵真,三界之主,天人之师,幽替德号之所谓也”。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也称玉皇天尊。雷神称为雷声普化天尊。此外,也有“大天尊”一词,《西游记》中称玉皇大帝为“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南宋王契真所编《上清灵宝大法》说:“男仙高曰天尊, 女仙高曰元君”,这是以高位的男仙叫天尊,高位的女仙称元君。

印度教

薄伽梵的词源薄伽 bhaga出现于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1],不过薄伽梵一词并未出现在吠陀经和早期的奥义书[2][3]。中、后期的奥义书和《薄伽梵歌》,开始以薄伽梵敬称天神,如《薄伽梵歌》中的黑天;译入汉语时曾被译为“天尊”、“至尊”。

佛教

佛经中,薄伽梵是对佛陀的敬称,译作世尊[4],旧译又作天尊、天中天[5]、众祐[4]等,音译为婆伽婆、薄伽梵(“伽”或作“迦”字),是佛陀十号之一,又常合称为“佛世尊”。

一些早期的佛教译经(如支谦康僧会等)将薄伽梵意译为“天尊”,意即天上世界至尊之圣。后来因“天尊”一词道教亦在使用,且具道教色彩,佛教改用“世尊”一词代替“天尊”[6]玄奘则采用音译,新译为“薄伽梵”。

后世普遍以世尊尊称佛,而以天尊尊称道教极尊之神,如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乙天尊等。

在佛典中,天尊亦可能用为其他梵语词汇的对译语,用来表示敬称。如《俱舍论》中诸小国王对金轮王说:“唯愿天尊亲垂教敕”(tān devaḥ samanuśāstu),这里是以天尊作为deva敬称用法(相当于“陛下”)[7][8]的对译语。

基督教

唐朝传入中国的景教曾用“天尊”作为基督教的神耶和华的翻译,即阿罗诃,见于《序听迷诗所经》等。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