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瓦恩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戴维·瓦恩兰![]() David J. Wineland | |
---|---|
戴维·瓦恩兰在2008年 | |
出生 |
![]() | 1944年2月24日
国籍 |
![]() |
母校 |
哈佛大学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
知名于 | 量子光学 |
奖项 |
![]()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2007)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学 |
机构 |
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华盛顿大学 |
博士导师 |
诺曼·拉姆齐![]() |
戴维·瓦恩兰(英语:David Jeffrey Wineland,1944年2月24日-),美国物理学家,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物理实验室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工作。他的工作主要在量子光学领域,特别是以下方面:[1]
- 用镭射冷却技术来冷却与控制被陷俘于保罗阱(Paul trap)里的离子,并且应用这技术制成比原子钟更准确的光学钟。
- 用陷俘离子(trapped ion)的概念来实现量子计算机的量子门,最先制作出两个量子位元的受控反闸。
- 直接非摧毁性地观察单独量子粒子的量子行为,这使得物理学者能够做实验检验像薛定谔猫一类的思想实验。
2012年,因为研究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瓦恩兰与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
生平
1961年,瓦恩兰从加州沙加缅度的恩忻娜高中(Encina High School)毕业。他申请获准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读书。这是美国颇负盛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位于旧金山东湾柏克莱市的山丘上。1965年,得到学士学位后,他以优异成绩进入哈佛大学,在获得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大师诺曼·拉姆齐诲人不倦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70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原子重氢激微波》(The Atomic Deuterium Maser)。之后,他加入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汉斯·德默尔特的研究团队,在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专门研究离子阱相关论题。
1975年,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聘请他为物理研究员。在那里,他成为离子储存团队的领导人。应用镭射冷却离子技术,这团队制做出至2012年为止最准确的原子钟,比较铯-133原子钟还要准确30倍。[3]瓦恩兰又获聘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书。
家庭
瓦恩兰与妻子赛德娜·科恩比-瓦恩兰(Sedna Quimby-Wineland)共育有两个儿子。[4]
参考资料
- ^ Measuring and Manipulating Individual Quantum Systems (PDF). Scientific Background 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2.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使用
|coauthors=
需要含有|author=
(帮助) - ^ nobelpress. Press release - Particle control in a quantum world.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9 October 2012].
- ^ NIST's Second 'Quantum Logic Clock' Based on Aluminum Ion is Now World's Most Precise Clock, NIST, 4 February 2010
- ^ Bonfils-Stanton Foundation
|
|
|
|
|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